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你别不高兴,我以后不敢了”,“我不敢反抗,我怕他会生气”,“给姐姐吧,我不要”,“我怎么都行”……当孩子说出这些话时,许多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懂事、听话,甚至为此感到欣慰。然而,这些看似乖巧的言语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忧的心理状态——讨好型人格。这种人
“妈妈你别不高兴,我以后不敢了”,“我不敢反抗,我怕他会生气”,“给姐姐吧,我不要”,“我怎么都行”……当孩子说出这些话时,许多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懂事、听话,甚至为此感到欣慰。然而,这些看似乖巧的言语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忧的心理状态——讨好型人格。这种人格特质的孩子,常常为了取悦他人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小心翼翼地观察大人的脸色,生怕惹人不快。他们不是真的不在乎,而是学会了隐藏情绪,用顺从来换取安全感。
讨好型人格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些孩子天性敏感,像作家蒋方舟小时候那样,总是努力表现自己,只为赢得别人的喜爱和认可。他们对周围的情绪变化异常敏锐,一句无心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可能在他们心里掀起波澜。久而久之,他们不再表达真实想法,而是选择迎合他人,生怕被拒绝、被忽视。大导演姜文也曾坦言,自己从小努力争取母亲的认可,却始终无法获得肯定,这种长期的情感缺失让他内心充满不安与自卑。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压抑的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爆发。就像成都49中那位学生,他在日记中写满了委屈与无助,最终因无法承受内心的重压而选择结束生命。如果父母能早一点察觉孩子的异常,多一些倾听与理解,悲剧或许就能避免。
作为父母,我们要警惕自己是否在无意中成为了孩子心理负担的来源。不要做“刺猬型”父母,动不动就批评指责,让孩子战战兢兢;不要做“谈判家”父母,用条件交换孩子的顺从;更不要做“挑刺专家”,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忽略他们的努力。相反,我们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们知道,无论表现如何,他们都被深深接纳。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当他们感受到安全与信任,自然会卸下伪装,勇敢说出“我想要”“我不喜欢”。我们要做的,是蹲下来,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鼓励他们表达自我,支持他们建立自信。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内心充满力量,眼里闪烁光芒。让我们用爱与耐心,陪伴他们走出讨好的阴影,走向属于自己的阳光人生。
来源:嘟嘟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