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死者的家人来说,这无疑是场噩耗,她们急需小米和雷军给一个恰当的解释。4月1日,时隔三天后,雷军终于发文,称自己的心情非常沉重,自己向死者家人致以最诚挚的慰问,并会全力配合警方调查。
小米出事了!3月29日,三名湖北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行驶在高速路上,三人使用了智能辅助驾驶,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没想到途中车辆爆燃,三人全部被烧死。
对死者的家人来说,这无疑是场噩耗,她们急需小米和雷军给一个恰当的解释。4月1日,时隔三天后,雷军终于发文,称自己的心情非常沉重,自己向死者家人致以最诚挚的慰问,并会全力配合警方调查。
雷军的回应很诚恳,但并没有打消网民的疑虑,对雷军和小米的指责仍然如雪片般涌来,小米的市值在两天内也蒸发1200亿港元,雷军损失惨重。
对小米和雷军的质疑除了集中在技术和产品外,还有人认为,雷军在事发后三天才予以回应,与他一贯的亲民形象不符,还有人指责米粉的护短行为,认为他们正把小米变成一家不能批评的企业,而一家不能批评的企业必然弊病丛生。
虽然雷军对此事的回应尚可,但舆论的愤怒仍然超出了预期,雷军微博的评论区更是完全沦陷,网民过去多爱雷军,现在就有多失望。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户对小米出事的反应如此之大?这就要从小米的公关策略说起。
小米的营销策略是“网红公关”,通过打造企业家个人IP来传播企业文化,扩大影响力,然后再用IP个人的声誉来带动粉丝经济,为企业创造坚实的用户群体。
这一模式下,用户和雷军形成了深刻的情感羁绊,他们与雷军的关系不再是客户和商家的关系,而是粉丝与偶像的关系,粉丝支持偶像是非理性的,买的不是产品,而是情意。米粉购买小米,主要是对雷军及其价值观的喜爱,产品反倒是其次。只要雷军维持已有的人设,那无论时局多么艰难,米粉都会无条件地支持小米,
就效果看,小米的策略非常成功,雷军因其天生的亲和力,极受网民欢迎,一出道就收获了大量粉丝,目前雷军的抖音粉丝数多达4500万,不亚于任何一位网红。
雷军有两段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段话来自小米的一个内部会议,雷军讲了一个案例,说有个人来小米应聘,说能把垃圾说成黄金然后卖给客户,雷军说他绝不要这样的人,说他宁肯不赚钱也不要欺骗用户。网民对雷军的诚信精神大为感动。
第二段话来自2021年的小米发布会,雷军在会上宣布,为了回馈用户,他将向小米首批18.6万用户每人赠送1999元的红包,这正好是小米1的购机款。雷军说第一批用户就是小米的家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小米的今天。雷军知恩图报的行为感动了无数网民,米粉们潸然泪下,称颂雷总“不忘本”。
雷军的人设,是亲和、诚实、不忘本,将用户当作家人。雷军自出道以来,也确实给予了用户最大的尊重和关怀,用户认可雷总的为人,认可雷总传递的价值观,愿意为这份情绪价值买单。
在行业极度内卷的今天,各家厂商的技术和价格都大差不差,在大家实力差不多的前提下,情绪价值就变得异常重要。就拿手机来说,vivo、华为、荣耀、小米、oppo的产品在使用体感上的差距就微乎其微。
硬实力差不多,只能拼软实力,而软实力要靠服务、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方面华为和小米做得都不错,但小米更胜一筹。毕竟华为还会得罪政治立场偏右的一半人,但小米传递的平民主义、草根精神和“把顾客当家人”的精神则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
雷军和小米的“网红公关”,不得不说是非成功。
但“网红公关”、“粉丝经济”的模式也不是没有代价。
第一个坏处是,由于粉丝无条件地支持企业,很容易让企业产生惰性,在产品质量上打折扣。毕竟靠情怀就能赚钱,为什么还要精研产品呢?小米在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很可能与此有关。
第二个坏处是,依赖企业家的个人ip进行公关,会让企业形象与企业家个人绑定太深,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如果企业家人设崩塌,企业也将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方面的反面案例很多,比如马云的“996福报论”就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让阿里成了剥削的代名词。刘强东的私生活问题也让京东一度蒙羞。用户对雷军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将雷军视为“理想企业家”,一旦小米产品出现问题或者雷军处理不当,很容易遭到舆论反噬。
大众向来对好人比对坏人更苛刻,向来喜欢真小人胜过伪君子,特朗普只要干一件好事就会被公众称赞真性情,而拜登一生正直,只因袒护儿子就被公众诟病。
雷军高大上的形象固然有利于小米,但也正因为他的形象太完美了,大众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一旦小米出事或者雷军回应不当,就会击穿公众的预期,进而引起企业形象的塌方。小米依赖雷军的个人形象,也必然会受累于此。
第三个坏处是,企业家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就有了公共性,喜欢他的用户也就成了政治化的群体,而政治讲的是区分“我们”与“他们”,为了定义“我们”的边界,必须要不断地嘲讽、攻击“他者”,以此显示自身的优越性,这样做会导致社会对企业的看法两极分化,为企业招来很多黑粉。
实际上此次批评小米的声音,很多不是在怨恨小米,而是在抱怨党同伐异、不允许不同声音的米粉。
正如饭圈中无数争端不是明星之间明争暗斗,而是粉丝互相看不顺眼,他们为了“维护”偶像,甚至举报投诉,借助权力之手消灭对方,虽然明知是负和博弈,没有人受益,但粉丝们仍然乐此不疲。
而且,由于粉丝总会无条件地维护企业声誉,无意中会将很多批评声音扼杀于无形,而总有一些批评声音是建设性的,是对企业有益的声音。一个不能批评的企业肯定要出大问题。站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没有外部监督并非好事,企业会看不到自身的问题,最后酿成大错。“网红公关”的弊端在手机业务中影响不大,毕竟手机的技术含量不高,只需要进口核心部件,套壳加工就好。但汽车行业事关人身安全,且涉及多项核心技术,此前完全没有造车经验的小米想要短时间赶上,是难上加难。要想造好车,最终还是要靠技术的积累和生产流程的完善,宣传上的优势不能弥补技术上的不足,粉丝的热情也无法掩盖安全上的隐患。企业不仅需要打造完美的企业家ip,更需要在产品上下足真功夫,只有软硬结合,才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只能说,在造车的道路上,小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战斗的喀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