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势创投黄明明:早期科技投资,真理永远是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0:09 1

摘要:有人说,如果你第一次见到明势创投黄明明,很容易被他亲和的外表所迷惑。他很周到,眼神会照顾到在场的每个人。但一旦问到行业相关的问题,他的硬核很快就会显现出来,掰着手指头跟你数进驻一个码头要拿到多少信息、镍钴锰三种元素的配比对汽车电池意味着什么、不同国家每万名工人

走进产业,拥抱创业者。

有人说,如果你第一次见到明势创投黄明明,很容易被他亲和的外表所迷惑。他很周到,眼神会照顾到在场的每个人。但一旦问到行业相关的问题,他的硬核很快就会显现出来,掰着手指头跟你数进驻一个码头要拿到多少信息、镍钴锰三种元素的配比对汽车电池意味着什么、不同国家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这大概源于他曾经是一位硅谷极客式的连续创业者。

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 黄明明

2014年,黄明明创办了明势创投。这是一家专注于投资早期科技创业公司的风险投资机构,聚焦AI大数据及企业服务、智能硬件IoT和智能制造等领域。代表投资案例有:理想汽车、小牛电动、云鲸智能、神策数据、德速机械、李群自动化等。

很多圈内人这样评价他,“黄明明在投资圈人缘很好,有的时候,他并不像投资人,因为他不愿意斤斤计较,很多时候,都是主动帮人嫁接资源,甚至分享项目。”而明势的员工也证实了这一点,“黄总人比较善良,甚至可以说有些‘傻气’和‘憨气’,他首先选择相信别人,不怕吃亏。”

对于这样的评价,黄明明表示“傻气”没什么不好,做早期投资人不能太精明了。“早期投资的项目一定都是问题特别多的,因此,早期投资人一定要看到企业和创始人的发光点,太精明的人,过于计算得失,反而可能做不好早期投资。”

不跟风、不盲目追逐“热点”和“风口”,坚信技术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关注被投企业的未来趋势,始终做科技创业者的陪跑者——这是明势创投的核心投资观点,更是他们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风向标。

01

从创业到投资,明晰事业方向

出身书香世家的黄明明,从小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1972年,黄明明出生于上海。与很多学霸一样,黄明明一路名校经历,从北京四中、上海交大再到后来的芝加哥商学院。但似乎,他从来不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曾经,有长辈这样评价他,「永远能进名校,但是不安分,老想做一些创新的事情。」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在读大一的黄明明,看到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离校,剩下很多旧书要处理,所以就用一折的价格收购了这些书,然后再卖给大一的新生,当时一下子就赚了1000块,而当时他们每个月的生活费是60块。

从上海交大电子工程专业毕业之后,黄明明的第一份工作是就职于硅谷起家的老牌科技公司惠普。

当时,惠普中国区总裁孙振耀问:为什么做销售?黄明明答:一个人要想创业,最好要具备两种工作经验,一个是产品经理,一个是销售人员,因为只有做过产品经理的人才会知道产品是怎样被设计生产出来的;而只有做了销售,才能熟悉用户的需求,把产品卖出去,公司才能生存。孙振耀当场给了他offer,并派到上海委以重任。

“我基本上跑遍了华东当时的六省一市,我清楚地记得,当时39℃的天,我站在长沙的街头,汗水渗透了我的西装。”黄明明回忆。

仅用一年,黄明明所带领的惠普华东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000多万美元,他也因此拿到了整个惠普在全球销售最高成就奖。

中国最早一批接触VC的人

1998年,黄明明前往美国芝加哥商学院读MBA,学的是经济和金融两个专业。

黄明明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VC的人,他回忆说,“当时的硅谷满大街开的全是豪华跑车,各种各样成功创办了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很快套现买了法拉力、兰博基尼;还有无数像我们这样还在商学院读书的学生,手里捧着厚厚的一摞商业计划书,兜售着各自的创业梦想。”

