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年对蒋德勇来说很煎熬。趁在医院治疗的空隙,他在病床上支起小桌板,把曾经跟学生连续多年每周雷打不动的书信往来整理出来,形成20多万字的《勇感说》(上册)——这是他对孩子们说的心里话。
上游新闻
今天的教师节,蒋德勇没能跟学生一起过。
他发来信息,字里行间都带着牵挂:“我住院了,想念孩子们……”
疾病让他暂别了站了近二十年、也深爱了近二十年的讲台,至今已有一年。
“你知道吗,能当一名老师,能和孩子们在一起,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事。”他轻声又非常笃定地说。
这一年对蒋德勇来说很煎熬。趁在医院治疗的空隙,他在病床上支起小桌板,把曾经跟学生连续多年每周雷打不动的书信往来整理出来,形成20多万字的《勇感说》(上册)——这是他对孩子们说的心里话。
蒋德勇把曾经跟学生连续多年每周雷打不动的书信往来整理出来,形成20多万字的《勇感说》(上册)。
少年立志:记忆中抹不去的身影
蒋德勇的老家在四川广安,父母务农,努力供他读书。家里曾开玩笑说,以后当老师吧,老师工作稳定。
蒋德勇还真的想当老师,却是因为另一个原因:高中时他从乡下去城里读书,每月只有120元生活费。举目无亲时,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重要的老师。
肖渝老师是当时的班主任,每天一早就到操场陪学生们做操。“她的女儿虽然年幼,但为了我们,常顾不上自己的孩子。”肖老师为学生的奉献一直感动着,也感染着蒋德勇。他生活上遇到的困窘,肖老师记在心上,为他申请了助学补助。每学期虽只有几十元,却是雪中送炭。肖老师的爱人廖老师是一名地理老师,也常给予少年关心与支持。
“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老师不只是教书,更是能在你迷茫时为你点灯。”这份来自老师的帮助和温暖,蒋德勇记了几十年。
那时的他意识到,“教师”原来是一个那么温暖的身份。
在蒋德勇看来,这些书信既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师生之间最坦诚的交流。
连续十多年与学生文字“谈心”
蒋德勇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一名历史老师兼班主任。
然而,当班主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带第一届学生时,他竟被气哭过!虽然他反复强调维持教室清洁,不能在教室吃零食,但有学生仍偷偷吃,还在地板上留下一堆吃过的零食包装袋。
看到年轻的老师被气哭,学生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全班同学面前,蒋德勇跟学生们交心畅谈,恳切地向大家提出意见。孩子们也哭了,他们没想到老师能放下“架子”,体会到老师的不易和对学生真诚的爱。
第二年,他开始写教育日记,把每天与学生之间的点滴记录下来,提醒自己,哪些要改进注意,不知不觉写到第一届学生毕业。这些文字积累下来有几十万字。
2014年起,他又开始了一项特别的“工程”——每周给学生写信。从青春期的困惑,到对早恋的看法;从卫生习惯的培养,到责任与担当的意义……
他送走了好几届毕业生,留下了数百封信。“这些书信让我从和自己说悄悄话,变成了与班级集体的对话,让我由记录自己在做什么变成了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字里行间,蒋德勇向孩子们倾心传授生活、学习、成长经验,把他的人生感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孩子们。
在蒋德勇看来,这些书信既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师生之间最坦诚的交流。
这一写就是整整十年。每封至少上千字,每周一封,从不间断。
写给学生们的心里话
在信里,他为初一新生写下了寄语:开学了,这一周你们应该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节奏,进入初中能否让自己整日都忙起来,将影响到你初中生活收获的成色。这里的忙不仅仅指学习忙,而是要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用时间来发展你的综合能力。从现在开始,老师不会过多关注你的过去,更看重你的现在。从现在开始,你必须用辛勤的汗水来赢得在新集体的位置……
在信里,他这样跟孩子们谈“早恋”: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在小学对某位异性有好感,到中学又对一位异性有好感。那么同理可推:到高中、到大学、进入社会,会有另外一个“意中人”占据你心里的那个位置……老师个人尊重你们的情感,但不赞成你到处张扬,更不赞成把培养情感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如果你真认定对方就是你的梦中人,那么请现在努力把那份特殊的情感埋在心里,变成为对方创造幸福的保障……
在信里,他这样对成绩考得差的学生们说:拿得起,放得下,坦然接受。这一路走来,老师深知你们中的大多数都尽力了。纵然我们在追求最好的结果,但学习是长跑,一次歇脚不一定影响最终结果。你们知道高速公路为什么不修成直线吗?除了经济上需要兼顾沿线地区外,还要提醒开车人,直线并非就是安全的,因为所谓的路况好会让我们放松警惕,那么行车就可能变得不安全了。所以弯道不是坏事。如果我们连所谓的坏的结果都无法接受,生活中的那么多坎怎么跨过?
