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书局是我第二个家 | 附启功著作九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09:36 1

摘要:启功先生一生中有很多光辉的头衔,但他认为那些都是自己的副业,自己的主业只有一个,就是教师。启功先生执教七十余载,育人如春风化雨,更捐设“励耘基金”助学寒门学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拟定的校训,亦为其一生从教的真实写照。

启功先生一生中有很多光辉的头衔,但他认为那些都是自己的副业,自己的主业只有一个,就是教师。启功先生执教七十余载,育人如春风化雨,更捐设“励耘基金”助学寒门学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拟定的校训,亦为其一生从教的真实写照。

1971年,启功先生因“二十四史”点校之缘踏入中华书局,六年耕耘《清史稿》,视书局为“第二个家”。此后三十余年,他在书局出版了众多经典著作,《启功给你讲书法》等普及读物,以通俗化表达破除学识壁垒,也是启功先生教育思想的生动实践——让深奥学问回归本真,惠及大众。

今值教师节,重温先生点校之史册、题签之书影、精心之撰著,犹见其笔墨间流淌的师者仁心与中华情缘。此间风骨,长存书香。

1971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的启功先生接到一则令人忐忑的通知:“你到系里去一下,要借调你到24师去。”先生闻言大吃一惊,百思不解:“为何要我去部队呀?”待到办理手续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中央下达文件,要抽调文史专家到中华书局参加“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不是“24师”,而是“二十四史”。这个美丽的误会,开启了启功先生与中华书局三十余年的深厚情缘。

启功

一、投身《清史稿》点校:风雨中的学术坚守

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学者、书画家、教育家,与中华书局有着特殊的缘分。他出生于1912年,恰与中华书局同年诞生,是名副其实的中华书局“同龄人”。

接到点校任务后,启功先生当天就急忙赶到位于王府井大街36号的书局办公楼报到。当时为了减少专家奔波,书局安排一些人住在办公楼的临时宿舍里。启功先生很快就住进了大楼,除了必须参加的政治学习和业务会议外,他尽力抓紧时间点校《清史稿》。

点校团队的合作氛围融洽温馨。据当时一同工作的书局编辑回忆,启先生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既认真负责,又风趣幽默、乐观大度。1973年,点校团队在办公楼四楼平台上合影留念,启功先生后来不仅准确地辨认出照片中的每一个人,还用毛笔将姓名注写在每个人影像旁,写明了拍摄的时间,使这幅照片成为书局及中国古籍整理史上的珍贵资料。

一九七三年标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专家合影。照片中专家名字为启功先生注写。

启功先生后来常说,从1971年夏到1977年秋,在中华书局参加《清史稿》点校工作的六年,是他比较稳定、舒心、顺利的时期,书局真正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二、笔墨真情:为中华书局倾心题签

启功先生为中华书局版图书题签,前后持续三十余年,据不完全统计,启功先生为中华书局的题签总数近200幅。可以说,启功先生是为中华书局版图书题签最多的人,甚至可说其题签是中华书局版图书装帧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启功先生对题签工作的态度极其认真负责。只要书局编辑或作者提出请启功先生题签,他不仅会欣然允诺,而且会主动替美编考虑封面设计,询问写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横排抑或竖排。有时还各写几幅以备选用,甚至自己跑邮局寄给编辑。

启功题签的特点随年代而变化,早年风姿渊雅,晚年修美瘦硬,皆令人赏心悦目。他最早的一批题签出现在1970年代初,如繁体竖排版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1973)、李贽著作系列的《初潭集》《史纲评要》(1974)等。后来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李太白全集》(1977)、《杜诗详注》(1979)等经典作品的题签也出自启功先生之手。

启功先生为书局题签的范围极广,从不收取任何费用。有一回,书局领导觉得不付先生题签费说不过去,就派人去问先生给多少合适。不料先生听此一问,很不高兴地反问道:“书局是我的第二个家,难道给家里人写字也要钱吗?

三、著述出版与精益求精:学术与普及的双重耕耘

启功先生在中华书局出版了多部重要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体现了他将深奥学术普及化的教育理念。

《启功丛稿》是启功先生最为看重的著作之一,包括论文、题跋、诗词、艺论四卷,《论文卷》收录古代碑帖、艺术史、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考证文章。《题跋卷》辑录历年题跋,将文史考证与文物鉴定熔于一炉,堪称经典。《诗词卷》汇集作者青年时代以来大部分诗作,可以概见启功一生行迹和心路历程。《艺论卷》所收较广,有《论书绝句一百首》,有深入浅出地谈书法绘画入门的相关文章、讲稿,有回忆师友的深情文字等。四卷皆由启功先生生前自订,可谓一生主要学术成就之汇集。

启功先生同样高度重视普及类知识读物的编辑出版。书局80年代初创办的《文史知识》杂志在文化、教育界影响很大,启功先生在刊物创办五周年时题词勉励:“五年有如一日,宏扬文史知识。诸公再展新猷,学人受惠无极。”该刊百期纪念时,他又欣然题写了一首五言贺诗:“民族凝聚力,首在知文史。理工还要办,自亦识厥始。百册今初盈,千里此一跬。题辞祝宏猷,不自愧其俚。”

