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顾同学并非近期第一位在入境美国时被“关小黑屋”的学生,根据数据统计,有十多名中国学生和学者在入境时遭长时间盘问、被迫等待,甚至最终被遣返。
特朗普刚说欢迎“60万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紧接着就有拿到全额奖学金的中国学生赴美遭关押36小时,注销签证+5年禁令!
这是一位22岁顾姓学生的真实经历。关键是他的专业并非敏感科技领域,是人文学科,并且曾经有过康奈尔大学的交换经历。
顾同学并非近期第一位在入境美国时被“关小黑屋”的学生,根据数据统计,有十多名中国学生和学者在入境时遭长时间盘问、被迫等待,甚至最终被遣返。
9月6日,美国国务院发布最新通知:所有非移民签证申请人必须在其国籍所在国或合法居住国的美领馆进行面谈申请。跨国申请(第三国面签)已被取消。
美签持续收紧,这也导致很多原本坚定留美的家长放弃或推迟赴美,尤其是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的低龄阶段,如果一定要出国留学,先读几年英高,大学再英美双申的家庭越来越多。
毕竟先有李湘送王诗龄读Benenden,后又传出郭晶晶送12岁的大儿子读拉德利公学,奥运冠军和明星富豪们的共同选择,我们中产家庭是不是也可以抄作业呢?
先看数据。
威斯敏斯特公学被誉为是“牛剑预备役,斯坦福的最爱”,去年不到200个毕业生拿到56个牛津、34个剑桥,22个帝国理工录取,美国方向更是刷新了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鲁、芝大等录取。而在2022届,该校独揽7封斯坦福,相当于当年上海的全部斯坦福录取。
哈罗公学每年有非常稳定的普林斯顿录取。2024届毕业生去向有11个牛津剑桥,2个哈佛,3个普林斯顿,1个耶鲁,7个芝大,2个哥大,2个布朗等,该校公布的是最终录取,并非Offer数量。
作为帝国理工战略合作伙伴,什鲁斯伯里公学Shrewsbury去年有9个学生升入牛剑,美国方向拿到了2封哈佛大学的录取,另外还有宾大、芝大等。
可以说,这群放弃卷美高和国内国际校的学生,真的“躺赢”进了牛剑和大藤。
以上数据均来自UKBS英国私校入学中心负责人,哈罗公学授权招生代表吴昊老师的分享。而上周,两位UKBS的学生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分别从英高温彻斯特到牛津PPL(同时拿到普林斯顿、哥大、JHU等录取)的Louis。
以及从英国第一女校CLC到哥大巴政(同时拿到南加大、UCL录取)的Sylvia,更是打破了我对于英高留学生的刻板印象。
Louis是16+入学英国顶私,属于性价比最高的英高就读体验,也非常适合中考转轨的学生。
他坦言没有顶尖夏校(还曾被斯坦福人文营SSHI拒绝两次),竞赛也并不丰富,身边有拿到耶鲁经济专业录取的同学,课外活动全是在校内完成的。
自称是“CLC中等生”的Sylvia同学挑战了难度超高的A Level地理课程,她说最早根本听不懂老师讲课,剑桥地理专业毕业的学霸老师却主动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自己只要回答“yes or no”,即便是回答错误,老师也从来不会说自己不行。
另外,相比于国内A Level学校清一色卷理科,两位学生不仅有数学、高数、经济等热门课程,还挑战了英语文学、地理、哲学、法语等小众A Level,而且拿到了A*或A的高分。
9月20日(周六)、9月21日(周日)
接下来,我们将从两位从上海到温彻斯特和CLC学霸的经历,来给大家揭开最真实的英高就读体验,以及他们的从英高到牛剑、藤校之路。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他们逃离上海到英国读书
原因戳中国际教育家庭的所有痛点
Louis是16+进入温彻斯特的,当年他同时申请了哈罗、七橡树、拉德利、惠灵顿,几乎都拿到了Offer,哈罗公学还抛来奖学金录取。
可见他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为什么逃离上海了呢?
