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时,责骂是下策,讲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02:10 1

摘要:每位当父母的,肯定都遇到过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看着撒泼打滚的孩子,是不是特别头疼?这时候该咋办呢?

你好,我是安然,两个孩子的妈妈。

育儿不是单向的教导,

而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旅程。

每位当父母的,肯定都遇到过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看着撒泼打滚的孩子,是不是特别头疼?这时候该咋办呢?

很多家长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责骂或者讲道理,觉得这样能让孩子“听话”。

但实际上,责骂看似立竿见影,却如同给情绪火山贴上封条;

讲道理看似理性引导,却可能让孩子陷入“情感孤立”。

责骂是下策:

看似有效,实则后患无穷

为什么说责骂是下策?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们大脑里的“情绪脑”就开始当家作主,这个“情绪脑”,也就是杏仁核,一旦占了主导,孩子就没办法理性思考。

这时候要是再去责骂孩子,就好比往火上浇油,会让孩子的恐惧和反抗情绪一下子就被点燃,进入“战或逃”的状态,情绪变得更糟糕。

就像有的文章里提到的,责骂孩子,只是让他们表面上不敢闹了,可内心的问题根本没解决。

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怕事,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张。

就像我邻居家有个5岁的小男孩,有一次在超市看到一个特别喜欢的玩具,非要买,家长不同意,这孩子就哭闹起来。

他爸爸当时特别生气,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就呵斥孩子:“哭什么哭,再哭就扔下你不管了!”

这一招很管用,孩子立马就安静了。

可是这招用的多了,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都不敢告诉老师,因为他害怕爸爸不要他了。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很多行为都是跟父母学的。

如果家长习惯用责骂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孩子很可能就会学会用这种暴力的方式去解决他们遇到的麻烦。

讲道理是中策:

好心办坏事,为啥不管用?

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大脑里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是被抑制的,这时候他们的感性思维占主导。

打个比方啊,发脾气就像是“感性小怪兽”在撒欢,而讲道理呢,是“理性小老头”出来说话,这俩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咱们讲的道理。

教育家杜威早就讲过,教育可不是把道理硬塞给孩子,而是让孩子主动去学习和体验。

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一个劲儿地讲道理,就像唐僧念经似的,孩子不仅听不进去,时间长了还会反感,甚至会觉得这是一种语言暴力。

我家孩子爸爸就喜欢讲道理,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他就开始不停地给孩子讲“要珍惜粮食,牛奶来之不易”这些道理。

结果呢,下次孩子再犯错的时候,直接捂住耳朵,嘴里嘟囔着:“爸爸又要念经了。”

不过,讲道理也不是完全没用,只是得找对时机和方法。

等孩子情绪平复下来以后,咱们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孩子一起回顾一下刚才发生的事情。

比如说:“宝贝,刚才你是不是因为积木倒了特别生气呀?咱们一起想想怎么能把积木搭得更稳,好不好?”

这样沟通,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

上策鲜有人用:

共情与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爱与理解

那真正的上策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共情和引导,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当孩子的“情绪教练”。

从心理学上来说,有个情绪辅导理论特别强调,要想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行为,首先得接纳他们的情绪。

这里有个“共情三步法”特别好用:

第一步,认可孩子的感受。

比如说孩子因为不能买喜欢的玩具发脾气,咱们可以抱抱他,跟他说:

“我知道你现在特别生气,因为没能买到这个玩具,心里肯定不好受。”

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咱们理解他的情绪,就像在他情绪的小船上抛去了一根救命的绳索,先把他拉到安全的地方。

第二步,设定界限。

咱们得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这时候就可以跟孩子说:

“但是咱们之前约定过一周只能买一次玩具呀,这个规则咱们还是要遵守的。”

这样既表达了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又让他们明白有些事情是有原则和界限的,激活孩子大脑里的理性部分,让他们逐渐冷静下来思考。

第三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咱们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让他们自己选择,比如:

“你可以选择下周再买这个玩具,或者用你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等攒够了钱再去买,你觉得怎么样?”

这一步就是赋予孩子选择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

有个方法特别实用,就是“身体先行”策略

咱们可以蹲下来,和孩子保持平视,用眼神和温柔的肢体动作,比如摸摸他们的头、抱抱他们,传递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就像孩子因为作业太多发脾气的时候,咱们先别急着指责,而是走上前抱抱他,跟他说:

“写了这么久作业,宝宝肯定特别累啦,辛苦了。”

先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安抚,然后再提议:

“要不咱们先休息一会儿,写完作业后一起做你最喜欢的折纸好不好?”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咱们关心的不仅仅是作业完成没完成,更关心他们的感受。

给大家讲个真实的例子,在纪录片《镜子》里,有个少年就曾自白说:

“以前爸爸妈妈总是说他们是对的,可从来都不问我为什么哭。直到有一次,老师问我‘你当时是什么感觉’,那一刻,我才第一次觉得有人真正理解我。”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和理解,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父母的自我修炼:

情绪管理,言传身教的关键

大家知道吗?神经科学有个有趣的发现,孩子大脑里有镜像神经元,非常神奇,它会让孩子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情绪反应模式。

就像有的文章里说的,当父母的,要是工作压力大,回到家总是带着坏情绪,通过表情、说话的语气,很容易就把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影响他们的情绪稳定性。

所以,咱们家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不过,管理好情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不断修炼。

给大家分享几个小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暂停技术”

当感觉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先离开现场,给自己10分钟冷静一下,就像有的专家建议的那样,跟孩子说:

“宝贝,妈妈(爸爸)现在有点生气,需要 10 分钟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等我回来咱们再好好聊。”

这样既不会在气头上做出伤害孩子的事儿,也能让孩子知道情绪需要适当的控制和处理。

第二个方法是自我觉察

可以每天写日记,记录下自己发火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太累了,还是因为童年的某些经历又被触发了。

通过这种方式,咱们能逐渐发现自己情绪爆发的规律,打破那种一遇到事儿就自动发火的反应链条。

第三个方法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可以在家里专门设置一个“情绪角”,准备一些画纸、画笔,或者放一个柔软的枕头。

当家里人感觉情绪不好的时候,都可以去这个“情绪角”,通过画画把心里的不愉快画出来,或者用击打枕头的方式把情绪释放出来。

写在最后

发脾气是孩子发出的成长信号。

孩子每一次发脾气、情绪爆发,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契机,是他们学习如何自我调节情绪的好机会。

做父母的,与其总是想着怎么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不如放下这种执念,试着成为孩子情绪的“安全港湾”“温暖容器”。

用共情和引导的方式,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这样咱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才能变成一片滋养孩子生命的肥沃土壤。

育儿之路任重道远,让咱们一起努力,用智慧和爱陪伴孩子成长吧!

育儿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或经验,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学习。

来源:育儿大图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