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叶飞访问菲律宾,临走前向中央申请:想回菲律宾老家扫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10:27 1

摘要:原来,叶飞是1955年授衔时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菲律宾才是他的出生地。

1989年初,叶飞将军率代表团去菲律宾访问。

然而就在出发前夕,他却向中央提出了一个“特殊申请”:

想在访问过程中回菲律宾老家扫一次墓。

原来,叶飞是1955年授衔时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菲律宾才是他的出生地。

只不过后来他选择了回中国革命,并且还创造了不朽的功勋。

那么叶飞将军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他又如何看待中国和菲律宾呢?

一 、生于南洋,根在中华

1914年,叶飞出生于菲律宾一个中菲混血家庭。

他的父亲是菲裔华人,有着较浓重的乡土情结,所以叶飞5岁的时候就同哥哥一起被送回中国了。

那时候,叶飞在福建南安读书,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两个“当地名人”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位是郑成功,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军事家,也是一位抗清名将。

因为不愿意向清廷屈服,直接率领部下跨海登陆台湾,赶走了当地的荷兰殖民者,顺利将台湾收复,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另一位则是先后在明、清两朝做官的洪承畴,论才学与能力他也不差,23岁考中进士,后来官居“三边总督”。

可惜品行令人诟病,在松锦之战中兵败被俘,直接降了清廷。

后来,洪承畴派使者回乡,接母亲去京城“共享荣华富贵”,结果使者连门都没进去。

洪母直接对外宣称自己的儿子已经为国捐躯了,贪生怕死的汉奸不配做她的儿子。

洪母“为国骂子”的故事,让叶飞大为震撼。

郑成功与洪承畴的鲜明对比,更让叶飞下定决心要做个有民族气节的人,哪怕是死也不会向敌人屈服。

从12岁进入厦门中山中学开始,叶飞逐步接触进步思想,萌发革命意识。

最终在1928年底离校从事革命工作,在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叶飞前往闽东带领游击队斗争,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他不止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最危险的一次敌人近距离朝他开了六枪,其中一枪打中了他的腿,一枪打中了他的左脸颊,还有一枪直接打进了他的左胸!

靠着顽强的毅力,叶飞爬进了竹林里,这才保住了性命。

不过他的伤势太重了,差点没救回来,左胸那枚子弹直到叶飞去世后才从他胸口取出来。

战争年代,叶飞无惧生死,也不考虑这些,直到后来回忆时他才感慨道:

“我这一生五次死里逃生,要不是运气好,早就死掉了……”

三年游击,虽然过程艰险,但也让他打出了赫赫之名。

大家被他的勇敢和机智折服,又认为他的性格与叶挺很像,于是纷纷称他为“小叶司令”。

可谁又能想到,战绩彪炳的叶飞,在现实中看起来竟更像个文弱书生呢?

二 、反差颇大的小叶司令

叶飞早年在战场上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凶如虎,狡如狐”,该做决断的时候雷厉风行,非常擅长将优势转为胜势;

事不可为的时候也不会强撑,能及时止损,让敌人抓不到一点“尾巴”

比如1934年,中共福建省委遭到破坏并与中央失去联系,局面十分危急。

关键时刻是叶飞以特派员的名义召开会议,临时组建了中共闽东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凭借这股力量,叶飞多次挫败国民党军的围剿阴谋。

在沙埕、桃坑等地痛击敌军,不仅大大鼓舞了我军士气,而且还建设、恢复多块“游击区”。

再比如说1935年,闽东苏区和闽东独立师陷入险境。

眼看敌人大举杀来,闽东苏区的不少同志都主张背水一战,和苏区共存亡,可是叶飞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我们要保卫苏区,但是共存亡不可取,既然这片土地要被敌人占领,那我们就上山去,只要留得青山在,以后不怕没柴烧嘛!”

虽说决定要撤离,但是怎么撤也是个问题。

叶飞指出,撤离之前要给敌人来个“狠的”,这样才能让敌人畏缩,让我军有充分的撤离时间和空间。

事实证明,叶飞的决策是正确的。

一场“西竹岔战斗”狠狠挫败了敌军锐气,敌人虽然深入了闽东苏区,但是后来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抗战全面爆发后,叶飞在去南昌的路上,被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给“拦”下来了。

陈仪久闻小叶司令大名,这次说什么都要见一见。

叶飞无奈赴约,没想到陈仪看到叶飞后直接愣住了,沉默半晌后才说道:

“你就是叶飞先生吗?”

叶飞点头,结果陈仪又“欲语还休”了半天,他怎么也没想到在闽东地区叱咤风云的“小叶司令”竟然如此年轻,而且身上还带着股乳牙书生气。

陈仪自诩善于识人,可最终也只能对着叶飞感叹了一句:

“叶先生……你这是个书生嘛!”

叶飞笑笑不语,反倒是一同前来接待的省保安司令有些局促,他的目光不自觉地朝着叶飞的身上瞟,看叶飞的眼神就像是看一个“杀星”

也不怪他如此状态,毕竟叶飞当时身上穿的黄呢军服,一看就是从国民党军官身上扒下来的。

而且军服原来的主人是个国军参谋长,之前进攻闽东苏区的时候被叶飞带人击毙了,这很难不让在场的国民党军官联想到自己。

反倒是叶飞,在众人聚集而来的目光中显得泰然自若,甚至还能在随后的宴会上和过去的敌人“推杯换盏”,这份心性与气度就非一般人能比拟。

叶飞身上的“反差感”还不止体现在这里,在国民党军官眼中,叶飞“滴水不漏、城府极深”

可是在我党同志和人民群众面前,叶飞永远都是那么的坦率和热情,他的身上总是带着令人动容的“人民情怀”

三 、不变的人民情怀

人们总说,时间会检验一切。

而1932~1992年间,发生在叶飞身上的三件小事,就很好地展现出了叶飞身上那“不变的人民情怀”

首先,是1932年叶飞和共产党人被困在山里的一段往事。

当时国民党对他们实施了严密的封锁,倘若不是群众支持,叶飞等人很难挺下来,而叶飞后来也时常动情地回忆道:

“群众上山的时候,为了让游击队员有饭吃,宁愿自己挨饿;为了躲过岗哨搜查,他们将粮食藏在竹筒、灰粪里,帮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我们都应该牢记人民的恩情!”