原因很简单,他说当时父母也非常犹豫要不要出国,希望他能够在上海拥有一个完整的青少年时光。但是他所在的外籍学校,外教大量流失,甚至出现了一个老师同时上三个不同学科的现象,无奈之下才选择逃离。
和Louis在国内学术“吃不饱”相比,Sylvia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上海的“太卷”而来到英国的。
这里必须提到国内国际教育家长的另一个痛点——很难两条腿走路。对于Sylvia来说,她只是读了一个国际幼儿园,等到小学转到浦东某知名公办读小学,语文已经几乎跟不上了。
“那时候我的英语很好但是语文每次都是刚及格,偏科非常严重。”Sylvia表示,她父亲在她5年级的时候就送孩子读英国预备学校了。在这位曾经的英国留学生父亲看来,如果一直读国内公办,孩子未来20年是一眼看到头的,但是如果去英国的话,也许会有更多新的可能性。
■ Sylvia同学2016年第一次去英国
其实到了温彻斯特之后,Louis感慨英高最大的区别,就是师资和生源。
“我们很多老师牛津剑桥毕业的,甚至当过大学老师。比如我的哲学老师曾在剑桥教书,现在去剑桥本科页面还有他的介绍。更重要是学校老师一半都是博士学位,尤其是理科课程,牛剑博士是一抓一大把。”Louis回忆道,这些地表最强中学老师,不仅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学术基础,而且也引导他们探索真实的兴趣。
和原来上海的外籍学校相比,生源也更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热爱。很多过去不能想象的事情,比如创办学术期刊,在温彻斯特就能找到很多学生来递交论文,同学们都很支持做这样的事情。
■ Louis同学
对此,Sylvia也是感触颇深。她的A Level地理老师同样毕业于剑桥地理系,而且还是CLC的校友。
“这位老师非常严格。比方说我们要很准确记住不同年份不同区域洋流的温度,而且必须记到小数点后两位。如果小数点记错了,老师都能很快发现。”Sylvia说。
但与此同时,这位老师又能够鼓励和照顾每一位学生。刚开始上A Level自然地理课的时候,Sylvia表示自己一下子蒙了,课堂老师讲地震引发的破坏性巨浪,讲全球变暖,以及各种地形的形成与演变,“有时候我都还没有听清楚问题,我们班级的同学答案都已经说完了”。
但是老师并没有放弃这位热爱地理的“菜鸟”,而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她。“作为一个剑桥地理系学霸,他会问我一些很简单的yes or no的问题,比如某个海域的海浪在哪个季节最高?冬季还是夏季。”
即便这种简单的问题答错了,老师也不会说学生真的不行,而是加倍耐心地解释。
在CLC"老师耐心有实力,同学都很积极努力的氛围下",Sylvia说她最后的地理学习笔记厚到和经典名著一样,最终大考A Level地理拿到A的好成绩(今年中国大陆地理A Level 的A*率为0)。
假期都在旅行?
他们凭什么躺进普林斯顿、牛津、哥大……
Louis说他刚从日本旅行回来,再前几天就是在云南临沧支教。
其实从2021年开始,他的暑假就基本上扑在了山区支教上,在大凉山办音乐会,给山区的孩子们普及AI知识,让他们利用AI探索世界。
他没有参加任何顶尖夏校,也几乎没有高含金量竞赛奖项的大藤学生。他笑着说真不是不想参加,主要是斯坦福人文营拒绝了他两次。
■ Louis同学
那么他在温彻斯特的两年里做了什么呢?