1999年,在全民创业浪潮的耳濡目染下,黄明明和几个同学毅然决定休学创业。他们也拿着商业计划书到硅谷去融资,几乎扫遍了沙丘路上的所有VC。

“我记得,当时我们还去见了硅谷一家很顶级的投资公司(Matrix)——经纬创投,我跟我商学院的同学信心满满地做了大概30分钟的英文介绍,大概在我们讲到第15分钟的时候,那个经纬的合伙人就睡着了。”黄明明回忆。

面对当时的场景,黄明明在台上讲得非常沮丧。而当他们讲完之后,经纬合伙人又醒过来了,对他们说,“不是因为你们不够优秀,也不是因为你们的idea不够有趣,是因为我们硅谷的VC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我们不投硅谷30英里范围之外的任何创业公司。”

而如今,发生在中国的真实场景是:不管是红杉、经纬这样的硅谷最大牌VC,还是全球其他主流的投资机构,都已经在中国有了非常强的合伙人,或已经在中国开设了他们的分支。“所以,过去十几年是中国互联网和高科技创业飞速发展的十几年。”黄明明后来总结。

2000年,黄明明从美国硅谷拿着300万美元回到上海,和几个朋友创办了一家投融资的B2B网站——盟达中华网。但有些方向走得太早,往往会成为先驱,在Email都还没有普及的中国,黄明明遭遇了第一次惨败。

“既然失败了,就回炉再造!”他又去了美国。

在互联网圈初露锋芒

2004年,一直不甘心的黄明明再次选择回国创业。正当他寻找项目,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和一个人的结识颠覆了他对中国互联网的看法。

当时,有一个行业里的前辈跟他说,海归不要成天跟海归混在一起,要给他介绍一个非常草根但是很神的一个人。这个“神人”,就是被大家称为“草根站长之王”的蔡文胜。

图:蔡文胜

黄明明回忆,与蔡文胜的第一次见面让他印象深刻,“当时见面约在故宫东华门汽车站,下了车以后我看见马路对面一个穿着花西装的人。大家想想我在硅谷见到的所谓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创业者一般都是T恤、短裤或者牛仔裤。而老蔡穿着花西装,嘴里还在抽烟,这跟我心中想象的国内互联网创业者的情况非常不同。”

本来是想跟蔡文胜只是认识一下,结果两人从下午两点半聊到了凌晨两点半。“当时老蔡打动我的地方是,他上来就告诉我说他做的是一个非常低级的网址导航站。我回头就问了一个问题,网址导航为什么要用hao123、265这么Low的网站,当时大家不都用谷歌或者百度吗?”

蔡文胜操着浓重的福建味儿普通话跟黄明明讲,第一,中国70%的网民不懂英文,所以他们记不住很多英文网站的名字。第二,有50%的网民当时连打字都不会,他们要用手写板。

两个相见的那一天,黄明明对中国互联网的认识算是彻底被颠覆了。

通宵长聊以后,第二天黄明明就跟原来准备加入的几个海归团队说,“对不起我不来了,我得加入一个非常土鳖的团队。我记得我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是2006年的4月1号,当时很多人以为我是愚人节跟他们开玩笑,他们打死也不相信,你怎么会加入这样一个团队。”

蔡文胜非常了解中国真实的需求。两人合作的第一年,红杉中国和谷歌就同时想要投资他们。“2007年我们全资把265网站卖给了谷歌。那是Google进入中国后,收购的第一个项目。”黄明明说。这一次成功收购,也让黄明明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初露锋芒。

可以说,蔡文胜对于黄明明的影响非常大,这其中让他受益颇多的就是“任何一个成功的产品可能后面的技术含量不一样,但都是遵循同样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好的产品一定是要让用户觉得简单到极致,快到极致,好用到极致。”

