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3 月 28 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宣布,新一代 “人造太阳” 装置中国环流三号(HL-2M)首次实现了原子核温度 1.17 亿度、电子温度 1.6 亿度的 “双亿度” 突破,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大幅跃升。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标志着中国在
双亿突破!中核集团的人造太阳,聚变三乘积大幅提升!
2025 年 3 月 28 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宣布,新一代 “人造太阳” 装置中国环流三号(HL-2M)首次实现了原子核温度 1.17 亿度、电子温度 1.6 亿度的 “双亿度” 突破,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大幅跃升。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正式挺进 “燃烧实验” 阶段,为未来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控核聚变的核心目标,是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能量产生机制 —— 通过高温高压使轻原子核(如氘、氚)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将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约束时间提升至足以引发自持燃烧的水平。
中国环流三号此次突破的 “双亿度”,并非简单的温度数值叠加。原子核温度代表燃料离子的能量状态,而电子温度则决定了等离子体整体的热力学平衡。两者的同步提升,意味着装置能够在更接近实际聚变堆的工况下运行。实验数据显示,装置的综合参数(如等离子体电流、能量约束时间)较此前提升数倍,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前列。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一系列自主创新的支撑:自主研发的高功率中性束注入系统单条束线功率达 7 兆瓦,结合 2.5 兆瓦的微波回旋管加热技术,实现了等离子体芯部能量的精准调控;国际首套三光栅精密光谱仪与紧凑型汤姆逊散射多色仪的协同应用,将温度测量精度提升至国际同行的 2 倍,解决了超高温等离子体诊断的世界级难题;通过创新的芯部能量约束调控方法,成功抑制了磁流体不稳定性,实现了原子核温度超亿度的可重复放电。
此次实验的最大意义,在于中国首次进入 “燃烧实验” 阶段。所谓燃烧实验,是指等离子体在无需外部加热的情况下,依靠自身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维持高温状态。这一阶段是验证可控核聚变可行性的核心环节,也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的必经之路。
历史数据显示,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经历了多个关键节点:1954 年苏联建成首个托卡马克装置;2006 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启动,计划 2035 年实现 Q≥10(输出能量为输入能量的 10 倍);2022 年美国 NIF 通过惯性约束实现 Q=1.5,但因能量损耗问题未达实用标准;2023 年中国 EAST 装置实现 403 秒高约束模式运行,创下长脉冲纪录。
中国环流三号的 “双亿度” 突破,不仅标志着磁约束聚变研究进入新阶段,更在多个领域实现了 “弯道超车”:2024 年首次发现并实现的先进磁场位形,使等离子体稳定性提升 30%;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系统首次投入实验,为未来聚变堆的实时控制提供了 “虚拟预演” 平台;中国主导制定的多项聚变诊断技术标准,已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采纳。
尽管此次突破令人振奋,但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仍需跨越多重技术门槛。根据中国核聚变发展路线图,未来将分 “实验堆 — 示范堆 — 商用堆” 三步走,预计 2050 年前后建成聚变商用电站。
当前,全球已有 40 余家聚变能源公司加速布局,中国企业如新奥能源、能量奇点等也在积极探索商业化路径。然而,专家强调,聚变能开发需遵循科学规律:材料挑战方面,等离子体与第一壁材料的相互作用仍是未解难题,需耐受 10 兆瓦 / 平方米的粒子轰击;氚循环方面,氚作为聚变燃料,需通过锂增殖包层实现自持生产,这一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经济可行性方面,目前实验装置的单次运行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需通过规模化设计降低成本。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投入与进展令人瞩目。截至 2025 年,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聚变研发平台集群,包括 “赤霄” 强流等离子体装置、CRAFT 主机关键系统等。这些设施不仅支撑国内研究,还吸引了全球顶尖科学家参与合作。
可控核聚变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其优势在于:燃料丰富,氘在海水中的储量可供人类使用数亿年;清洁安全,聚变产物为惰性气体氦,无温室气体排放,事故风险远低于裂变堆;能量密度极高,1 升海水蕴含的氘聚变能量相当于 300 升汽油。
随着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聚变能有望在 21 世纪中叶成为主力能源。据预测,到 2060 年,全球核聚变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 4 亿千瓦,满足 20% 以上的电力需求。这一转变将彻底重塑能源格局,加速 “双碳” 目标实现。
来源:明叔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