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成战俘后只剩他一人贴身取暖!袁彬:明朝最暖“人肉暖宝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0:11 1

摘要:在明朝历史上,土木堡之变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惨败,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随行的文武百官和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在这场灾难中,绝大多数人选择了自保,抛弃了皇帝,但有一个人,却始终不离不弃,与明英宗共患难,他就是袁彬。

在明朝历史上,土木堡之变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惨败,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随行的文武百官和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在这场灾难中,绝大多数人选择了自保,抛弃了皇帝,但有一个人,却始终不离不弃,与明英宗共患难,他就是袁彬。

袁彬(1401年-1477年),字文质,江西新昌县义钧乡(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他出生于近侍家庭,自幼聪颖,能诗善文。他的父亲袁忠于建文四年(1402年)为锦衣卫校尉,袁彬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宫廷生活和政治斗争有着深刻的了解。江西新昌县位于江西省西部,今属宜春市宜丰县,是袁彬的故乡。他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宫廷生活和政治斗争有着深刻的理解。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征。八月,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包围,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在这场灾难中,袁彬是少数几个没有抛弃明英宗的人。

在明英宗被俘期间,袁彬和哈铭(一位蒙古人)始终陪伴在明英宗身边。明英宗被掳后,住的是破旧不堪的蒙古包。每到夜晚,北风刺骨,明英宗难以入睡,袁彬便解开衣服将英宗冻僵的脚裹入怀中取暖;每逢随军转移车马不能行,他便背着明英宗而行;当英宗仰头南天,长吁短叹时,他便反复开导,坚定英宗回国的信心。明英宗对袁彬的依赖也到了片刻难离的地步。有一次,袁彬感冒发烧不省人事,明英宗急得不知所措,趴在他的背上大哭。不料经明英宗这么一压,袁彬出了身大汗,感冒竟不治而愈。

袁彬不仅在生活上照顾明英宗,还在政治上帮助他。有一天,也先派人到明英宗住处提亲,欲将他的亲妹妹许配给英宗,以"美人计"达到逼降的目的。于是袁彬规劝英宗道:"以陛下中原大国之君,若成为外族人的女婿,不但气节丧失,尊严丢尽,今后还将处处受制于人。而且,你在作俘虏的时候娶亲,会让人觉得你身为流亡之君,不思返国,却在敌营贪图享乐,于大明国,于陛下今后的声誉都很不利。因此,望陛下能顾全大局,辞掉这门亲事。"

明英宗听罢,点头赞许。后来,也先又选了六名美女去服侍明英宗,袁彬又教明英宗回复说:"待朕归国娶令妹时,再将六女纳为媵从,也算不负令妹了。"以后,也先又多次按照中官喜宁的划策行事均失败。

喜宁深知,明英宗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对付也先逼降之计,是袁彬为他出谋献策。于是他极力唆使也先杀掉袁彬。一天深夜,也先、喜宁把袁彬五花大绑,拖到野外,要将他五马分尸处死。袁彬临刑前,怒斥喜宁,泼口大骂,喜宁令人赶紧行刑。在这紧要关头,明英宗赶到,他置皇帝尊严而不顾,哭求也先,将袁彬救下。

事后,袁彬对明英宗说:"喜宁经常挑拨也先,犯我中国,制造边事,只有除去此人,回归才有希望。"明英宗点头称是,即令袁彬想好计策,密书两封,遣另一侍卫带回给朝廷兵部尚书于谦。按照信中的计策,于谦将喜宁处死。也先失去喜宁又遭大明的齐心抵抗,英宗在袁彬策谋下一时难以降服,于是在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将英宗送返,袁彬等人也一同回京。

明英宗返回北京后,明代宗只授其为锦衣卫试百户。明英宗复辟后,迁为指挥佥事,之后改为指挥同知。明英宗十分眷待袁彬,袁彬所请之事无不听从。当时内阁首辅商辂罢免,袁彬乞其居所,之后又请别建,都得到批准。袁彬娶妻,英宗命外戚孙显宗主婚。并时常召入宴请,谈论当年患难时事,欢洽如故。