没有一件事情比做VC更刺激

黄明明清晰记得,2005年的第一届站长大会是他回国发展后参加的第一个会议。

这是一场在后来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聚会,到场嘉宾中蔡文胜、姚劲波、吴欣鸿、黄一孟等诸多年少气盛的“站长”,均成为日后如日中天的创业明星。

当黄明明回忆这段往事时,曾感慨地说:“当时,这帮站长都穿着裤衩儿、拖鞋,就我和雷军俩人西装革履。雷军还是金山总裁,刚做了新版的WPS,跟个销售似得玩儿命地推销;周鸿祎那时刚卖掉了3721;姚劲波还在万网;李学凌还是那天跟雷军彻夜畅谈后,才下海创业。”

正像黄明明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后来跟文胜聊,如果那次来参会的人咱们闭着眼投,哪怕砸锅卖铁把房子卖了,每个人投50万、100万,当时基本也能占10个点,那我们今天不仅是全中国,可能是全世界最牛的天使投资人。”

互联网行业浪潮席卷之下,有人扶摇直上,也有人消失在人海,黄明明也被裹挟其中。

那个时期,黄明明事业的重心在创业,他参与创办过网际快车、酷盘等项目。同时,他也开始涉足创业投资,“那个时候,我跟老蔡陆陆续续投了一点儿。我投了汽车之家,他投了58和美图,但其他多数项目都阵亡了。”

几次创业之后,黄明明对自己进行了复盘。他发现,自己的优势是兴趣点广泛并且能敏锐地嗅到有意思的商业方向,但也承认自己不是能够深扎到一个行业干10年甚至20年的人。

“我喜欢和创业者打交道,帮助世界上最聪明、最有野心的人做一些颠覆行业格局、颠覆巨头的事情,从零开始创造一家伟大的公司,世界上没有比这更过瘾的了。对我来说,没有一件事情比做VC更刺激更有意思。”

02

创办明势创投,陪跑科技创业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要把美好的时间花在美好的事情上。

2005到2014年,黄明明幸运地参与了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见证了一波创业者从零到一、从无到有,做成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金的公司。

“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预见中国未来5到10年,可能会涌现比之前10年更大的一波创业者,他们会有去颠覆很多行业、改造很多行业的机会。这也是我们下定决心做机构天使的原因。”

2014年,黄明明成立了明势创投,专注于投资早期科技创业公司,聚焦那些有技术壁垒的项目。“‘明势’不仅是看清大势,更重要的是执行力,‘势’字是由执字和力字两部分构成的。”黄明明赋予了“明势”更深层次的涵义。

对于这样的转身,黄明明说,“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事件都是由创新型的科技公司来推动的,作为风险资本,能够在非常早的时间就发掘出最伟大的创业者,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令人兴奋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明势创投最先发力方向的就是新工业领域,这也让他们不经意间避开了与红杉资本、IDG资本等老牌机构的正面交锋。“说直接点,专注做早期科技投资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够生存、赢得竞争并抓住这个市场最重要机会的方法。”

真正喜欢就不会觉得累

明势创投秉持的原则是:做科技创业者长期坚定的陪跑者。

“陪跑者”的定义并不难理解,黄明明解释道:“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功,95%以上是团队自己努力的结果,投资人起的只是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的作用。我经常跟同事说,如果你觉得你研究了几个月,就能对一家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指手画脚,大概率是你投错了。为什么?因为明势创投要选的是这个行业里最优秀、最有远见的人。如果他已经决定用自己未来最宝贵的时间和生命贡献在一件事上,而你才研究了几个月就能给他指点江山,那他一定不够强,你也一定没有找到最优秀的那个人。”

黄明明形容创投行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在与科技创业者一起奔跑的路上,他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要保持一个永远在线、冷静、敏锐的状态,才能持续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

在这个瞬息万变、风起云涌的创投场,黄明明从未觉得疲惫。他也坦言,真喜欢就不会觉得累,时刻充满好奇是内核。

“当你跟一个高质量的创业者畅谈到深夜,你会觉得像充了电一样的愉悦,这样的交谈不仅能让你学到很多东西,还能够掀起你很多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判断。”

