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0%的中国富豪都信藏密?深扒藏传佛教与资本圈的联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23:38 1

摘要:然而,不少看了视频的佛门修行者都纷纷站出来表示这种行为纯属「瞎闹」,张铁林的坐床仪式根本不符合藏传佛教宗教仪轨。

几年前,一段皇阿玛张铁林在藏传佛教坐床仪式中成了「活佛」的视频曾一度点燃网络。

视频中,张铁林在香港被其上师「白玛奥色法王」赐予法号、法衣、法器等物品,并受献曼扎、莲师像、经书。

然而,不少看了视频的佛门修行者都纷纷站出来表示这种行为纯属「瞎闹」,张铁林的坐床仪式根本不符合藏传佛教宗教仪轨。

其上师白玛奥色法王后来也被扒出实则是一名未曾获得册封的「散养仁波切」,而小道消息称,张铁林供养他已花费上千万。

除了张铁林,著名影星李连杰也是藏传佛教徒,还将25年的学佛心得写成了一本书《超越生死:李连杰寻找李连杰》。

台湾艺人阿雅的老公被证实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活佛第七世竹庆本乐仁波切,王菲、梁朝伟都是他的信徒,阿雅也笃信密宗多年,和竹庆本乐仁波切正是因信仰而结缘。

另外,张杰与谢娜结婚时,曾邀请加措活佛为他们主婚,谢娜自诩信佛后炒股只赚不赔。著名企业家史玉柱每当事业陷入困境,就会进西藏和喇嘛聊天。

还有马云手上经常带着一串佛珠,网上还一度流传着他和藏传佛教某法王的合影。

不知从何时起,明星富豪圈里刮起了一阵藏传佛教热,好像不供养个上师就不好意思出来混了一样。

以至于网友们都调侃说,在北京朝阳区辽阔的大地上,生活着数以十万计的仁波切。

其中约90%从来没完整地看过任何一本佛经,且对任何佛学相关的问题都会回答这是密法不可说,约100%只有在听到「供养」、「双修」等词的时会精神抖擞。

为什么中国顶级富豪都推崇藏密?藏密有何神秘之处?双修究竟是修得「即身成佛」的捷径,还是打着修行幌子的纵欲?今天我们来深扒一下藏传佛教的那点事。

2014年,英媒《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将信佛称为「压力下中国人的新型精神鸦片」。

并特别指出,胡润百富榜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内地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顶级富豪自称是佛教徒,如今没有什么事情比自称信奉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更加时髦了。

藏传佛教是如何征服汉地,尤其是如何征服中国中上流阶层的?故事还要从藏地的原始信仰---苯教开始说起。

苯教是西藏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象雄时期。

那时,华夏大地正处于夏商之际,当今世界的几大主要宗教尚未诞生,而苯教就在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上孕育成形了。

由于西藏地处严峻、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先民对许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惊雷震动大地、闪电撕裂黑夜,就连钻木取火看起来都像是「神迹」。

于是藏族先民们就将自然界里的万物泛神化,日月星辰、草木山河、飞禽走兽都是崇拜的对象。且随着苯教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不仅是象雄王国,整个西藏各部落均信奉苯教。

苯(藏语:བོན)在藏语中是「颂咒」、「祈祷」、「咏赞」之义,早期的原始苯教,分为龙苯、赞苯、祭苯、占卜苯、招财本等三十多种,看名字就一目了然:都是实用性的。

此时的苯教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各教派之间分散、独立,但都带有一些原始的巫术性质,以鬼神崇拜为主。

信徒们会在祭祀仪式上宰杀牲畜献给神灵,焚烧谷物给神灵煨桑,叩首、跪坐以表示对神灵的尊敬。

到了公元前4世纪,也有说法是公元前6世纪,古象雄王朝的一位王子辛饶·米沃切革新了原始苯教不少落后的礼俗,创立了「雍仲苯教」,以「雍仲恰辛」、即两个相连的左旋卍(万字符)为标志。