其次,是1961年福建大自然灾害的时候,叶飞亲自去农村调研、想办法,用“借地种粮”的办法缓解粮食紧张状况,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窘迫处境。

最后,则是1992年叶飞和港商吕先生的一段交集。

当时吕先生来北京访问,他非常敬佩叶飞,于是想给他捐赠一辆奔驰600。

怕叶飞拒绝,吕先生还特意写信请叶飞的秘书委婉转达这件事情,没想到叶飞得知后还是果断拒绝了。

“国家给我配什么车我就坐什么车,不要搞特殊。”

无论身处什么位置,叶飞都始终对人民报以赤诚,不打官腔,去除官气,甚至同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或许正因如此,他才格外被人民尊敬。

红军时期叶飞的“勇”“智”我们前面已经有所提及,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叶飞的表现同样十分亮眼——

浒墅关火车站一战,叶飞打得日军狼狈无措,各大中外报纸纷纷进行报道,给东路军民提供了继续抗日的勇气和决心;

豫东战役中,叶飞边打边退,细心编织“渔网”,捞起区寿年这条大鱼,而且在华野攻克开封、歼灭黄百韬兵团的过程中,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为战争时期的优异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叶飞被委以重任。

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1958年指挥炮击金门,1975年叶飞更被委任为交通部部长。

也正是在1975年,中国和菲律宾建交了,这对叶飞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1989年,中央派他带领全国人大代表团去菲律宾访问,这也是他离开菲律宾几十年以来首次回去。

出发前他向中央提出,想回老家扫一次墓,这是合情合理的请求,自然也得到了批准。

1989年1月25日,叶飞终于抵达了菲律宾马尼拉机场,菲律宾政府以十七响礼炮欢迎了他,这个规格已经非常高了。

当记者询问叶飞,重返菲律宾有何感想的时候,叶飞略作思索后笑叹道:

“中国有句古诗,叫做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如今我已经连乡音都听不懂了啊……”

随后,叶飞明确表示他是为了促进中菲关系而来,菲律宾总统对此表示了高度认可。

并且还同他说道,自己有中国血统,而叶飞有菲律宾血统,这就是中菲友谊的最好象征!

除了推进中菲关系外,叶飞此次重返菲律宾还去父母的坟前祭拜了一番,圆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

在小家和大家之间,叶飞毅然选择大家,因此心中难免对父母有些亏欠。

不过他能为国家与民族做出这份事业,想来父母也定然会感到有所慰藉。

四 、贡献与评价

叶飞的儿子叶小宇,曾经在采访中提到:

“如果让我给父亲定位的话,那么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职业革命家,因为父亲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发展问题,也充分利用华侨身份在做贡献。”

事实的确如此,叶飞晚年在侨务立法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深圳“华侨城”也是他和广东省长梁灵光一起商讨、修建出来的。

叶飞不仅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而且还是华侨委员会主任以及归来华侨之一,他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时更令人信服。

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才能够早早出台并落实。

虽然功劳很大、地位很高,但是叶飞始终都严格要求着自己和家人,他有个雅号叫做“拒腐将军”,从二三小事中也能看出他公正廉洁的品性。

有一次,一个记者请叶飞去给某公司剪彩,对方说“彩头”是一柄价值5万元的金剪刀。

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可是叶飞想也不想就拒绝了。

“别说是5万,就是价值50万我也不去!”

说罢,叶飞还专门从毛主席的语录中抄了“拒腐蚀,永不沾”六个字送给说客,对方眼看说不动,只能悻悻离开了。

还有一次,叶飞去南京调研的时候,请老部下们吃了顿饭。

由于这顿饭本来就是一个小型座谈会后顺带的,所以军区领导表示可以去招待所吃。

叶飞听完后摇了摇头,坚持说自己同战友吃饭不能让军区包,最后他自己花钱,请战友们吃了顿便饭。

叶飞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人们同样如此,叶飞子女回忆往事的时候,都对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印象十分深刻:

“国家给我的待遇你们不能享受,不要想着靠父辈要靠自己!”

叶飞的三女儿从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青海省一个偏远的地方工作。

她十分委屈地同父亲说了这件事,或许是希望父亲能够“帮帮忙”,不过叶飞给她的回信说得很清楚,

“青海远但是没有新疆远,青海高但是没有西藏高,别人能在青海生活,你也一定可以!”

除了不能搞特殊外,叶飞还和子女“约法三章”,要立足国内成才,不能借父母的关系下海经商,更不能从华侨、外籍华人那里占便宜。

在叶飞的教导下,他的几个子女都成为国家栋梁,这也充分提现出了家风的重要性。

而叶家的家风,其实在叶飞父亲那一代就能看出来一些了。

试想一下,倘若不是叶飞的父亲眷恋故土,对祖国抱有深厚情感,在叶飞小时候就把他送回中国,后来叶飞将军又怎能谱写出如此传奇的人生呢?

希望大家都能学习叶飞将军的聪明果敢、赤诚爱国,学习他对自我和家人的严格要求。

同时也像他一样,发挥自己的长处,谱写自己的不凡人生。

来源:乐乐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