从创业到投资,最重要的是克制

2000年成立至今,经历创投行业的浮浮沉沉,同创伟业已经成长为中国本土创投老牌机构。以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同创伟业是项目成功率最高的本土创投之一。

由成功创业者创办的风投,较比单纯的风投机构,在理解企业和创业者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也容易转化成束缚。

“创过业的人,尤其是有过成功创业经验的人,在转型的时候,非常困难的部分就在于,要和自己管理企业时的掌控欲做斗争,你不能认为自己比创业者更懂,总想着指导他,甚至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当投资人成为主驾驶,这个企业就是出大问题了,而且之前从来没有过成功先例。”黄明明说。

关于自己的定位,黄明明说,他不希望做指导者,而是陪伴者,“当你是从创业者中来的时候,你会比其他人更能理解创业者的难处,很多决策很多路都是自己孤独地走,没法和家人、董事会甚至是联合创始人商量,我希望做的是那个在创业者最孤独的时候,还能感觉到的那个伙伴,哪怕只是陪他抽抽烟都行。”

好的公司一定是靠创业者做起来的,对于这点黄明明深信不疑。但是早期投资注定是一个不断面对失败的过程。怎么面对失败,也是创业者转型投资人必须过的一道坎。

黄明明从来不避讳谈投资失败,他甚至说过“挣点儿钱不容易,轻易别做天使投资。”

他还曾直言“你可能听我在外边讲‘汽车之家赚了100倍’,但是你没看见我在其他项目里赔得躲在厕所里哭。谁要成天在外边只吹自己的光辉不讲辛酸史,都是在误导别人。如果有天使投资人说他一开始就看准了这是一个几百倍、上千倍回报的项目,我觉得都是扯淡。”

在黄明明认为,大成是极小概率的一个事儿。如果你不能接受失败,就不要做天使投资。你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一系列失败案例上的,说白了是拿钱、时间、血和泪的经验买出来的。

黄明明说他的失败观是如果真的投错了公司,押错了赛道,就认赌服输,不去乱搞,也不会去帮他做管理或者决定。“从CEO过渡到投资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克制,不要把投资的作用放大了”。

优秀创始人不是钱能催生出来的

黄明明一直坚持:真正优质的创始人是唯一不能被钱催生出来的。

“美国也一样。每一次从泡沫里走出来的独角兽、超级独角兽,它们的数量不会因为你砸进去一万亿、两万亿而发生本质变化。这里面存在着规律,好公司不可能那么多。现在很多独角兽都在被归零、重新估值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明势创投一贯的投资策略是:第一不会像天女散花那样广撒网,投的比较少比较慢;第二不懂的行业坚决不碰,哪怕是再大的风口。

投资一定不是比数量的,要做到少而精。用黄明明的话说就是:“你得把美好的时间花在美好的事情上。否则一堆烂项目,每天给你打电话,哭爹喊娘。”

明势资本有一个投资原则是:「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少即是多”强调要专注,当你变得更加专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速度非但没有慢下来,反而在加速;“慢即是快”是说投的慢,但是投资团队在专注的领域要扎得足够深,这样做决策的速度反而会更快。

他坚信“作为一个机构投资人,Discipline(纪律)变得非常重要。我们算不过来的账哪怕无数牛人、大佬都进去了,我们也要保持距离,必须有这个定力。这也许会让我们错过一些机会,但也让我们避开了一些大坑。投资最后还是要回归核心商业价值的本质——第一提升效率,第二给用户提供价值。”

