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人鄙视的审计建议 Top 10(警醒)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09:11 2

摘要:不是内审不想好好提建议,而是有些建议写出来就自带废话效果,看着政治正确,读着无懈可击、人畜无害,可到了被审计方手里,要么没人当回事,要么想落实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这些审计建议,写了等于白写,改了还是白改!

老板:你们这审计报告写了10多页,建议提了10 多条,真正有价值、能落地的也就两三条。花一个月时间审计,对于公司而言,最终的价值在哪里?

内审团队鏖战数日,经过6个版本的调整优化,终于搞定了审计报告,老板翻完,竟然直接给出了上面如此扎心、却又让内审难以辩驳的话。

实务工作中,在周遭一部分人看来,内审就在说着正确的废话,针对谁都知道的问题字斟句酌,涂涂改改,或者吹毛求疵、没事找事。

在干过一些年月内审同仁看来,这中认知,有对现实的误解,也有现实的无解!

现实是,

不是内审不想好好提建议,而是有些建议写出来就自带废话效果,看着政治正确,读着无懈可击、人畜无害,可到了被审计方手里,要么没人当回事,要么想落实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我们知道,内审往往很难直接在短期内解决审计环境(不够重视合规、内控、审计)的问题,因为,审计环境的根本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根在哪呢?必然是大老板!

审计环境与企业文化的问题,会直接导致无论审计建议质量好坏,均得不到落地。而内审写不好审计建议,则直接导致被人鄙视、被审计方没办法被有效落地!

今天,分享常见的10类最没有意义、最容易被人鄙视的审计建议,也算是给同行小伙伴们提个醒,做好我们能做的事情,别让我们的专业,耗在正确的废话里[各类审计实务方法案例报告模板搜索关注公众号内审网可参阅学习,内审网注]。

1. 建议加强制度建设 要知道,企业缺的不是制度,是能落地的制度!

典型表述:发现采购流程存在漏洞,建议加强采购制度建设,完善管控体系。

打开企业 OA,采购制度可能厚厚一本,从供应商准入到付款审批写得明明白白。问题根本不是没制度,而是制度要么互相打架,比如财务要求 “预付款不超 30%”,采购制度却写 “特殊情况可放宽至 50%”,要么脱离实际,要求 “每笔采购都要三方比价”,但时间紧急时,又允许特殊处理,结果都成了紧急情况。

可以这样提:建议两周内由采购部牵头,联合财务、生产部门梳理(内审参与过程监督、事中跟进)现有采购制度冲突点,重点明确紧急采购的比价简化流程(如允许两家比价 + 分管领导签字),修订后3天内组织全员宣贯,并在次月抽查 5 笔紧急采购验证执行情况。

2. 建议提高重视程度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谁也不知道怎么 “重视”!

典型表述:部分费用报销存在附件不全问题,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对费用管控的重视程度。

“重视程度” 这四个字,堪称内审建议的 “万能膏药”。财务经理看到会想:“我每天盯着报销,还不够重视?” 业务员工会想:“不就是少张出租车票,至于上纲上线?” 这种抽象到虚无的要求,既没有衡量标准,也没有行动指引,最后只能沦为口头承诺。

就像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说 “建议你重视学习”,他要是知道怎么重视,还能不及格吗?

可以这样提:建议财务部门在报销系统设置‘附件必传’弹窗,缺行程单的差旅报销直接无法提交;或,对近 3 个月附件不全的 12 笔报销,由部门负责人逐一核实原因,下周内完成补全或追回款项。

3. 建议加强人员培训 记住,培训不是万能药,没针对性、不关注结果的培训就是走形式!