辛饶·米沃切后来也被尊称为敦巴辛饶·米沃切,敦巴意为「祖师」。敦巴辛饶·米沃切在苯教中的地位就相当于释迦摩尼在佛教中的地位。

后来象雄王朝覆灭,吐蕃王朝取而代之。此时,苯教在藏地已根深蒂固,苯教上师拥有极高的地位。

藏族史料记载,吐蕃的第一代赞普,也就是君主---聂赤赞普,是从天而降的,两脚刚落地就被12个信仰苯教的牧羊人发现了,这12位牧羊人也被称为「十二智苯」。

十二智苯将聂赤赞普托举到肩头,以脖子当宝座拥戴为王,并为他修建了藏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此后,历代赞普都信奉苯教,并拜苯教高僧为自己的根本上师。

到了第8代赞普---止贡赞普时期,苯教已气焰熏天,到了「上师不发话,王不敢降旨,大臣不敢议事,不唱苯教歌舞,君臣不敢歌舞」的程度。

止贡赞普愤而灭苯,然而当时他并没有找到一种可以替代苯教的宗教武器。此时的佛教,还被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远远的阻隔在南方。

灭苯七年后,止贡赞普离奇被杀,王位也被大臣篡夺。

后来止贡赞普的儿子布德贡杰赞普复位,可能因为看到了父亲的不幸遭遇,他马上宣布重拾苯教信仰,拜象雄.册嘉布为根本上师,建庙堂赤则锅扎。

就这样又经过了十几代吐蕃王,苯教依旧是吐蕃地区当仁不让的信仰制高点,直到公元628年,吐蕃迎来了他们最伟大的君王----松赞干布。

为了削弱和平衡苯教的势力,松赞干布积极将佛教引入藏地。

他不但派人远赴印度学习梵文,翻译佛经,还迎娶了尼泊尔(今尼泊尔,古代的泥婆罗)的尺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

这两个国家在当时都是佛教昌盛之地,她们的陪嫁物品中都包含有大量的佛经、佛像,尼泊尔尺尊公主还带来了部分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典籍。

此后200年间,佛苯两教在藏地相爱相杀,史称「佛苯之争」。

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古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大士入藏地弘扬佛法,制服苯教的同时,也接受了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思想,藏传佛教运应而生。

莲花生大士后来也被称为藏传佛教始祖,他同时还是密宗双修的鼻祖。他弘法的时期被称为「前弘期」。

公元9世纪,由于僧人地位过于显赫、王权与教权间矛盾重重等原因,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采取了强硬的手段消灭佛教,史称「朗达玛灭佛」。

此后,又经过了约百年之久,到了宋朝初年,藏传佛教又渐渐复兴起来,并形成了宁玛(红教)、噶举(白教)、噶当、萨迦(花教)、格鲁(黄教)等各派传承,这被称为「后弘期」。

从藏地信仰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西藏的历史进程一直都伴随着王权与教权之争,而藏传佛教又是个大杂合体,它融合了佛教、苯教以及印度婆罗门教的部分思想,整体非常花里胡哨。

向上够,佛教的世界观足够高大上;向下沉,苯教的原始信仰和仪式又足够接地气。

如果你觉得佛法太枯燥,读不下去,那就修密宗,通过神秘的仪式和咒语直接与神佛菩萨沟通,转经筒、风马旗、眉骨念珠、这些不需要多加思考的不断重复仪式主义让藏传佛教更易于传播。

就像看似高大上的苹果系统,居然能在小霸王学习机上跑通一样。

佛教的西藏本土化让「藏传佛教」有了很多独特之处,活佛转世制度就是藏传佛教的一个创举,而活佛转世制度又跟藏传佛教的上师崇拜思想密切相关。

上师崇拜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次大陆,而「上师」这个概念早在佛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婆罗门教的吠陀经文中了。