病床上的“课堂”
蒋德勇不仅通过书信建立起通往学生内心的桥,还让家长们也参与进来。他曾向女同学们提出一个“互动”的问题:让她们回家问父母,在中学时就互相有好感,并走到现在组建家庭的有多少?最后发现,三十几位女生中只有两三位的父母是这种情况。有的家长还有感而发,给女儿们写下长信,交换对朦胧情感的看法。
“事实告诉我们,尽管读书阶段的情感是美好的,但能走到最后的极少。”他巧妙地用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告诉少男少女们青春的“秘密”。
去年五月,蒋德勇因病入院。“最难受的不是病痛,而是看不到学生。”在病床上,他时常惦念着那个有孩子们欢声笑语的课堂。
蒋德勇盯着床头的小桌板出了神。有一天,他开始动手,把过去几年写给学生的信件、课堂上的随笔、教育的感悟重新整理。
治疗的空隙成了写作的时间。从5月到10月,他一字一句敲出20多万字——这便是《勇感说》上的雏形。
这是他给孩子们的礼物,也是自己的精神支撑。蒋德勇觉得,在暂别讲台的日子里,将这些话语形成文字,如同一声声叮嘱,还能继续代替自己陪伴更多孩子的成长。
“其实这书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是我跟孩子们的共同珍藏。”书稿完成的那天,他给曾经的学生发去一条信息:“此刻我不在课堂,但我的心,永远在你们身边……”
蒋德勇和学生们。
学生的信任 是老师最珍贵的礼物
蒋德勇的工位上有一个箱子——那可是他的宝贝,从华岩校区到两江校区,他搬到哪里都会带着。里面除了之前的书信,还放着厚厚一叠贺卡——这是每年的教师节,他唯一允许孩子们赠送的礼物。
卡片上写满了孩子们的祝福和感谢。“蒋老师,习惯了在每周的交流中跟您谈心,那是我最放松的时刻,像一个心灵驿站。”“谢谢您让我明白坚持的意义和学习的乐趣。”“你知道吗,我也想当一个像您那么棒的老师。”
他一遍遍读着,笑容像水中的波纹展开,“每次看到这些话,就觉得当老师真的太幸福了……”
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蒋德勇第一届当班主任时,他带着学生练习迎面接力跑,有一次自己的鞋子跑掉了,师生笑成一团。两个学生一人提着一只鞋,送到他面前。“鞋子里还有我双脚的味道!”回忆起这一幕,蒋德勇眼里泛着微微的泪光。
有学生高中毕业后,利用一个暑假亲手为他绣了一幅十字绣;读研的学生从云南寄来自己做的鲜花饼;学生至今保存着初中和蒋老师交流时的书信,时常用信中的话鼓励自己……这些闪光的细碎回忆,在蒋德勇看来都是弥足珍贵的礼物。
“他们既把我当老师又当朋友……在讲台上近20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认可,总说我在浇灌他们,其实他们也是我的养料……”
教师,意味着什么?面对这个问题,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成全和改变。”在蒋德勇看来,教师像一架梯子,让学生一步步攀登,看到更美的风景。教师就是成全学生的梦想,让他们变得更好,实现更多生命的价值。
爱与责任:山里孩子与城里孩子
“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同事吴超认为,蒋老师用专业和热爱,一页页写好了育人这本书,不仅规范了学生现在的行为,还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品质。“蒋老师在去教育功利化,避免让孩子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像农夫一样浇灌小苗,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吴超还透露了一个“秘密”:2020年9月至今,蒋德勇带着班上的孩子和家长,以及其他班级老师资助了30余名来自大凉山的孩子。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结对伙伴”,互通书信,分享学习与生活。蒋老师希望让城里的孩子懂得责任,让山里的孩子感受到温暖。三年间,大凉山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班里的学生也在一次次书信中理解了责任和担当。
最大的心愿:再登讲台
蒋德勇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回到课堂。
在他的宝贝箱子里,还有一叠空白贺卡,那是他作为给学生的“回礼”准备的。“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送出去……”语气中有些落寞。
就在新学期开学后的几天,蒋德勇因疾病复发又进了医院。他生病的事情,自己很少对外说,除了亲友外鲜有人知道——他不希望学生们因为担心他的身体而耽误学习。
这个教师节,这位叫做蒋德勇的老师缺席了。但他写下的那些温暖的字句,却撒播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种在了每个学生的心里。
蒋德勇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回到课堂。
记者手记:
很难想象,一位老师坚持十年,每周都主动跟学生们写一封动辄数千字的长信——他必定是很爱很爱他们的吧!
这份爱,不仅能从蒋老师提起学生时温柔的眼神里看见,也能从书信中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文字中看见。蒋老师自己的照片极少,手机里全是学生的照片和工作日志。我仿佛看到了他在讲台上的身影:站在黑板前,语气温和,却坚定有力。
教育的可贵,或许正在于此:即便身体暂时离开,心仍始终与学生紧紧相连。在这个教师节,我们致敬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生命中那些点亮希望的人。
有人说,教育是一场看不见终点的接力。蒋老师用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告诉我们:有人一直在这场比赛中奋力传递着交接棒,只留下一个个模糊的背影。
上游新闻记者 林祺 纪文伶 文图 视频编辑 邹孟霖 美编 魏嘉
编辑:黄熠
审核:刘琳
主编:李媛媛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