成化年间,袁彬迁为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使。成化十三年(1477年),为前军都督府佥事掌府事,卒于任上。去世后,追赠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

袁彬护驾北征,深得史家的赞赏,家乡人民也为他建了二座"保驾楼"(遗址在今新昌二小内),以纪念他的护驾大功。

在古代中国,忠心护主的臣子并不少见,但像袁彬这样在危难时刻始终不离不弃,且能在政治上帮助主子的臣子,实属罕见。他不仅在生活上照顾明英宗,还在政治上帮助明英宗摆脱困境,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胆识。

袁彬的忠诚与智慧,使他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臣子。他不仅在土木堡之变中保护了明英宗,还在明英宗复辟后继续为明朝效力,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像袁彬这样忠心护主的臣子并不少见,但能像袁彬这样在逆境中始终不离不弃,且能在政治上帮助主子的臣子,实属罕见。以下几位是历史上类似的例子:

1. 张巡与许远: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张巡与许远守卫睢阳,面对叛军的围攻,他们坚守城池,宁死不降。张巡曾说:"吾欲以忠义感人心,使敌知我志。"他们最终虽然战死,但为唐朝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2. 岳飞与岳云:南宋名将岳飞在抗金战争中,其子岳云也随父征战,父子二人并肩作战,为国效力。岳云在郾城之战中表现突出,为岳飞的军事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田顺:明英宗被俘期间,除了袁彬和哈铭,还有一位名叫田顺的侍卫,也一直陪伴在明英宗身边,为他提供帮助。

4. 郑和:明朝著名航海家,他多次出使海外,为明朝的外交和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明成祖朱棣时期,郑和曾多次护送明成祖出征,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军事才能。

5、典韦:典韦是曹操的贴身护卫。在宛城之战中,曹操因纳张绣婶婶而导致张绣反叛。典韦为保护曹操,“夺过敌人的兵器,杀进叛军队伍,以一当十”,最终力战而死,掩护曹操逃脱。

6、樊哙: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更是千古传奇。当项羽准备刺杀刘邦时,樊哙“带领护卫冲进项羽的大帐救援刘邦”。项羽赐给他一个生猪腿,“樊哙把盾垫在地上用刀一片片切下来生吃了”。项羽佩服其勇气,最终放刘邦离去。

7、嵇绍:西晋时期的嵇绍在“八王之乱”中,为保护晋惠帝司马衷,“勇敢上前为其遮挡,最后被杀”。鲜血染红了晋惠帝的衣服,虽然后来晋惠帝求士兵放过嵇绍,但最终还是未能挽救他的生命。

历史对袁彬的评价非常高。《明史》中评价袁彬:"袁彬,字文质,江西新昌人。土木之变,随英宗北行,不离左右,尽心保护。英宗还朝,特加恩宠,历官至前军都督府佥事。彬虽武臣,而能文,有《北征事迹》传世。"

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评价袁彬:"袁彬之忠,可与张巡、许远并论。其护主之诚,非寻常臣子所能及。"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袁彬:"袁彬之忠,实为明代罕见。其在土木堡之变中,不离不弃,尽心保护,可谓忠臣之楷模。"

袁彬的著作《北征事迹》是他的唯一著作,记录了他护送明英宗北征的经历。这部著作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明英宗被俘后的生活,第二部分是袁彬与明英宗的互动,第三部分是袁彬帮助明英宗返回北京的过程。

在《北征事迹》中,袁彬详细描述了明英宗被俘后的艰难生活,以及他如何在困境中照顾明英宗。他还详细描述了他如何帮助明英宗应对也先的"美人计",以及如何设计除去喜宁的计策。

《北征事迹》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还是一部文学作品。袁彬在书中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明英宗的内心世界,以及他自己的感受。他写道:"每当我看到陛下在寒风中颤抖,我的心就如刀割一般。"

袁彬的精神,通过《北征事迹》流传后世,成为后世忠臣的典范。他的忠诚与智慧,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来源:海燕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