上师的藏语གུ་རུ和喇嘛的藏语བླ་མ分别是梵语guru的音译和意译,但凡对印度文化有一丁点儿了解的人,一定听过「古鲁」这个词,比如大名鼎鼎的网红瑜伽大师萨古鲁。

Guru古鲁在梵语中的原意是「老师」,但它更像是一种精神导师,可以帮助塑造三观、揭示人生的意义、驱散无明与黑暗。

而仁波切的藏语རིན་པོ་ཆེ་是珍宝的意思,这个词是藏人对上师的尊称。

以吠陀宗教为源头,衍生或发展出来的几个宗教,包括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以及佛教中都有「上师」这样一个角色。

藏传佛教中的上师也叫「喇嘛」、「仁波切」,而在汉传佛教和上座部佛教中,类似的角色叫阿阇梨(Acariya)。

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曾制定阿阇梨法,规定刚出家的比丘需要由德行深厚的高僧带领修行,原因是独自修行的话往往会因为缺乏自律而无法持守比丘戒,更无法长期增长善行。

另外,刚刚出家的比丘在独自托钵乞食时经常得不到供养,缺衣少食也让他们的修行难以为继。

所以,依规,阿阇梨与近住弟子几乎形影不离,但同时释迦牟尼佛也强调,阿阇梨并不是弟子的信仰对象。

事实上,释迦牟尼佛非常反对盲目信仰,他甚至说自己也不是神,只是开悟了的普通人,只要能觉悟,人人都能成佛。

在之前金刚经的那期视频中,我们提到说,释迦牟尼佛曾对弟子须菩提说,并不存在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至高佛法,换句话说,连信仰本身都不能盲目相信,更别说上师了。

那么为什么在后来的藏传佛教中,有如此浓厚的上师崇拜呢?

哎,这就跟藏传佛教的密宗修行有关了。

刚才我们提到,藏传佛教如今分为五大宗派:宁玛派的历史最为悠久,由莲花生大士所传,因为该教派的僧侣都戴红帽,故又称为「红教」;

噶举派的传承注重口头传授密法而不重视经典,寺庙都涂成白色,僧侣修法时穿着白袍,故又称「白教」;

萨迦派的寺庙上因为涂有红、白、黑等三色条纹,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三菩萨,所以该教派也被称为「花教」;

噶当派创建于公元11世纪左右,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

而格鲁派就是由噶当派发展而来的,它鼓励僧人过清静无欲的生活,因为此派僧侣都戴黄帽,故又被称为「黄教」,它是目前藏传佛教中影响力最大的宗派。

格鲁派发展起来后,它的前身噶当派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除了五大宗派外,藏传佛教按修行方式又可分为显宗密宗

显宗、密宗并不以单独的宗派形式存在,而是并存于各大教派之中。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质选择不同的修行方式,但结果可以达到殊途同归。

显宗修行以佛教经典为基础、修习公开传授的佛教教义,而相比之下,密宗的教典不可轻易示人,必须由上师秘密传授,这就突出了上师的重要性了。

密宗所传授的经典(即密续),被认为大多是佛陀、菩萨最初通过一对一的神秘方式传授给某些上师的,之后再被上师写成书面文字传承下去。

这些文字只有书写它的上师最明白其中的含义,若让其他人来解读其中的内容,难保不会发生曲解、误会的状况。

所以密宗的「师承」精神特别重要,这也是修密宗必须要拜上师的原因。上师在宗教传播中的作用越重要,对上师的信仰就越牢固。

我们知道,修行学佛,要先受三皈依的仪式,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也就是归向、依靠「佛、法、僧」三宝,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凭此生生世世不离正法,永离恶道。

皈依三宝后,才算是正式的佛教徒,就相当于上学要先注册一样。

而藏传佛教在三皈依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皈依上师,变成了四皈依,而且皈依的顺序还不能乱,必须是一皈依上师、二皈依佛,三皈依法,四皈依僧。可见上师在藏传佛教中的重要性。