挑战高难度A Level课程。
Louis一共选了5门A Level,分别是数学、高数、法语、英语文学和哲学,虽然中间遇到了预估分考试失利的情况,但最终都考到了A*/A的成绩。
在他看来,难度最高的是法语和英语文学,最简单的是数学,哲学是他发自内心热爱的学科,所以再难也是充满动力学习的。
A Level文科到底有多难?Louis以A Level法语为例子,它不仅仅是一门二外,有语法、阅读、口语等,还有很大篇幅法国文学的部分,比如用法语去写一篇莫里哀的文学赏析(涉及古法语文学),或者做一个10分钟的法语答辩。
说到这里,吴昊老师也给补充了小语种在英国教育中的重要性。
尤其在GCSE阶段(9-11年级),学生要选择大概15门左右的课程,除了我们熟知的数学、科学之外,一定要选择小语种(语言),通常情况下是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人文课程,通常是基于拉丁语或者希腊语的文学课。
■ 哈罗在GCSE阶段开设的课程
真正发自内心的学科热爱和持续的活动投入。
Louis做过的大家熟知的竞赛,可能只有约翰洛克写作竞赛了,这还是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完成的。
但,当他说起哲学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他是涛涛不绝,且眼里有光的。
比如他参加了英国私校的哲学论文竞赛,总共40多人参加。竞赛的主题是“destiny命运/天命”,Louis就把destiny和Fate作为对比分析,并且对比中西方哲学里关于命运的概念。
比如在宋明儒学来说,命运其实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当你不主动行善的时候,命运是一个客体,是命运压着你,但是如果你主动行善做事的话,你可以把命运掌握住。
此外,他也做过笛卡尔哲学和王阳明心学的比较研究,或是关于明末儒学历史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在他看来,这和学校浓厚的哲学和宗教学氛围息息相关,比如学校的哲学社团吸引了非常多学霸,而在每周日的礼拜时间,不信仰基督教的同学们也可以参加宗教哲学相关的社团,他就是在那里和物理老师聊庄子哲学和西方哲学,开启了中西方哲学对比研究之路。
音乐也很重要。
前面吴昊老师说到GCSE的必修课程,还有一门就是艺术,学生可以选择音乐、视觉艺术等。Louis和Sylvia都在音乐上有着不错的造诣。
身在英高,即便是小提琴英皇八级也是远远不够的。Louis对于温彻斯特的音乐水平是满满自豪,他表示好不容易进入了学校的大乐团,才发现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是演奏级别。
而且同学们都开始玩一些小众乐器,比如他有加入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古提琴演奏社团,后来还在英国的相关刊物上被报道了。
Sylvia说自己在CLC就读期间身边没有人不会乐器的,而且大家都是至少会一两种乐器。她自己在CLC就组建了一个乐队,在学校的夏季音乐会、圣诞音乐会里都有演出。
回答“为什么国内学生卷这么多竞赛夏校,IB满分仍然被牛剑藤拒绝,而英高的学生搞一搞校内社团,去学校周边养老院演出就能拿到名校录取?”的问题。
正如Sylvia所说,他们是真的对于某些学科有热情。比如她对于传播学充满热情,她没有任何新闻奖、电影奖,但是她知道传播学不仅是拍纪录片或是做设计,本质是找到每个人之间的共通点,并且能够连接这个世界。
因此她在学校里创办了一个名为Oppentunity(Open+Opportunity)的文化类社团,就是希望能够给到各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表达自我的机会。
而在吴昊老师看来,这两位学生已经是英高里的卷王了,还有比如在二梯队伊斯堡学院的T同学,GCSE成绩还有B,没有任何竞赛,非常喜欢音乐,平时有时间就在学校里或者周边做演出,他的假期全部都在旅行。
但是他在专业选择上也是充满热爱喜欢生物,在UKBS帮助笔面试辅导后,很顺利就拿到了剑桥大学自然科学的录取。
■ Sylvia在上海做volunteer
领取学校介绍&私校地图等福利~
年龄越小,越容易进入顶尖英高
如何规划才能进哈罗、温彻斯特、CLC?
