摘要:旧版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皆以“秋”为背景,但情感层次丰富:有杜牧的闲适,苏轼的劝勉,叶绍翁的思乡。
拿到新版《古诗三首》,第一眼就发现:《赠刘景文》不见了,换成了《望洞庭》。
这不是简单的篇目调整,而是教学导向的微妙转变。
旧版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皆以“秋”为背景,但情感层次丰富:有杜牧的闲适,苏轼的劝勉,叶绍翁的思乡。
新版三首:《望洞庭》《山行》《夜书所见》——更集中地聚焦于“秋景”与“秋情”,尤其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以宏大的湖光山色入诗,拓宽了学生对“秋”的审美维度。
此外,新版在注释、生字、课后习题等方面也做了精细化处理:
注释更精准:如“和”字解释为“协调,和谐”,更贴合诗境;
生字表更简洁:去掉了“赠、残、犹、傲”等字,更聚焦于基础字词;
习题更聚焦:去掉了《赠刘景文》的句子理解,增加了《望洞庭》的意象品读。
这一切变化,都在暗示一件事:教学要更聚焦、更深入、更贴近学生的语言实践与情感体验。
单元目标更“纯粹”
旧版:主题“金秋”混搭人生感悟(如苏轼“橙黄橘绿时”的砥砺精神)。
新版:三首诗全聚焦纯自然意象(湖光秋月、霜叶、促织)!课后题删去哲理诗句理解,新增《望洞庭》“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视觉化任务——目标直指“发现自然之美”,这才是备课靶心!砍掉发散,盯死“景物”。
三首诗都写秋,但秋意不同:
《望洞庭》是宁静的秋——湖月相和,山水如画;
《山行》是热烈的秋——枫叶红于二月花;
《夜书所见》是寂寥的秋——秋风动客情,灯明思故乡。
教学时不必逐字逐句讲解,而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秋天的多元面貌,体会诗人如何借景抒情。
新版教材注释更加简洁明了。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诗句,而非教师逐句翻译。
例如:“潭面无风镜未磨”——“未磨”是何意?注释未直接解释,可引导学生结合“镜”字想象湖面平静如未磨的铜镜,朦胧而柔和。
这三首诗节奏明快、意象鲜明,尤其适合朗读教学。
《望洞庭》宜缓读,读出宁静致远;
《山行》宜扬读,读出登山之喜;
《夜书所见》宜轻读,读出夜中之思。
可设计配乐读、画面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入情。
新版生字表更为精简,教学时应聚焦关键字形、字义,如“庭、未、磨、斜、挑”等,结合诗句语境理解记忆,避免机械抄写。
本单元目标之一是“学习写日记”。学完三首诗后,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秋景,用几句话记录所见所感,实现从古诗赏析到生活表达的迁移。
备课越简单,课堂越丰富。面对新版《古诗三首》,我们不必纠结于“为什么换诗”“哪些字变了”,而应回归教学本质:
目标极简:感受秋之美,理解难词,学写日记;
过程极简:以读为主,以注释为支架,以写为延伸;
评价极简:看学生是否能读出感情、说出意思、写出感受。
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落地”,学生才能真正“得法”。
教材在变,理念在变,但教学的本质从未改变——那就是让学生真正学会、会学、乐学。面对新版《古诗三首》的调整,我们不必焦虑,更不必手忙脚乱。何捷老师的极简备课理念,恰恰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清晰而从容的道路:越是变化,越要回归简单;越是复杂,越要抓住本质。
当我们用极简的方式备课,教学反而变得丰厚。我们不再被教材“牵着手走”,而是“带着教材走”;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管教材如何变化,使用极简备课,真的很轻松。轻松,不是因为做得少,而是因为做得准、做得巧、做得透。它让我们摆脱“教不完”的焦虑,远离“讲不透”的困境,走向“教得扎实、学得透亮”的课堂境界。
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变化的浪潮中,握紧极简备课从容前行,笑看风云。真正的教学智慧,从来都不在复杂的套路中,而在简单的坚持里。
来源:老顽童何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