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北京邮电大学红雁助学社和马上出发创新社的成员来到北京邮电大学附属中学,为中学生带来了一堂关于复刻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实践课。记者了解到,北邮大学生已经在北京多所中学以及贵州、新疆等地区开设了人工智能公益科普课,他们使用自主研发的大模型教学平台,带领中学生们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红雁助学社和马上出发创新社的成员来到北京邮电大学附属中学,为中学生带来了一堂关于复刻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实践课。记者了解到,北邮大学生已经在北京多所中学以及贵州、新疆等地区开设了人工智能公益科普课,他们使用自主研发的大模型教学平台,带领中学生们探索人工智能的世界。
大学生化身编程教师
“假设你是一位极其专业、耐心且严谨的单词达人,你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全面高效的单词服务。下面,我们尝试一起复刻一个‘我爱记单词’智能体。”本节课授课教师、北京邮电大学马上出发创新社成员、大三学生杨斐帆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忍不住跃跃欲试。
在马上出发创新社志愿者的指导下,学生打开“初发——教学智能体平台”,开始着手复刻一个“我爱记单词”智能体。
“首先,我们为智能体设定一个名字,开始完成人物设定,然后,我们可以为智能体添加一个变量,如风格、年级等。”杨斐帆逐步为学生们讲解。
逐一设置成功后,北邮附中初一年级李仲旸同学输入了biology(生物学)这个单词,页面右侧随即出现了解释和记忆这个单词的方法,联想记忆法、词根词缀记忆法等。
随后,李仲旸又尝试自己添加了一个变量——身份,并加入了同学、老师、朋友作为下拉菜单选项。这样,专属于李仲旸同学的“我爱记单词”智能体就制作完成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智能体,没想到这么神奇。下次课我还想尝试制作其他智能体。”李仲旸告诉记者。
“这个界面对新手非常友好,不需要掌握编程语言。经过人物设定、设计变量、模板输入,接下来就是运行调试智能体。”杨斐帆介绍,上周他们向学生们介绍了什么是智能体,这周开始手把手复刻、了解智能体搭建,下节课大家自己做一个智能体。
探索人工智能公益科普模式
据悉,“初发——教学智能体平台”由北京邮电大学EZCoding大学生创业团队研发而成。
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2022级本科生高德润是“马上出发创新社”和EZCoding大创团队的创始人。两年前,当他意识到学生学习编程急需一对一辅导的需求痛点时,与团队成员一拍即合,决心设计出一款大模型赋能教学的应用。在计算机学院教师徐童的指导下,团队全力开发,这项应用日渐成熟,最终在北邮教学云平台上线,辅助学生进行日常编程教学。后来,团队又开发了教学智能体平台——初发。当前,这些实用且好用的智能教学应用系统已从北邮走向了校外,在全国500余所院校大规模应用。同时,智能教学应用系统也从大学走入了中小学,为贵州、北京等地的中小学提供实训支撑服务。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副教授徐童介绍,师生们从去年6月开始给贵州长顺和新疆的2000余名基层教师提供人工智能数字素养公益培训、实训和辅导答疑服务,希望能够缩小人工智能的数字鸿沟,使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也能够享受到最先进的智慧教育服务。
“这件事的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创新社的师生们一直在努力推进。今年在北邮网络教育学院的统一组织下,我们进一步将服务的范围扩展到了北京等其他地区,希望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公益科普模式,同时也希望发动更多的大学生加入我们的事业,让世界变得更好,也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徐童表示。
AI时代拓展无边界教育
红雁助学社一直在做公益类支教活动。支教过程中,同学们发现,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小学渴求人工智能通识知识和实训教育,但是相关的师资并不一定具备专业的AI素养。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陈科良是红雁助学社的指导教师,他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些痛点,于是建议成员们向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知识。
红雁助学社围绕科普课设计了一系列青少年AI实训课程,课程内容从“AI的骨骼”到“随意搭配的智能体”等,紧紧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和热点展开,很受中小学生的欢迎。目前红雁助学社的志愿者李一乐等人已前往北邮附中、北京景山学校等进行人工智能科普实训课程的讲解与实操,该课程面向全国10余所学校开课。
“这种实训课程让大学人工智能教育能够渗透到中小学,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大中小协同共育。”陈科良说,“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特别适合现在高校教育的改革,北邮一直致力于用数智化平台打破校园边界,让不同的高校能够在平台共享自己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开发的数智应用,能够更好地拓展无边界学习的范围,实现了无边界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掌握技能之后,发现了最直接的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
日前,北邮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了“人工智能科普与通识教育中心”,师生们将围绕人工智能科普进行更多的探索。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赵翩翩
编辑:苏珊
校对:杨旭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