公元13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又首创了活佛转世制度。

1283年,噶举派高僧--楚布寺寺主噶玛拔希在圆寂时,没有把权力传承给最亲近的弟子,而是称自己将会转世重生,并让弟子们在他圆寂后寻访转世者。

1288年,其弟子邬坚巴根据上师在临终前的提示,在后藏地区找到了上师的转世灵童让迥多吉。

此后,活佛转世的制度开始被其他教派接受并效仿。

15世纪时,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格鲁派将这一制度全面推广,彻底废除了过去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并通过不断地完善改进,形成了一整套活佛转世的理论和仪轨,并承袭至今。

藏传佛教中的「转世活佛」准确来说是菩萨的化身,而不是佛的化身。

佛教认为,到过人间的化身佛仅有释迦牟尼佛一人,而在人间救苦救难的菩萨化身则有无数。

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菩萨的化身不断地在轮回中转世,转世活佛是佛法僧三宝于人世间的化现,是被圣化了的、神人合一的宗教领袖。

寻访并确认「转世灵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方式多种多样。

活佛在圆寂前可能会留下关于如何寻找自己的「转世灵童」的遗嘱,通过一些高僧的占卜,也可能能得知灵童出生的方向。

藏传佛教还认为灵童不仅是前世活佛精神的延续,还继承了前世之灵性,因此,他出生后往往还带着前世的记忆,能辨认前世用过的物品。

关于转世灵童和围绕着这种制度的种种争议,我们之后会单独详细聊。

现在我们只需要知道,活佛转世制度极大地强化了上师信仰,加强了上师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

不明所以的人常常把上师、法王、活佛、仁波切等词混用,但实际上上师并不等于转世活佛,不过刚入门的信众可管不了这么多,你想想上师都人们当成佛了,能不受定理膜拜吗?

这也为今天的「仁波切乱象」埋下了伏笔。而提到藏密修行和仁波切乱象,绕不开的另一个话题那必然是双修大法了。

密宗双修

如果说密宗的一些诡异仪式和恐怖的人骨法器是来自苯教的话,那么双身法和大乐思想就是来自印度教的性力派。

性力派和后来的密宗都将修行分为了四个阶段,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其中无上瑜伽部是修行的最高阶段。

无上瑜伽的字面意思就是「无法超越其上的密法」,它强调通过瑜伽法修炼气脉,认为只要人的气脉通了就能快速成佛,其中有一种瑜伽修法就是男女之间的性瑜伽。

性力派主张人体内有无数条脉管,这些脉管由自上而下的六个脉轮掌管,每个脉轮都如莲花状,其中最下方的生殖轮(也叫密轮)最为重要。

修习男女双身法时,能将上下脉轮都打通,制高点来临时,气、脉、明点、拙火会在密轮中融合为一,从而达到一种的境界,称为「大乐」。

所谓明点,在瑜伽中被认为是生命力的精华,白明点即父精,赤明点即母血(处女血),合称「赤白明点」。

拙火则指的是一种藏在肛门与会阴之间的精气。在大乐的状态下进行观想禅修,极易进入三摩地,证悟成佛。

在藏密修行中,灌顶是最庄严、最神圣也是必须进行的仪式,未受灌顶者不能修炼密法和也不能阅读密宗经典,否则不仅得不到成就,死后还要下地狱。

灌顶必须要由上师授予,从密宗入门到修炼最高密法无上瑜伽密,要按照次第进行多次灌顶,其中最受争议的就是无上瑜伽密之双修灌顶了。

藏传佛教的五大宗派都有男女双运修行法,只是重视程度不同罢了,因为五大宗派都尊莲花生大士为始祖,而双修大法就是由莲花生大士引入藏传佛教的。

莲花生大士的明妃,也就是双修的对象,是移喜磋嘉。她是西藏一位女性修行大成就者。在西藏,成佛的男性叫佛父,成佛的女性叫佛母。

移喜磋嘉出身贵族,十三岁就成了藏王的妃子。后来,藏王把她献给了莲花生大士,她成了莲花生大士的学生和明妃。

莲花生大士所著的《亥母甚深引导》一书是最早记载双身法的典籍,其中甚至还包含了64种修习方法和姿势,让人一时分不清这到底是在读佛教书籍,还是在读房中术秘诀,由于内容太过露骨,这里就不详细解读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密宗流派传入汉地,与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一拍即合,此后密宗在汉地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

