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数学老师在黑板上解一道三角函数题,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像刀片划过玻璃。我突然发现,整个教室里只有我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而同桌的笔记本上已经工整地记满了推导过程。那一刻,自卑如同墨汁滴入清水,瞬间弥漫了我的整个世界。
自卑感是在我十六岁那年的一个午后,像不速之客般住进心里的。
那时数学老师在黑板上解一道三角函数题,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像刀片划过玻璃。我突然发现,整个教室里只有我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而同桌的笔记本上已经工整地记满了推导过程。那一刻,自卑如同墨汁滴入清水,瞬间弥漫了我的整个世界。
此后的十年间,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想要驱逐这个“不速之客”。我拼命读书,以为知识能填满自卑的沟壑;我练习演讲,希望自信能像衣服一样穿在身上;甚至模仿那些阳光开朗的人,把他们的一举一动当作剧本照搬。然而每当夜深人静时,那个怯懦的自己总会准时出现,在镜子里与我对视。
直到三年前的那个雨夜,我读到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书中说,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我忽然想起童年学骑自行车的经历——正是因为害怕摔倒的羞耻感,才让我一次次扶起自行车继续练习。原来自卑一直是我生命中的暗线,串起了所有成长的节点。
我开始尝试与自卑对话。每当它出现时,我不再急于逃避,而是轻声问它:“这次你想提醒我什么?”在重要的项目汇报前,自卑让我反复检查每个细节;在社交场合,它提醒我多倾听少炫耀;甚至在选择伴侣时,它让我更看重灵魂的契合而非外在的光环。自卑从一个折磨我的魔鬼,变成了忠实的守护者。
去年秋天,我去了西北的戈壁滩。站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着千年胡杨与风沙抗争的痕迹,忽然明白了自卑的真谛——它就像大漠中的风蚀地貌,虽然是创伤的印记,却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风景。那些让我自卑的缺点:敏感、怯懦、过度思虑,不也正是我善于共情、谨慎周全的优点吗?
现在的我依然会自卑。看到年轻人流畅地使用最新科技时,听到朋友取得辉煌成就时,面对心仪之人不敢表达时,那个熟悉的感受依然会浮现。但我学会了与它和平共处,就像接受身高体重一样接受它的存在。有时甚至会对它说:“老朋友,你又来了。”
最近我开始把自卑感想象成一株特别的植物。它不需要阳光,在心灵的暗处静静生长。它的根须扎进记忆的土壤,吸取着过往的伤痛,开出的花却叫“慈悲”——对他人的处境更能感同身受,结出的果实叫“成长”——因为知道自己不完美,所以永远在学习的路上。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自卑。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不过是学会了与自卑共舞。就像夜空中的月亮,明亮的一面总是向着世界,暗面则留给自己。但正是这明暗交替,才构成了完整的星球。
如今我会对年轻的自己说:别急着摆脱自卑。它是你灵魂的磨刀石,是提醒你保持清醒的铃铛,是推动你向前奔跑的风。要学会与它促膝长谈,听它讲述你内心最真实的需求,然后带着这份觉察,更从容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一个雨夜,我翻开旧日记本,看到十年前写下的:“我一定要战胜自卑!”不禁莞尔。现在的我想告诉那时的自己:不必战胜,只需理解;不必驱逐,只需共处。就像沙漠不需要战胜风沙,而是要学会在风沙中长出坚韧的根系。
自卑感从来不是缺陷,而是生命的另一种维度。它让我们保持谦卑,懂得敬畏,在众生中看见自己,在天地间找到位置。与其说它是心灵的阴影,不如说是光明的另一种形态——就像月亮的暗面,虽然看不见,却始终与光明共同旋转。
窗外又下起了雨,滴滴答答敲打着屋檐。
我知道自卑感还会造访,但我不再准备雨伞,而是打算邀它共赏这场秋雨。因为在雨声淅沥中,我终于听懂了自卑的低语——它说的从来不是“你不行”,而是“你可以更好”。
来源:健康睡眠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