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秉纯丨古丈茶与战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0:32 1

摘要:《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茶叶专家陈忠懋《中国茶径》亦载:“先秦时期,中国茶的饮用和生产,主要流传于巴蜀一带。秦统一全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

伍秉纯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茶叶专家陈忠懋《中国茶径》亦载:“先秦时期,中国茶的饮用和生产,主要流传于巴蜀一带。秦统一全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和南部渐次传播开来。”地处武陵之腹的湖南省古丈县,恰好处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一个初始辐射过渡结点上。

茶叶原产中国,遍及全球,堪称世界和谐之饮。中国茶道基本精神为“廉、美、和、静”,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和”是我国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但是,纵观中外历史,却因茶叶引发了战争,或因战争带动了茶叶的发展与流通。下面就谈谈古丈茶与战争的故事。

战国时期战争带来了茶叶

古丈县位于酉水南岸。其境内的河西古镇,为楚蜀通津要塞,其上游不远的龙山县里耶,2002年出土了3万多枚秦简和古城遗址。不难想象,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儿并非蛮荒之地,早与中原地区有着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1984年,省、州考古队在河西白鹤湾发掘上百座战国楚墓,出土千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呈现巴、楚、土著遗物共存一穴的历史事象。其中短柄巴式剑、双箍楚式剑、肖形白虎印,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这又雄辩地说明,公元前277年战国时期,巴军顺酉水而下进攻楚黔中郡,途径古丈县境。经过一场鏖战,巴军失利,最后退守河西。在楚军强大攻势下,“巴人后遁而归”(《左传》)。在这频繁的战事中,巴人的种茶、制茶的技术和饮茶风俗,遂传入古丈县。而今白鹤湾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茶壶、茶井、茶灶等冥器。

著名的人类学家林河先生,经过考证后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四千年前的古黔中”。这是一条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茶叶之路,中西物资和文化交流之路。其路线大致从四川、湖北的酉水而下,用木船将货物运到湖南沅水,再经沅水而上运到贵州的镇远,然后用马帮,经云南、贵州达缅甸、印度及西域各国。显然,这又与中国茶叶发展路线不谋而合。

无独有偶。在里耶出土的秦简中,发现了“中华茶叶第一简”。湖南农大教授朱海燕指出,编号8-1541秦简牍,经推断记录了秦时“走荼”,即茶叶采购售运之况。这又与白鹤湾出土的茶具互为佐证。

五代时期因茶叶引发战争

杜佑《通典》指出,“灵溪郡土贡茶芽二百斤”。灵溪郡即溪州,指今永顺、古丈等县。《永顺县志》亦载:“唐代溪州,以茅茶入贡,其为地方生产。”中国茶学会荣誉理事长吴觉农先生在其《湖南茶叶史话》中指出:“据说永顺东南120里,源出高望山,唐末楚王立铜柱所在,一名叫茶溪。《茶经》所指茶溪或者指此。”这说明古丈高望界和会溪坪一带产茶,如今还有大量古茶树遗存。后晋天福四至五年(939-940),在古丈县下溪州故城会溪坪发生了一场溪州之役,这算是与茶叶相关的战事。五代时期,藩镇割据,茶税繁重。《旧五代史》载:“自湖南楚国马殷,从判官高郁清,听民自接山收茗,筹募高户,置邸阁居茗,号八床主人,卖于北客,收其征以瞻军,岁数十万。”溪州刺史彭士愁,不堪连年献贡茶之劳累,更不忍茶税之繁重,带领五溪之民,“侵暴辰澧”,最后立铜柱罢兵。铜柱铭文中有这样的文字:“凡王廷差收买溪货,并都幕采伐土产,不许辄有庇占。”进而又说:“尔能恭顺,我无征徭,本州赋租,自为供瞻。”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原来繁重的赋租税课,通过这次战争,完全免去,由溪州自为供瞻。

清末从战争中了解茶叶价值和信息

杨占鳌(1832-1909)为古丈坪厅古阳镇人,自幼家贫,22岁加入湘军水师,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获清王朝赐花翎奖赏。同治四年(1865)冬,被任命为甘肃提督。他协助陕甘总督左宗棠招抚回民义军,会商于乌鲁木齐,平定西北边陲之乱。清廷鉴于杨忠贞善战,赏黄马褂,赐官正一品。据传说杨占鳌曾向慈禧献过古丈茶叶,并获赞赏。杨占鳌在戎马倥偬中目睹茶马古道之繁忙和少数民族对茶叶的渴望。同治十三年(1874)杨辞官还乡。行前,慈禧太后召见杨,并赐银一万两。杨回家后,将西北大漠边关丝绸之路茶马互市和游牧民族对茶叶需求的商业信息带回古丈,训育子女开辟茶园,以茶致富。清光绪《古丈坪厅志》记载:“茶之利大矣哉。清明谷雨前捡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近在百余里内,茶为沅陵出产之大宗。本城绅士杨圭廷(杨占鳌三子)乃于汪家坪种茶万本,将来亦一大利源也。现茶之贵者,斤三千文。”1906年,杨圭廷由西湖引进龙井良种,在汪家坪种植,取名“绿香园”。1929年4月,县长胡锦心征购绿香园毛尖茶参加第一届西湖博览会,获得优质奖;同年远赴法国国际博览会,亦获“国际名茶”称号。

清末民初,与杨氏齐名的有许氏文庙正味茶园、刘氏龙潭茶庄、伍氏青云茶社等,同行竞秀,素负盛名。这些解甲归田、辞官务农的人士,为了宣传各自产品,在茶文化上大做文章。

正味茶园主人许介眉(1870—1933),系清末丁酉(1897)拔贡,曾任古丈、乾城、永绥县知事,并精中医,还被聘为湘西陈渠珍34师军医院院长。许介眉与袁吉六(1868-1932)情谊甚笃。袁吉六系保靖葫芦寨人,清末秀才,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国文老师。袁吉六先生经常应许介眉之邀来古丈作客。在城南文庙,宾主开轩面对正味茶园,把盏品茗话桑麻。席间,袁吉六笑道:“许先生,你既从政、从军、从医,又种茶制茶见多识广,何不撰写一篇茶药同源的文章供我拜读!”许听后,茅塞大开,欣然提笔,撰写了言简意赅的《古丈有正味细茶》面票一帧。

其文曰:“本人宿性嗜茶,凡我国名产,武夷、龙井、六安、君山等类,素不惜重赀购置品评。近年,种植自制,始悉茶自有真,一假,香反为所掩。于是,研究制法,十一改良,幸得茶真正性味……本园茶味微苦而甘,性微寒,因其不假,他香故能入五脏,大去其浮热,又能明目清心,生津止渴,消食下气,和胃醒睥,除内烦,安心神,去痰火,醒昏睡;善解酒食油赋烧灸诸毒,更治卒然痰厥气冲……”

该茶叶面票从生态、制作和医学角度,对古丈茶之功效写得淋漓尽致,令袁吉六拍手称赞。

来源:湘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