《启功给你讲书法》也是许多人学习书法入门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字形、选临碑帖、用笔等十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体会和主张。全书以破为主、立在其中,既是启功先生数十年习书经验的总结,也为初学者打破种种观念束缚,赢得自由自信。因文字内容为启功先生讲话的记录稿,口语化强,通俗流畅,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启功给你讲书法》

90年代,在启功先生主持下,组织了一批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知名的研究专家对《红楼梦》文本进行点校,并着力对其进行出注诠释,成为《红楼梦》阅读的权威版本。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稿费先生不取分文,坚持将其支付给其余的作者。

《红楼梦》(中华经典小说注释系列)

晚年的启功先生仍然关心中华书局的发展。2002年春,书局举办纪念创办90周年活动,先生不仅专门为纪念册题署,还不顾天气寒冷,再一次到书局的办公楼看望老朋友。即便因年迈体弱,已不便用毛笔书写,他还坚持用硬笔为书局出版物题签。这种情谊,真正做到了始终如一。

启功先生与中华书局同仁

结语:书香永续,情谊流长

启功先生与中华书局的情谊,持续了大半个世纪。从青年时代的读者,到中年时期的点校者,再到晚年时的作者和师友,启功先生的身份在不断变化,但对中华书局的感情始终如一。

启功先生之所以将中华书局视为“第二个家”,不仅是因为在这里工作了六年,更因为这里有一种家的氛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支持。这种情感,超越了普通的作者与出版社的关系,成为一种以文化为纽带的精神家园。

启功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点校的史书、题写的书签、出版的著作,仍在无声地讲述着这段书缘情深的佳话,诠释着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真谛。

品味汉字书法之美

听启功讲述

提笔前你应知的学书常识

《书法常识》

启功、秦永龙 著

启功、秦永龙两位先生编著的这本《书法常识》囊括了书法学习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从执笔、用笔、结字、临帖,到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的笔法和特点,以及各种书体的演变发展等都有翔实的介绍,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法入门书。

启功先生一生经验之所悟

全面介绍中国书法史

《启功谈书法》

启功 著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论书绝句》,收录启功先生的一百首七言绝句,先生以这一百首诗,对历代书法名家、碑帖等进行评价,同时也对自己几十年的书法实践进行总结,书法流派、书家生平、奇闻轶事无不涉及,内容丰富,观点深刻。本书收录的是启功先生口语讲解版,更为生动。第二部分为《书法入门二讲》《金石书画漫谈》等几篇小文,不仅介绍书法技法,也介绍了书法与诗歌、绘画、篆刻的关系。本书系统呈现了书法的文化属性,带领读者从初学入门到旁通文史。

了解汉字字体演变历史的必读书

《汉字古今谈》

启功 著

本书由《古代字体论稿》和《汉字书法心得》两部分组成。《古代字体论稿》是启功先生的第一部专著,其创作缘起是作者在读书时注意到,一些汉字在文献记载中的字体名称和实物上的字体形状存在差异,他便用文献与实物互证的方式,精选了近百种极具代表性的字体实物图片,对这些差异进行梳理和探讨。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从文字学、考古学角度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又以他特有的幽默笔触,对复杂的问题进行了生动的讲解,便于读者全面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汉字书法心得》则讨论了书法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内附多幅作者手迹,便于临习和鉴赏。

一代大师带你走进国画的世界,

直观感受千古名作的魅力

《启功谈国画》

启功 著

本书收录了启功先生鉴赏《韩熙载夜宴图》、《富春山居图》等中国名画的若干篇文章,并随文附上精美彩色插图,与深刻精辟的文字相得益彰。启功先生兼具“书画家”与“学问家”的身份,有着学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独到眼光,不仅是鉴赏国画,还考订真伪、辨析作者、品评技法,为读者剥去覆在国画上的层层迷雾。本书还收录了启功先生怀念齐白石、吴镜汀、李叔同等大师的文章,真实再现“转益多师成一家”的名家风采。

国学大师70年前的珍稀讲义

带你趣品唐诗精读宋词

《启功谈诗词》

启功 著 柴剑虹、吕立人 整理

本书由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的古诗词课堂讲义整理而成,分上下编。上编是启功先生对唐代诗文的讲解。他以深厚的文史素养和平实明晰的语言,对唐代诗文的发展脉络加以梳理,深入分析初唐、盛唐、晚唐各时期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就李白、杜甫等代表性诗人的作品特点作出独到评析,见解深刻,启发颇多。下编收录启功先生精选的唐宋朝26人58首词作,并辅以相关史实和诗文资料进行注释与讲解。启功先生对词的选取眼光独到,注解简明精要,有助于读者更透彻地理解原词,并从中领略其治学之道。

特殊时期和因特殊事情而留下的日记

《启功日记》

这批日记是在启功先生去世后整理遗物时发现的。跟他熟悉的人向来认为,启功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因此颇感意外。惟其如此,这些特殊时期和因特殊事情而留下的日记,才显得如此珍贵。

来源:中华书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