莲花生大师所传下的宁玛派红教演变出花教,之后又演变出白教。到了元朝时期,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被忽必烈奉为「国师」,忽必烈多次接受八思巴密宗灌顶。

元朝王公贵族中,双修、甚至多修风气盛行,各种桃色事件、秽迹流言,正史野史都有记载。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藏传佛教僧侣们骄奢淫逸之气愈演愈烈,宗喀巴大师见双修之弊太大,愤而发起宗教革命,主张清净单修,严整戒律,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立了格鲁派黄教。

和噶当派一样,黄教也规定僧人要先学显宗,已成正果之后才能进入更高阶的密宗学习,因此黄教搞双修的只是极少数大师,一般僧人还要严守原释迦牟尼的戒条。

只有当一个人在动机和智慧上的修行已经达到很高的阶段时,他才有资格进行双修。

因为双修是要在大乐中观想、悟法的,所以就要保持住大乐这个状态,不能让液体流出,一滴都不能流出。

就算流出,修行者也要有能力一滴不漏的收回才行,否则就是违背了梵行,就是犯了大罪。

有些修为深厚的密宗行者甚至可以运用气功和定力,让液体逆行,在体内任意升降,着实令人难以想像。

民间学者、作家古子文曾徒步12万公里,历时4年考察了西藏地区,并完成了《深入藏地》一书,书中有一段古子文拜访不丹佛母朱巴.基米雅的记载。

刚到当地,古子文就被寺庙墙上那些赤条条的双修菩萨画像惊得目瞪口呆了。基米雅说,她是14岁时做了朱巴金刚的佛母的。

那一年,金刚朱巴路过基米雅所在的村子,一眼就相中了长相清秀的基米雅。

那个年代的不丹,政教合一,人人讲奉献,女孩能把身子献给佛父当明妃,是极荣耀的事,小基米雅想都没想,就跟着金刚朱巴走了。

按照相关流程,朱巴先把基米雅献给了他的上师大金刚鲁巴。在密修室,基米雅经鲁巴的观空后,「俗女身生天女身」,这时基米雅就是明妃了。

接着是男女双运,也就是密灌顶。事毕,鲁巴从基米雅的莲花处取出红、白二珠两滴,让弟子朱巴咽下。

朱巴这就算接受了「慧灌顶」了。随后,鲁巴将明妃基米雅的手置于弟子朱巴手中,让弟子入定体验大乐,鲁巴则在一旁指导。

基米雅成为明妃的那一年大金刚鲁巴60岁,其弟子朱巴40岁,此后便是漫长的乐空双运修持。

基米雅16岁那年生了一个儿子,19岁时又了一个女儿,就在基米雅生第二胎那年,朱巴又找了一个12岁的佛母。

当古子文问基米雅,金刚朱巴后来有没有成佛时,基米雅说朱巴活64岁圆寂时,天上有万道霞光,她相信朱巴是真的成佛了。

古子文又问基米雅,大定时,她观想出什么了?是否达到了即身成佛的境界?

