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如同一曲悠远的古调,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与对自然的礼赞。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不仅是扫墓祭祖的肃穆时刻,更是万物吐故纳新、人间踏青寻芳的生机之始。铜仁,这座镶嵌于黔东山水之间的瑰丽之城,在清明时节焕发出独特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如同一曲悠远的古调,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与对自然的礼赞。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不仅是扫墓祭祖的肃穆时刻,更是万物吐故纳新、人间踏青寻芳的生机之始。铜仁,这座镶嵌于黔东山水之间的瑰丽之城,在清明时节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自然之美。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以“文旅融合,传承创新”为理念,携手融媒体平台,邀您共赴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清明之旅。
《历书》有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日,天地澄澈,草木萌发。此时,太阳黄经达15°,气温回暖,春雨绵绵,正是“耕牛遍地走”的农忙时节。铜仁的梯田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农人弯腰插秧,水田倒映着青山绿树,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耕图景。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的万亩油菜花田中,金浪翻滚,蜂蝶翩跹;石阡县苔茶古镇的茶园里,嫩芽初绽,茶农们穿梭其间,采摘“明前茶”。清明茶因得雨露滋养,滋味鲜醇,被誉为“春之馈赠”。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铜仁的山间田野,处处洋溢着播种的希望。
清明的传统习俗,凝聚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与亲近自然的生活智慧。
扫墓祭祖,薪火相传。清明是缅怀先人的日子,铜仁人家家户户携香烛纸钱、鲜花供品,修整祖坟,焚香叩拜。江口县云舍村的苗族同胞,还会在墓前吟唱古歌,以悠扬的旋律传递思念。如今,“云祭扫”“代祭扫”等新形式兴起,让远方游子亦能遥寄哀思。
踏青赏春,不负韶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踏青是千年不变的雅趣。在万山区的风筝基地,青草绿地柳絮纷飞,孩童奔跑着放飞纸鸢;梵净山脚下的杜鹃花海绚烂如霞,登山者穿梭于云雾与花影之间,恍若步入仙境。
寒食青团,舌尖春味。铜仁人延续“寒食”古俗,以艾草汁揉制青团,内裹豆沙或腊肉笋丁,清香扑鼻。思南县的农家还会制作“清明粑”,将野菜与糯米混合蒸制,软糯中透着山野的清新。一箸入口,便是春天的味道。
清明时节的铜仁,既有烟雨朦胧的婉约,亦有百花争艳的绚烂。
梵净山:云中秘境,杜鹃泣血。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清明时节迎来杜鹃盛放。从蘑菇石至红云金顶,马缨杜鹃如烈焰灼灼,紫杜鹃似烟霞缭绕。山间云雾缥缈,偶有猴群跃过树梢,为肃穆的祭祖时节添几分灵动野趣。
乌江画廊:水墨丹青,渔舟唱晚。乘一叶轻舟沿乌江而下,两岸青山叠翠,油菜花田金黄遍野。江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渔人撒网,鸬鹚潜游,宛若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松桃苗王城:古寨寻踪,文化溯源。这座明清古寨依山而建,石板路蜿蜒,吊脚楼错落。清明期间,苗家儿女身着盛装,跳起芦笙舞,以歌舞告慰先祖,吸引无数游客观摩体验。
清明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未来的启程。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追忆先辈的同时,亦要珍惜当下,敬畏自然。“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将至,漫步于铜仁的青山碧水,聆听于先人的智慧低语,以敬畏之心传承文化,以奋进之姿耕耘希望。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如清明的信使,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为支点,撬动城乡发展的新动能。
来源:铜仁市产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