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清明】网络中国节—清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10:20 1

摘要: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气因“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两大习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民国时期,清明节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到1928年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2008年,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加上周末调休,则放3天假。

节日习俗

祭祀扫墓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放风筝

踏青又叫探春,含义为脚踏青草,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作为架子,再系上彩带做成。

插柳

俗话说:“清明不插柳,家败财不守”。清明节是杨柳发芽的时节,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这一习俗有多种起源,如纪念神农氏、介子推等,寓意驱邪避灾。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吃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由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用来训练武士。早期的鞠是以皮革制作的实心球,唐代的鞠出现了充气球。宋人很喜欢清明蹴鞠,《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都人出城采春,“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诗词

来源:临沂经开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