基米雅无奈地说的,大定时明妃根本不存在悟佛的可能性,因为佛父是不能动的,明妃早已被累得筋疲力尽,哪还有心思去观想主尊大神的光辉形像。

上个世纪60代末,不丹废除了农奴制之后,政教合一解体,国王宣布和合大定为非法。

密宗双修究竟是不是修行的捷径,见仁见智,但如今打着修行旗号的招摇撞骗的确是越来越多了。

南怀瑾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关于密宗双修的典故,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识破骗局。

他说,清朝时期,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告诉众人,他要双修,这可是个不得了的消息。

达赖喇嘛是格鲁派黄教大活佛,刚才我们说了,格鲁派是主张清净单修的,阿旺罗桑嘉措突然要搞双修,众人自然反对。

见此情形,阿旺罗桑嘉措登上城墙,当着众人的面,脱下裤子就要撒尿,人们都懵了,心想活佛这是要作甚啊。

就在此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阿旺罗桑嘉措把撒到一半的尿又通通吸了回来。

他看着众人不语,意思是,你们看我有双修的资格吗?

众人没人敢搭话,最终,阿旺罗桑嘉措还是没有双修,不久后就涅槃了。

刚才我们就提到,有修为的高僧在进行男女和合大定时能够控制即将喷出的液体在体内自由游走。

所以下次如果有仁波切提议双修的话,你就让他把尿出去的尿再吸回来,能做到的才有资格双修,否则都是骗子。相信我姐妹们,这招能帮你剔除99.9%的假活佛。

回到视频开头的那个问题,中国巨富们为何都如此痴迷藏传佛教?除了藏传佛教本身易于传播的特性外,还有方便链接圈层、获得资源等原因。

富豪集散地

一个人突然暴富或者事业突然崛起之后,常常会陷入找不到成功原因的迷茫当中。

成功是因为努力吗?世上努力的人数不胜数,外卖小哥不努力吗?保洁阿姨不努力吗?但并不是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获得成功。

成功是因为智商高吗?那企业家应该清一色都是博士学历了。

事实上很多中国巨富都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而娱乐圈的成功更是充满了随机性。有人演技很好但却万年跑龙套,而有人不知道怎么的就红了。

所以很多富豪及明星在获得成功之后会陷入到失去财富的恐惧当中,他们急需要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寄托,来对抗这种恐惧。

在之前气功大师王林的那期视频中,我们也提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潮中,很多气功大师的追随者们也是一些巨星富豪,甚至不乏各级领导人。

九十年代末,在经历了无节制的新闻炒作、水变油风波、特异功能热、发功熄灭大兴安岭山火等事件后,全国开始打击伪科学,气功热逐渐消退,但人们的精神空虚仍需填补,藏密就在现代社会顺势兴起了。

刚才我们提到藏传佛教的有些宗派并不注重对高深佛法的研读,通过口头传授经典和不断重复的、不太需要动脑的仪式就能修习,再加上密宗的玄学色彩,这些特征一下子就抓住了现代人的痛点。

在明星圈和富人圈里,很少有人相信「勤劳致富」,大家都倾向于搞点玄学,来合理化他们成功的偶然性。

比如将当下的成功归因于前世修来的「福报」,那么怎么才能永保财富不损呢?

自然是多积攒福报了,于是各种烧香拜佛、供养上师、甚至修建寺庙,只求下半生,最好是生生世世都一帆风顺。

而且越是上流阶层越讲究圈子文化,上师或者说仁波切就像是一个圈子里的热点wifi,能链接一堆大佬,大家通过上师交换资源,实现共赢。

比如如果一个角色的选定或者一笔买卖,给谁区别都不大,那么这时候圈子里的人就有优势了。

网上有这样一篇帖子称,小Y和宋X同时去试一部戏,小Y面试完出来后,发现宋X已经和副导演盘腿坐在沙发上,两人聊得热火朝天了。

事后宋X告诉小Y说「很难得能遇到悟道能悟到一起的朋友,今天真是值了」。随后宋X也如愿在电影中获得一角色,而小Y这些不信教的演员则一无所获。

其实不管是密宗还是显宗,修佛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跳脱无常轮回的痛苦,了生脫死,而不是祈求能升官发财,家庭幸福。

可如今有多少人拜上师真的是冲着在佛法上修成正果去的?如果你的动机不纯,那遇到假上师假活佛,算不算另一种双向奔赴了呢?

来源:脑洞乌托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