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8岁的李大爷和65岁的张大爷,几乎在同一时间被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CLL)。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好消息是,它通常进展缓慢,像一种“懒惰的癌症”,很多人甚至可以长期带病生存。
68岁的李大爷和65岁的张大爷,几乎在同一时间被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CLL)。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好消息是,它通常进展缓慢,像一种“懒惰的癌症”,很多人甚至可以长期带病生存。
尤其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早已不是单纯依靠化疗的年代了。医生告诉他们,一种名为“BTK抑制剂”的靶向药,像精确制导的导弹,能精准打击肿瘤细胞,效果好,副作用小,彻底改变了慢淋的治疗格局。
两位老人怀着同样的希望,开始服用同一种靶向药。
然而,命运却和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年后,李大爷的情况非常稳定,各项指标都很理想,生活几乎没受影响。而张大爷的病情却控制得不理想,疾病很快就卷土重来,靶向药似乎在他身上“失灵”了。
张大爷和家人心中充满了巨大的疑问:明明是同一种病,用的也是同样的“神药”,为什么结局却天差地别?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患者,也一直是血液科医生们努力探索的难题。最近,一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牵头的重磅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冰山一角。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际权威期刊《血液进展》(Blood Advances)上,它告诉我们,答案可能就隐藏在一项非常普通的血液检查里。
在我们的血液中,有一类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叫做“免疫球蛋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体,它们是免疫系统的核心卫士。当B细胞发生癌变时,这些癌细胞有时会不受控制地生产某一种单一、异常的免疫球蛋白,我们称之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简称“M蛋白”。
这种血液中出现M蛋白的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简称MG)。
长久以来,医生们已经知道,大约有17%-35%的慢淋患者血液中能检测到M蛋白 。但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对病情有多大影响?学术界的看法一直很模糊,甚至有些争议 。有人认为它可能预示着不好的结果,也有研究认为它无足轻重。
这就好比侦探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个脚印,我们知道有人来过,但这个脚印究竟属于一个无辜的路人,还是危险的罪犯?信息并不明确。
为了破解这个谜题,由易树华教授和王亮教授等带领的中国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回顾性分析。他们整理了从1999年到2024年,长达25年间超过2000名中国慢淋患者的临床数据。如此庞大的样本量,让他们的结论极具说服力。
研究团队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患者血液中“有没有”M蛋白,而在于这个M蛋白“是哪一种”!
M蛋白主要分为IgG、IgA、IgM等几种亚型。研究数据显示,在慢淋患者中,最常见的是IgG型和IgM型 。而当研究者把携带不同类型M蛋白的患者分开分析时,一个惊人的规律浮现了:
携带IgG型M蛋白的患者:他们的疾病似乎并没那么“凶险”,只是可能需要更早开始治疗,但其长期的疾病进展和总体生存情况,和没有M蛋白的患者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这就像侦探发现的那个“脚印”,更像是一个普通人的运动鞋印。携带IgM型M蛋白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的“画像”则完全不同。他们的疾病侵袭性更强,往往伴随着更高的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水平,这些都是预示肿瘤负荷高、疾病更活跃的指标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预后明显更差——无论是距离首次治疗的时间、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还是总生存期,都显著短于其他患者 。这就像侦探发现的,是一个深陷泥土、纹路粗犷的重型军靴印,它指向了一个更危险的信号。这项研究首次清晰地指出,携带IgM型M蛋白(IgM-MG)的慢淋,是慢淋家族中一个独特的、高风险的亚群 。
为什么一个蛋白质亚型的不同,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命运差异?研究团队进一步深入到基因层面,找到了根本原因。
他们发现,携带IgM-MG的慢淋细胞,其内在的“基因程序”就与众不同。这些细胞更容易出现一些“坏”的基因突变,比如TP53、BIRC3、DDX3X等基因的突变 。
这些基因突变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知道,BTK抑制剂这类靶向药,是通过阻断癌细胞赖以生存的一条关键信号通路(BTK通路)来起作用的。这就像是截断了敌军的“主干道补给线”。
但是,携带BIRC3等突变的癌细胞,非常狡猾。它们通过激活另一条名为“NF-κB”的旁路,为自己开辟了一条“乡间小道”来获得补给 。这样一来,即使你把“主干道”堵死了,它依然能通过“乡间小道”活下去,甚至活得很好。
这就是靶向药在张大爷身上“失灵”的根本原因。他的慢淋,很可能就是IgM-MG这个高危亚型。癌细胞自带的基因突变,让它天生就对BTK抑制剂不那么敏感,产生了所谓的“原发耐药”。
研究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对于没有M蛋白或携带其他类型M蛋白的患者(比如李大爷),靶向治疗的效果远胜于传统化疗而对于携带IgM-MG的患者(比如张大爷),靶向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竟然和传统的化疗、免疫化疗方案相比,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这个发现,对于慢淋的治疗具有颠覆性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能再把所有慢淋患者都看作一样,然后给予千篇一律的靶向治疗方案。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IgM-MG这么凶险,我们该如何及早发现它呢?是不是需要做非常复杂、昂贵的基因检测?
答案是:完全不需要。检测M蛋白及其亚型的技术,叫做“血清蛋白免疫固定电泳(IFE)”。这是一项非常成熟、简便、且价格低廉的常规血液检查,在绝大多数医院的检验科都可以开展。
过去,这项检查可能并未在所有慢淋患者中被常规推荐。但这项研究雄辩地证明,它应该成为慢淋患者诊断时的“必查项”。通过这样一管血,医生就能在治疗开始前,识别出那些隐藏的高危患者,就像在战前通过侦察,识别出敌方的“特种部队”。
这对于像张大爷这样的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更精准的预后判断: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情风险,与患者进行更充分的沟通。更个体化的治疗选择:对于IgM-MG阳性的高危患者,医生可能会从一开始就考虑更强的联合治疗方案,或者鼓励他们参加新的临床试验,而不是选择可能“失灵”的单药靶向治疗 。这项来自中国学者的大规模研究,完美诠释了精准医学的真谛:它不一定依赖于最昂贵的技术,而是基于对疾病深刻的理解,利用合适的工具,将患者进行精准分层,最终实现“因人施治”。
它让我们明白,慢淋并非一种病,而是一个包含了不同分子亚型的复杂“集合体”。而IgM型M蛋白,就是其中一个亟待我们重视的、强有力的“高危路标”。有了它的指引,我们才能在与慢淋的这场持久战中,为每一位患者规划出最优的行进路线。
参考资料:Yan Y, Yuan B, Qiu T, Liu G, Chen W, Wang T, Yu Y, Xiong W, An G, Zou D, Li JY, Wang L, Yi S. Monoclonal gammopathy defines distinct clinical subsets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across therapeutic eras. Blood Adv. 2025 Sep 3:bloodadvances.2025017057. doi: 10.1182/bloodadvances.202501705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02084.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