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没的王城:静宁“天心地胆”的风水传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02:19 1

摘要:乙巳年春季曾祥裕风水团队第五期大西北人文地理考察之旅,3月31日,走进甘肃静宁市威戎,寻访犬戎故都的风水密码。

隐没的犬戎故都:威戎“紫禁城”的风水密码

曾祥裕 曾海亮

乙巳年春季曾祥裕风水团队第五期大西北人文地理考察之旅,3月31日,走进甘肃静宁市威戎,寻访犬戎故都的风水密码。

一、龙盘虎踞:山河形胜孕王气

威戎镇地处静宁腹地,葫芦河如青龙蜿蜒,六盘山余脉似白虎雄踞,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天然屏障。

据《水龙经》记载,此处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正合“龙穴”之相。西周至秦初,犬戎族择此建都,将“紫禁城”建于台地之上,居高临下,俯瞰河川,既得水源之便,又可御敌于外。

其选址暗合“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与明清北京紫禁城“背倚景山、前拥金水”的理念异曲同工。

史料沿革:

威戎之名可追溯至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因地处宋夏边陲,筑威戎堡以“威慑戎地”。金代升为威戎县,元初并入陇干县,明清属静宁州。其地商周为犬戎居地,秦穆公西征后纳入版图,汉代置阿阳县,唐属陇右道,宋金时期成为军事重镇,见证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博弈。

二、九宫格局:方寸之间藏乾坤

传说中的“紫禁城”虽不足十亩,却暗含九宫之数。东门为震位,主生机;地道通坎位,利藏遁;外城以护城河环绕,形如太极,将内城拱卫其中。

经测,威戎紫禁城中轴线后依北山中脉,主体建筑坐向为子山午向兼癸丁。

其布局效仿《周易》,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与故宫“外朝三大殿、内廷后三宫”的规制遥相呼应。

村民口传的“土城门”与“地道”,实则暗合“藏风聚气”的风水要义——高墙御气,地道分流,使王气不外泄,凶煞不侵城。

考古佐证:

威戎镇“紫禁城”遗址现存夯土城墙及堡楼残垣,地表散落秦汉瓦当、空心砖残片,纹饰精美,印证其建筑规格之高。

葫芦河畔的方城遗址面积达800亩,出土仰韶文化彩陶、齐家文化石器及汉代五铢钱,揭示了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的连续人类活动史。

三、烽火余韵:历史烟云中的龙脉

犬戎故都的兴衰与周王朝的命运交织。幽王烽火戏诸侯,终致犬戎铁骑踏破镐京,而威戎“紫禁城”的残垣断壁间,仍可见当年“威震西戎”的霸气。

其选址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考量,更是对“龙脉”的呼应——葫芦河为水龙,六盘山为山龙,两龙交汇之处,便是王气凝聚之地。

正如故宫“背枕昆仑山余脉,面朝中原沃野”,威戎“紫禁城”亦借山河之势,成就一方霸业。

人物传奇:

清代威戎人党志振,官至记名提督,获“绵勇巴图鲁”封号,曾随董福祥征战河湟,解甲后归乡终老,其神道碑铭存于故里。这一人物见证了威戎镇从边疆要塞到人文之乡的历史蜕变。

四、寻踪觅迹:故都遗址的时空对话

霞光初透,我们在威戎镇吃完早餐,在党先生指引下,首先来到“紫禁城”遗址——镇卫生所与小学的交界处,现存一段长约30米的夯土残墙,高约5米,夯土层中夹杂着零星的绳纹陶片。

抚摸着斑驳的墙面,党先生说:“老辈人讲,这墙基下还埋着三层青砖,是当年的宫墙根基。”

穿过街道,我们找到了传说中的“土城门”遗址。如今这里是民居的后巷,仅存半座拱券形土丘,藤蔓缠绕其上。

一位老汉拄杖而立回忆道:“我记事时城门还在,门洞能过马车,顶上有垛口,站在上面能望见葫芦河。”他俯身扒开土层,露出一块汉代几何纹空心砖:“这砖比我年纪还大,当年拆城门时挖出来不少。”

沿着外城遗址的轮廓行走,地表散落的秦瓦当、汉代云纹瓦当俯拾皆是。

在一处果园里,我们发现了疑似护城河的遗迹——一条宽约8米的低洼地带,横断面可见人工夯筑的痕迹。

据考古专家推测,这条护城河与“紫禁城”形成双重防御体系,其规模可媲美汉代县城。

最震撼的发现来自葫芦河畔的方城遗址。拨开齐腰深的荒草,一段保存完好的汉代城墙突兀而立,城砖上的“威戎”戳印清晰可辨。

向导指着远处的梯田:“那些田埂下都是夯土台基,前些年犁地时还出过青铜剑和陶罐。”

俯身细看,地表散布着仰韶文化的彩陶碎片,与汉代瓦当叠压共存,仿佛一部立体的史书。

《威戎赋》

六盘余脉,葫芦汤汤,

犬戎故都,威戎之疆。

前朝烽火,戏诸侯以亡,

后启霸业,踞龙穴而昌。

山环水抱,藏乾坤之象,

九宫分列,纳日月之光。

东门迎旭,震位启祥,

地道通幽,坎宫避殃。

外城如砥,护内城之壮,

城河似练,锁王气之芒。

前朝议政,后寝安邦,

左祖右社,礼制昭彰。

山河依旧,龙脉未殇,

千载兴衰,一赋流芳。

寻幽访古,履痕沧桑,

断壁残垣,诉说兴亡。

老汉指认,土门旧壤,

藤蔓深处,宫砖深藏。

葫芦河畔,汉瓦凝霜,

方城故垒,剑气犹扬。

彩陶斑驳,岁月无疆,

层叠文明,天地共襄。

来源:坐看云月纷起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