那么,是不是看好了行业趋势就能做好生意?黄明明的看法是,这只完成了全部工作的10%,因为越是早期投资,赛手在这里边的重要性越明显。

“真正把模式跑出来的是人。我们宁可投一个一流的团队去做二流三流的事情,也绝不会投一个二流的团队做一流的事情。因为,如果二流团队做一流的项目,市场上会有若干支一流团队与你竞争,你没有机会能赢。坦率的讲,这是我们选择团队的标准,我相信优秀的投资机构应该都是这样来选择的。”

03

投资有取舍,专注早期科技

过去的20年,从PC互联网时代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资本市场有很多独角兽,甚至超级独角兽的出现,包括腾讯、阿里、美团、今日头条等等,这些都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比较大的调整期,科技也在从上一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一个低谷期。但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下一个大的科技周期正在筑底到来。

“在这样一个未来10年、20年里最大的机会面前,如果我们不能专注在科技领域,而去追各种风口,那我们肯定做不成。我觉得持续专注在早期科技领域、持续迭代并提升我们的团队,这才是核心,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黄明明说。

敢做第一个相信创业者梦想的投资人

从2014年成立至今,明势创投完美“错过”了P2P、O2O、直播、共享经济、在线教育等一个又一个风口,甚至一度因为投的项目难以被看懂,被评价为“古怪”。

现在,科技成了几乎所有VC/PE都在标榜的方向,在多年前就第一个投资了理想、云鲸、小牛等颠覆性科技公司的明势创投终于成为了主流。

▌投资理想汽车

2015年春天,在望京SOHO的一家咖啡厅里,跟李想的会面成为黄明明投资生涯中的重要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黄明明不但是和李想认识十多年的老朋友,也是汽车之家的天使投资人,对李想知之甚深。

在咖啡厅,李想花了差不多3个小时和黄明明复盘了汽车之家的创业收获,并说出了“造车”的想法。他的判断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始终被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所推动,而新能源汽车恰好处在这两大革命进程的交汇点,这种交汇必将会孕育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这和黄明明对于未来的趋势判断不谋而合。用黄明明的话来说,就是“李想是中国最合适做新能源造车的人,其实我一直在等他。”

2015年,明势创投成为了理想汽车的第一个机构投资方。随后几年,明势创投持续加注,诞生了明势创投“连投七轮理想”的行业佳话。

图:黄明明(左)和李想(右)

2020年7月,理想汽车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IPO,这一成绩为明势创投带来了超过100倍的可退出的回报。

▌投资云鲸智能

说起黄明明和云鲸创始张峻彬的相识,就不得不提到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教授。

2014年,黄明明和李泽湘因为相信技术报国的共同理念一见如故,在李泽湘教授的邀请下,黄明明前往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参观,从此松山湖成了和同事每年常去的地方。

黄明明当时判断,随着中国人口红利不断递减,无论在工业场景还是家用场景,机器人产业的成长空间无限巨大,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类人型机器人的时代远未到来。以刚需为切入点,并且能够不断迭代增加智能化功能,逐渐向人工智能的终端形态迭代的机器人产品,才有可能成功重新定义在家居情景中人和物的链接关系。

在这样的判断下,2015年秋天黄明明在松山湖遇到了当时还是李泽湘教授学生的张峻彬。在和张峻彬的交流中,黄明明被这个年轻人对技术有着极深的信仰以及产品极度痴迷所打动。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峻彬虽然此前未创过业,却对市场也具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当时国内的扫地机器人都是效仿美国,但张峻彬却敏锐地察觉到美国家庭大部分使用地毯而中国家庭大部分使用木质地板的差异,拖地机器人才是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

因此,在其他品牌扫地机器人早已经在市场上跑马圈地的时候,明势资本却毅然决然地决定投资了当时只有一个模型在跑SLAM的云鲸。

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张峻彬曾经因为产品方案之一的圆形拖布在拖地时中间会产生一条缝隙,而推倒重来改为三角形拖布,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不但让产品上市“耽误”了三个月,更是让公司在资金困难的境遇里再添几百万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明势创投始终坚定看好这支团队,并在此后对公司进行了追加投资。