典型表述:发现仓库盘点频繁出错,建议加强仓储人员业务培训。

企业每年花在培训上的钱不少,可很多培训是为了表明态度,为培训而培训,找个老师念 PPT,讲的全是仓库管理 ABC,台下仓管听得昏昏欲睡,回到岗位该错还错。腰肢,问题压根儿不是仓管不会盘点,而是盘点表设计不合理(没标注物料存放位置),或者盘点时间和生产领料冲突(边盘点边发货,永远对不上)。

可以这样提:建议仓储部根据物料特性优化盘点表(按货架编号排序,标注易混淆物料照片),本周内组织实操培训,用上周盘点出错的 3 个案例现场演示;每月月底选择非生产时段盘点,下次审计将核查盘点表修订版和培训签到后的差错数据。

4. 建议完善流程管控 要明白,完善二字,可深可浅,没有标准!

典型表述:销售订单审批存在越权现象,建议完善订单审批流程。

直白来讲,完善是个典型的 “万金油词汇”,到底是增加审批节点,还是明确审批权限?是设置系统自动拦截,还是加强事后核查?不说清楚,业务部门只能象征性地在流程文件上改个日期,告诉你已完善。更尴尬的是,有些流程不是不完善,而是太繁琐,逼得员工不得不越权操作(比如为了赶交货期,跳过分管领导直接找总经理签字)。

可以这样提:建议在 ERP 系统中将销售订单审批设置为金额自动分级授权:50 万以下由部门经理审批,50-200 万需分管副总审批,超 200 万报总经理;对近 1 个月线下越权审批的 8 笔订单,由销售总监下周内完成原因说明,系统权限调整本周内落地。

5. 建议强化监督自查 谁来监督?怎么自查?不说清楚,大概率不会整改到位。

典型表述:发现固定资产台账与实物不符,建议强化固定资产监督自查力度。

“强化监督” 和 “提高重视” 是一对难兄难弟。行政部看到这话可能会问:“我每月都在查,还要怎么强化?”说到底,问题根本在于 “监督主体不明确、检查频率没规定、考核标准缺失”。比如固定资产盘点,到底是行政部自己查,还是联合财务查?是季度查还是半年查?查出来不符怎么处理?这些不说清楚,监督永远是纸上谈兵。

可以这样提:建议由财务部牵头,每季度联合行政部开展固定资产盘点,按 30% 比例随机抽盘;盘点差异需在 10 个工作日内查明原因(如报废未销账、调拨未登记),并更新台账;下次审计将重点核查季度盘点记录和差异整改单。

6. 建议提高工作效率 效率低是表象,不问本源的模糊建议是耍流氓!

典型表述:财务付款周期过长,影响供应商合作,建议提高付款审核效率。

付款慢可能不是财务效率低,而是业务部门提交的付款资料不全(缺验收单、发票信息错误),或者审批流程太复杂(要经过 5 个领导签字,其中两个常年出差)。只说 “提高效率”,要么逼得财务简化审核(增加风险),要么让业务部门更不配合(觉得财务在甩锅),可谓两头不讨好。这就像堵车时,劝司机 开快点,不想想,他要是能快,还会堵在那儿吗?

可以这样提:建议财务部门梳理近 3 个月付款延迟的 20 笔案例,下周内与业务部门开会明确付款资料清单(验收单、发票、合同复印件缺一不可);将审批流程改为线上流转,设置领导超时未批自动弹窗提醒(实战中更有效的是,不完成审批,不能关闭弹窗执行其他工作流),目标将付款周期从 15 天压缩至7 天。

7. 建议规范管理 “规范” 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典型表述:食堂费用支出混乱,建议规范食堂财务管理。

“规范管理” 堪称内审建议最能装的垃圾桶,凡是说不清楚的问题,都能用它来收尾。食堂费用乱,可能是采购食材没索证索票,可能是库存管理混乱(米油过期没人管),也可能是报销时没有明细清单。只说 “规范”,食堂管理员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可以这样提:建议食堂采购时索要食材检验合格证明,每周公示采购清单(品种、数量、单价);月底由行政部和工会联合盘点食堂库存,杜绝过期食材;食堂费用报销需附明细小票,下次审计将核查公示记录和报销附件。

8. 建议增强风险意识 意识这东西,没法考核,也没法落地啊!

