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气温回暖、清明假期临近,蛰伏一冬的人们开始规划一场“向春天出发”的旅行。有人奔向山野,有人踏访故里,高铁站内拖着行李箱的身影愈发密集。
随着气温回暖、清明假期临近,蛰伏一冬的人们开始规划一场“向春天出发”的旅行。有人奔向山野,有人踏访故里,高铁站内拖着行李箱的身影愈发密集。
当“出门去”成为这个季节的默契,流动的人群与升温的消费,正在高铁这一超级枢纽中,酝酿一场品牌增长的故事。
踏青经济
拥抱自然 消费热潮涌动
随着清明踏青热的兴起,相关消费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不再局限功能性满足,而是向着更悦己的方向进化。其中,轻量化、便捷化、高颜值的“春游三件套”成为消费关键词。
关键词一:轻装上阵。体验至上的年轻人拒绝“负重前行”,追求用最少装备,换最大自由。这直接带动了折叠帐篷、便携野餐垫、速干衣等户外装备的热销,主打“一包带走”的便捷性,既节省体力,又为旅途留出更多探索空间。
关键词二:即食刚需。快节奏出行场景中,“即时满足”成为刚需。消费者不愿为“吃”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便捷、卫生、易分享的产品设计最抓人心,三明治、独立包装果切、即食卤味、便携坚果成为背包客的最爱。
关键词三:颜值经济。春游消费决策中,“颜值”已成为硬通货,高颜值产品既是实用工具,更是社交货币——晒美图获赞的背后,是身份认同与情绪价值的双重满足。这一趋势带动防晒霜、春日出游穿搭、拍照道具等产品热度飙升,“出片率”成了消费决策中的重要因素。
品牌启示
高铁站是“出发前最后一站”,也是消费决策的黄金触点。户外品牌可在候车厅打造“轻量化装备展陈区”,食品饮料用“春日能量补给站”绑定出行场景,让消费者快速匹配需求,美妆个护则可以借防晒、保湿痛点切入,让高铁广告成为旅客的“出行清单参考答案”。
文化消费
场景延伸 内涵不断丰富
当年轻一代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转而追求更深度的文化体验,清明出游也从单纯的踏青赏景升级为一场传统与潮流交融的消费盛宴。
穿汉服逛古镇早已不是新鲜事,清明节假日期间的汉服消费则呈现出更完整的产业链。年轻人通过汉服传递审美态度,商家则借机捆绑销售,催生“汉服+妆造+跟拍”一条龙服务,甚至带动周边餐饮推出“古风下午茶”。近两年,汉服出行更是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场景,汉服穿搭突破古镇边界,出现在城市公园、博物馆甚至高铁站。
与此同时,青团制作、风筝扎制等非遗项目,正从静态展示升级为可玩可晒的体验经济。游客花费30元即可体验青团制作,手作工坊成景区流量密码;制作风筝时拍摄短视频,加带#非遗新体验#话题,既为景区引流,也让传统手艺获得“二次创作”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国潮文化的兴起也让全国各地的文化地标焕发新生。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体验,而是追求更具文化内涵和互动性的深度体验,这倒逼全国各大博物馆、文化遗址主动变革,通过策展创新为旅客打造更沉浸有趣的文旅消费场景。南京老门东的“金陵梦华”、三星堆博物馆的VR考古舱等都是经典案例。
品牌启示
文化共鸣是最强的情绪钩子,高铁的文化属性恰好为品牌提供了“讲故事”的空间。品牌可在高铁站设置古风打卡点,通过NPC互动、非遗手作体验等创意,将旅客候车的碎片时间转化为文化消费时长;地方文旅IP可通过站内大屏、灯箱高频曝光,实现“一城一景”强势种草;新消费品牌则可用国风创意广告绑定踏青场景,将线下流量转化为品牌留量。
出行半径
结构调整 驱动行为改变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清明放假3天不调休”的通知,这一政策调整使得今年清明“拼假”趋势减弱,更多人选择1-3天的短途出行,“3小时高铁圈”内的城市群流动显著增加。在此背景下,消费行为也随之改变:
• 时间性价比优先:游客更愿将时间花在目的地体验而非路上,如上海-杭州、成都-重庆等线路成为热门选择。
• 决策周期缩短:游客更倾向“说走就走”的旅行体验,临时购票、就地消费比例上升。
• 反向旅游兴起:一线城市旅客向三四线城市扩散,如从北京到保定、从广州到清远,带动下沉市场餐饮、民宿消费升级。
品牌启示
高频次、短周期的出行特征,让高铁广告的“重复触达”效果更突出。区域品牌可重点锁定相邻城市线路,主打“周边游必备”人设;打车、酒店等生活服务类品牌可针对即时需求推送优惠信息,甚至可通过扫码领券实现“广告-转化”的营销闭环;地域特产则可打造以“把春天带回家”为主题的品牌专列,用乡土情怀触发旅客购买冲动。
春日出行热潮,带来了消费趋势的多样化变革,而高铁营销场景正顺应这股春风,为品牌增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与其说我们在追逐流量,不如说是在播种一颗关于增长的种子。品牌只有紧跟趋势,精准营销,才能在这场春日营销战中脱颖而出,收获硕果。
永达传媒
在途场景传播领航者
户外传播的优质之选
高铁广告找永达
部分图片来源于包图网
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疑虑请告知删除,谢谢!
联系电话:025-86922800
(工作日 9:00-17:00)
来源:永达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