▌投资小牛电动

明势创投总是敢于做第一个相信创业者梦想的投资人。在遇到创业者之前,黄明明会带领团队独立对所聚焦的行业的演进方向进行判断,然后当一支顶级团队出现在眼前时,敢于快速做出决策,并投入全部资源支持创业者。

小牛电动的创立,便是黄明明在看到机会行业之后亲手促成的。

在研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黄明明发现同样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的两轮电动车,是国内2.5亿人的出行方式,可这样巨大的市场里,居然没有一款用科技重新定义的好用产品。黄明明一直在市场寻找这个方向的企业,却始终一无所获。

2014年,胡依林把自己的智能电动车商业计划书在微博上发给了李想,李想看过后觉得很有意思,就直接推荐给一直关注这个领域的黄明明。

小牛后续的发展印证了明势最初对产业发展的预判,小牛电动重新定义了城市个人出行,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电动两轮车新革命。

2015年,面对小牛电动公司内外部的突发挑战,黄明明不忍心看着这个自己一手促成的团队就此陷入低谷,他与小牛高管组成了临时的五人“小牛电动工作小组”。此后的几年里,他陪伴着小牛穿过了那一段异常艰苦的至暗时刻,不仅每一轮都追加投资,还拉来更多投资人的支持。

2018年10月,“牛电科技”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这是明势创投自2014年成立以来第一个从天使轮开始领投、不断跟投支持并成功上市的公司。黄明明为此发了一封公开信,在信中他写道:“外界总是喜欢用天才的灵光乍现和领袖的雄才大略,来笼统地概括创业成功的理由。唯有身处其间,我们才会更深刻地明白团队的力量。一个团队上上下下的信念永远是穿越至暗时刻的唯一救赎!小牛的故事就是最好的验证:永远不要低估一支团队的力量!”

投资人对被投企业的帮助,是蕴含温度的。小牛电动敲钟的时候,黄明明因为公务在身没去,但小牛团队非常重情重义。他们拉了一个横幅,中间的位置留给了黄明明。

正是有幸陪伴了众多被投项目的创业,黄明明才深刻地意识到,所有重新定义一个产业的引领者在早期都是孤独的、不被认可的。从理想汽车、小牛电动,到云鲸机器人无一例外。

“坚定不移地专注于早期科技领域投资,在精选项目的首轮融资中敢下重注,坚决在头部项目中持续投资。”这是黄明明的投资之道。他强调,投资基准永远是寻找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是最珍贵的资源。我们要第一个扣动扳机帮助他们,在他们的成长中持续陪跑,并予以足够的耐心和时间,相信企业家成长的能力。”

VC最重要的比拼是认知

遥想明势创投刚成立时,规模很小,决策却时常与市场共识相悖——2015年在第一轮投进小牛电动、对理想汽车从天使轮开始连投七轮时,前者被质疑市场小、后者的增程式路线不被认可;甚至在明势选择聚焦在企业服务、物流供应链、智能+等To B赛道时,酣战于消费互联网的投资人们也不关注这类“慢生意”。

但是,后来的故事近似于逆风翻盘的爽剧:这些项目和赛道如今都成了市场争抢的对象,仅理想汽车一个项目就给明势带来几百倍的回报。神策数据、酷家乐等SaaS头部公司也都成为各自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为什么明势最终得到了时间的眷顾?黄明明的答案是:无他,反共识尔。这听起来极像是句自命不凡的口号,但真想做到,踏实研究、独立判断和持之以恒缺一不可。

在黄明明看来,作为VC,最重要的比拼是对事实真相的认知。做投资,只有一条道就是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对你要进入的行业进行极为深度的行研。这个行研是对产业链的梳理,对产业历史发展的梳理,对中美情况对比的梳理,再做到对技术发展路径的梳理,最后才到具体的企业。

