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为何喜欢明朝而讨厌清朝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21:09 1

摘要: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崇祯煤山自缢”的动画剪辑时,弹幕里飘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泪目评论;而刷到《马关条约》割地动画时,满屏“量中华之物力”的嘲讽背后,是压抑百年的愤懑。作为写历史的人,我常觉得当下对明清的态度转变,早已不是简单的朝代比较,而是一代人在历史

当我们谈论明清时,究竟在为谁意难平?

永乐皇帝的祖训

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崇祯煤山自缢”的动画剪辑时,弹幕里飘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泪目评论;而刷到《马关条约》割地动画时,满屏“量中华之物力”的嘲讽背后,是压抑百年的愤懑。作为写历史的人,我常觉得当下对明清的态度转变,早已不是简单的朝代比较,而是一代人在历史褶皱里寻找情感锚点:我们为明朝的壮志未酬而惋惜,为清朝的卑躬屈膝而愤慨,这些情绪的背后,藏着一个民族对“硬气”与“尊严”的深切渴望。

明朝初期北征北元

一、明朝:在想象与遗憾中重构的“白月光”

对明朝的偏爱,始于对“汉人王朝最后巅峰”的集体怅惘。当我们在史料中触摸到郑和宝船的恢弘龙骨,读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光芒,看到晚明市井里蓬勃的商帮与书院,很难不设想:如果这个曾七下西洋、开海禁、兴火器的王朝没有在1644年画上句点,中国近代史是否会有不同走向?这种“历史假如”的情结,在年轻一代中尤为明显——他们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记住了海瑞抬棺谏言的刚直,在《绣春刀》里看见锦衣卫的孤胆忠魂,在“万历三大征”的热血叙事中,本能地将明朝与“硬核护国”划上等号。

郑和下西洋

但更深的惋惜,藏在明朝衰落的复杂肌理里。作为笔者,每次梳理明末历史都会感到揪心:张居正改革刚让帝国焕发生机,却因帝王权斗半途而废;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时,本有机会接轨世界科学,却因辽东战事被束之高阁;哪怕到了崇祯年间,朝堂上仍有孙承宗、卢象升这样的肱骨之臣,却因党争与财政崩塌无力回天。

郑和下西洋远航舰队

这种“差一点就成功”的遗憾,让明朝成为历史叙事中“未竟的理想国”——我们遗憾它没能延续郑和船队的开拓精神,遗憾它在海禁与开放之间摇摆错失先机,更遗憾那个喊出“天子守国门”的王朝,最终在内外交困中以君主自缢的悲壮方式谢幕。这种情感,像在怀念一位壮志未酬的英雄,明知他有瑕疵,却忍不住为他的“本可以”而叹息。

二、清朝:从“康乾盛世”到“屈辱符号”的坠落轨迹

清末鸦片战争

对清朝的厌恶,始于近代史上那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当我们在课本里读到“割香港岛”“赔两亿两白银”“划定使馆界”,这些冷冰冰的文字背后,是一个民族被撕裂的疼痛。但更让公众愤慨的,是清朝统治者面对侵略时的双重态度:对汉人严防死守,对洋人卑躬屈膝。康熙年间能御驾亲征噶尔丹,却在鸦片战争时让林则徐背锅;乾隆可以大修《四库全书》,却在马戛尔尼使团来访时拒绝打开国门;甚至到了甲午战争,慈禧仍要挪用海军军费办寿宴,而光绪帝的改革诏书最终沦为“百日维新”的一纸空文。这种“对内强硬对外软弱”的统治逻辑,彻底点燃了现代人的愤怒——我们无法原谅一个坐拥千万平方公里疆域的王朝,在面对外敌时竟如此怯懦,更无法接受“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奴颜婢膝。

《辛丑条约》的签订

这种愤慨,还来自对“盛世神话”的祛魅。当我们抛开“康乾盛世”的GDP数据,看到的是文字狱下文人的噤若寒蝉,是八旗子弟的寄生特权,是“海禁政策”下逐渐封闭的国门。对比明朝中后期的开放包容(如利玛窦在万历朝传播西学),清朝的“天朝上国”心态显得尤为刺眼。更让公众难以释怀的,是清朝对汉文化的压制与扭曲:剃发易服摧毁了延续千年的衣冠传统,“留头不留发”的政策成为民族记忆中的痛点;《四库全书》修书而毁书,无数典籍在“寓禁于征”中消失,这种文化层面的伤害,至今仍让人心痛。

三、当下社会:在历史镜像中寻找情感出口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愿意为明朝“平反”,对清朝“算旧账”?本质上,这是当代人在历史中寻找自我投射的过程。在民族复兴的语境下,我们渴望从明朝的“硬气”中汲取自信——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逆袭,象征着“草根崛起”的奋斗精神;朱棣五征漠北的霸气,暗合了对国家强盛的期待;哪怕是明朝灭亡时“君王死社稷”的气节,也在无形中呼应着“宁折不弯”的民族品格。这种情感依托,在Z世代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用“明朝不割地不赔款”制作对比视频,在游戏中还原明朝火器军队,甚至在汉服复兴运动中刻意推崇明制服饰——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对“汉唐之后汉文化断层”的弥补心理,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文化根脉的本能。

清王朝对外族如待上宾

而对清朝的批判,则是对近代屈辱的集体疗愈。当我们看到短视频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听到《松花江上》的哀婉旋律,那些被课本简化的“不平等条约”突然有了血肉:它们是定海三总兵抗英的壮烈牺牲,是台湾民众反割台的血泪抗争,是无数普通人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苦难。这种愤慨,本质上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无法容忍任何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而清朝的历史恰好成为反面教材,时刻警示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四、作为笔者的一点私见:历史不是非黑非白的选择题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明朝有厂卫制度的恐怖,有宦官专权的乱象;清朝有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贡献,有“改土归流”的治理智慧。但作为写历史的人,我更愿意直面公众的情感:我们怀念明朝,其实是怀念那个虽不完美却硬气的中国;我们厌恶清朝,本质是对近代屈辱的不甘与痛心。这种情绪未必完全客观,却真实反映了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自我认知——我们曾站在世界之巅,也曾跌入深渊,而今天的态度转变,恰恰说明我们开始认真对待历史中的光荣与伤痕。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北伐

就像多数人路过南京明孝陵,看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石碑,总会想起朱元璋那句“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豪迈;而在沈阳故宫看到“满汉全席”的复原展,又会想起《马关条约》签订时李鸿章的老泪纵横。历史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唤起我们最本真的情感:为明朝的辉煌而骄傲,为它的陨落而叹息;为清朝的强盛而客观肯定,为它的屈辱而愤慨难平。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凝聚成我们对国家的热爱——因为懂得曾经的苦难,所以更珍惜今日的尊严;因为看见古人的硬气,所以更明白“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分量。

明初淮西名将

或许,这就是历史带给我们的礼物:在对明清的态度转变中,我们学会了用情感触摸历史,用反思走向未来。毕竟,记住明朝的遗憾,是为了不让遗憾重演;铭记清朝的屈辱,是为了让屈辱永远成为过去。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