典型表述:采购预付款比例过高,建议相关人员增强风险意识。

话说,你永远没法叫醒一个 “风险意识薄弱” 的人,尤其是当他要赶项目、冲业绩的时候。采购经理不是不知道预付款有风险,而是为了拿到稀缺物料不得不妥协;审批领导不是没风险意识,而是碍于人情或业绩压力不得不签字。“增强意识” 这种精神层面的建议,既不能量化,也不能追踪,最后只能变成审计报告里的正确废话。

可以这样提:建议将预付款比例与供应商信用等级挂钩量化,A 级供应商预付不超 30%,B 级不超 20%,新供应商首次合作不预付;对近 1 个月超比例预付的 3 笔款项,由采购部下周内与供应商协商调整,后续每笔预付需附供应商信用评估表。

9. 建议落实责任追究 没说追究谁、怎么追究,就是空话。

典型表述:因审批不严导致费用超支,建议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 听起来很严厉,但没说清 “追究谁”(是审批人还是经办人?)、“怎么追究”(是扣绩效还是通报批评?)、“追究到什么程度”(超支 10% 和超支 50% 一样吗?),最后只能是 “雷声大,雨点小”。更常见的是,责任追究制度早就有,但执行时要么法不责众,要么人情、权力大于制度,审计提了也白提。

可以这样提:建议按《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费用超支责任划分,经办人提交虚假申请的,扣当月绩效 10%;审批人未核实就签字的,扣当月绩效 5%;对本次超支的 2 笔费用,下周内由人力资源部落实处罚并公示,后续超支情况需每月上报管理层。

10. 建议加强部门沟通 沟通不畅是结果,不是原因!!

典型表述:财务与业务部门信息不同步,建议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

部门沟通不畅,往往不是沟通少,而是没有沟通机制。比如财务每月出的报表全是专业术语,业务部门看不懂;业务部门搞促销活动,没提前告诉财务,导致预算超支。只说加强沟通,最多让两个部门开次会,会后该不同步还是不同步。

可以这样提:建议每月 5 号召开财务业务对接会,财务用通俗语言解读上月数据(如用图表展示促销费用占比),业务部门提前通报本月重点活动(如促销、采购计划);建立共享表格实时更新预算执行情况,下次审计将核查会议纪要和共享表格更新记录。”

文末想说: 内审的尊严,是靠预判风险、精准发现问题、深刻洞察问题本源、老练的提出 “可落地的、建设性的建议”挣来的。 最能落地、最能高效解决问题的建议,一定是尽可能的排除人的意识干扰,而通过量化、机制化、系统化的解决问题。 我时常举例,提醒23点关灯或最后离开的人员关灯,永远比不过系统定时关灯,或11点后,红外感应无人自动关灯。提醒加快流程审批,永远比不过系统弹窗强制完成审批才能进行其他操作,这就是系统、自动化、彻底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们常抱怨业务部门不重视内审,抱怨审计建议没人当回事,但回头看看那些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重视程度” 的建议,试问,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或许我们自己都不会当真。

内审的价值从来不是写漂亮的报告,而是真正的发挥我们独有的纵观全局的优势,推动解决真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

一条好的审计建议,应该像医生开的处方 —— 不仅要指出病症(问题是什么),还要说明病因(为什么会发生),更要给出具体的药方(谁来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验证)。

读到此处,我相信,小伙伴们多少都会有些感触,以后写建议前,不妨多问自己几句:这个建议,被审计单位看完知道怎么干吗?我能追踪检查吗?能真正解决问题吗?别让彼此,耗在那些 “说了等于没说” 的建议里面。

毕竟,职场没有傻子,谁比谁笨?审计的表面功夫、形式主义,谁又看不穿?

记住,被尊重的内审,永远来自于“自生硬”,来自于“利他”,来自于“价值导向”!

大家有何感想,评论区聊聊~

来源:沛菡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