投资行业就是靠认知挣钱,在某一个具体产业的某一个具体的点上,你稍微比同行多一点点认知,你就有弯腰捡大钱的机会。但是,多的这一点点认知,背后需要无数的苦功夫。你不要指望在所有点上,都产生比别人优越的认知,你要选中你真正有长期信任的点,形成认知,这非常重要。

科技创业者,让投资人“又爱又恨”

关于“怎么判断技术和商业的结合”,黄明明说,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关键就是你得扎根到产业里、去和产业里最头部的企业深度交流。

黄明明一直有个观点,对于早期科技投资而言,真理永远是在田间地头,在车间厂房,而不是在高大上的CBD办公室里。

“很多创业者是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制造业比较密集的地区。所以,这就要求明势的同事要去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去最贴近创业者的地方去找这些项目,做深度的行业研究。做完行业研究以后,我们要画出一个产业的地图,根据这些产业地图我们再到制造业、产业供应链比较密集的地方去寻找这样的企业家或创业者。”

谈及科技领域创业者的特点,黄明明用四个字来形容:「又爱又恨」。

「爱」的点:科技领域的创业者相对来说比较踏实和低调。如果在自己的领域真的做出有核心技术含量的企业,他一定是通过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努力。

「恨」的点:有的时候我们投完之后,希望他们做出的优秀的产品或者项目被市场知道,能不能出来做一些PR,他们都踹三脚才动一动,这个情况有时候也让投资人很着急,不过也都能理解。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做事情上,都是很低调、很实干的企业家。

另外,科技领域非常实干的企业家通常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除了要把企业做好之外,都相信科技能够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能够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

04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机遇

如今,科技领域赛道变得“拥挤”起来。

在黄明明看来,这对整个行业是件好事,“我认为整个行业,不要说靠我们一家,靠十家我们这样的,或者一百家我们这样的机构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更多主流的投资机构、主流的VC进来。”

“今天问中国所有做创投的,唯一一个共识就是投AI。我们认为对投资机构来说,进入的节点是很重要的。AI智能化不管是软件还是利用智能硬件,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更复杂任务的领域,在未来可能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投资重点。”黄明明说。

从2014年-2024年,明势抓住了智能出行电动化的浪潮,All in 理想汽车和智能电动车的产业链。下一个十年要怎么走?明势已坚定选择:All in「AI+计算」——过去一年明势团队在AIDC、AI驱动的硬件和应用方面投资将近20家公司,表明了All in 的决心。

黄明明认为,人类正处科技大爆发前夜,投资大环境虽具挑战,但中国创业者在 AI 技术和工程化环节优势显著,尤其在端到端自动驾驶等领域成果斐然,与国际水平同步甚至领先。

未来十年,各产业将迎来智能化变革,创业者应积极适应,把握机遇,利用中国在硬件、软件工程师及产品经理培养方面的优势,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后记

“在大时代的洪流之中,当我们觉察到即将引发一场巨大变革的前兆时,我们希望投的是撬动这场变革的支点。如果我不能以一个更专业化、更成体系、团队建制的方式去拥抱未来10年的大潮,等我老的时候我一定会后悔。”黄明明曾这样谈起了自己创立明势创投的初衷与愿景。

从事创投多年,黄明明坦言,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对投资越来越敬畏。他说,这个行业没有所谓的投资大神,投资有太多的风险不可预测性,每天都有新生事物不断迭代,没有敏锐的把握到商机,那就是稍纵即逝。

作为一名持续专注科技领域的投资人,黄明明的理想是成为科技创业者坚定的陪跑者。他很欣慰于科技赛道如今被更多关注,目标是将明势创投做成最优秀的科技领域早期投资机构。

“中国缺乏世界一流的科技投资机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科技投资成功概率通常是低的,那么,如何做到在科技领域拥有更高的投资成功率,那就是更充分理解技术和产业。”黄明明强调,“只有走进产业,拥抱创业者,投资机构才能走到明天。”

来源:萌解创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