Sylvia能够从上海公办里的“普娃”一步步走向英国第一女子中学CLC,再到哥大巴政双学位录取,绝对要感谢她父母的早规划。
吴昊老师也直言,英高就是年纪越小,越容易考进英国顶尖私校。
英国是13年的教育体系——小学6年,中学5年,高中两年,其实和IB体系是异曲同工的。
一开始是进入威尔士的一所小学Haberdashers' Monmouth School,Sylvia是学校里唯一的外国人。
在这里她度过了最难的留学适应期,从看不懂老师写的连笔字,到用家人从上海带来的熊猫玩偶进行社交,教同学讲中文,她逐渐适应了英国留学的日子。
一年后她考进了国王坎特伯雷学校,最大的挑战竟然还是英语,由于认识的词汇量不够多,在语言类测试中很吃亏,她就和妈妈一起每天打卡百词斩,一天背三四十个单词,最终把几千个词都背完了。
因此,等到11+小升初考CLC的时候,她已经觉得轻松很多了,不仅是英文能力,在国王学校里打下法语、西班牙语和拉丁基础,给她申请这所顶尖女校有了很大的加分。
而且11+招生的量也非常大,Sylvia回忆当时她这一届招来六七十人,年级总共也就160人。
说到这里,吴昊老师和我们补充:英国部分顶尖私校,尤其是伊顿、哈罗、温彻斯特等顶尖男校和混校的中学是9年级开始的,一般提前三年进行注册和筛选考试,所以才有了13+入学考。
■ Sylvia的 Opentunity成员首个合照和meeting
那么,如果像Louis这样16+考私校的话,不仅有三到四门学科考试,还有英语水平测试,以及可能有多达三轮的面试,从学科老师到寄宿负责人等的面试。
“比如我考温彻斯特的时候,有基础能力测试和数学考试,另外还有三个面试,分别是学科、教牧关怀负责老师,以及学校高层。七橡树因为是IB学校,有非常多的学科考试,而且考试的难度其实不低。”Louis说。
吴昊老师也补充道:16+入学,你的学术水平一定要能够超过目前在读学生的平均水平。因为每个英国高中都非常重视学校的升学率。
不过在老师们的陪伴下,Louis的考试非常顺利。不仅有私校前校长帮忙做评估适合申请的学校,还有被Louis称作“学术大魔王”的Yanqiao老师全程辅导笔试面试和陪伴申请。
“老师们说要做哪些事情,我就全力以赴,没想到真的几乎都拿到录取了!”他回忆说。
可见,英国私校考试相对于美初美高来说流程相对更复杂,考试和面试的内容也更个性化,所以更需要专业老师的帮助。
不过用两位过来人的话来说,申请英高的流程很像申请美国大学,每个学校有不同的文书,藤校还有各自的面试,就当是提前训练了!
“英美同申”成顶尖英高趋势
过来人建议“时间管理”非常重要
这两年“英美同申”的趋势在英国私校里非常流行,不过不同学校的比例有所区别。
同样160人左右的情况下,CLC有四十多人申请美国,温彻斯特稍微少一些,二十几人。另外像是哈罗、七橡树、伊顿申请美国的比例会更高一些。
回忆起英美同申的经历,两位学生表示压力不小——时间管理能力很重要。
Louis说,尤其是到了12月份的时候,收到牛津面邀当然很开心,但是同时要准备面试(牛津PPL需要准备4次面试),以及写美国大学的RD几十篇文书,真的非常难。等到了1月份,温彻斯特的A Level模拟考又开始了…
Sylvia表示“自己当时连睡觉都在想怎么做和传播学相关的活动,如何做活动才能真正对身边的人有所帮助”,尤其在申请季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是两三点睡觉,八点起来上课,而且还是面对哲学课地理课这样的高难度课程。
■ Sylvia学校A-Level和IB的课程设置
但是两位学生都觉得无比值得,他们几乎发表了一致的观点,“在顶尖英高读书,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且无比优秀的学生老师们奋力拼搏的过程,当你身边的人都是积极向上的,努力追寻梦想的,全面发展的,也会促进自己也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Louis说他放弃普林斯顿选择牛津,一方面是想要体验牛津不可替代的教学特色( 牛津的导师教学由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另外是希望未来到美国读博士,对于未来有着长远的规划。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牛津PPL和哥大巴政只是起点,未来更是充满无限可能性。
9月20日(周六)、9月21日(周日)
UKBS英国私校入学中心携手九大公学之一的Shrewsbury、“牛津附中”St Edward's Oxford、理工强校拉夫堡文法学校等校长、招生官,以及温彻斯特毕业生Louis、哈罗妈妈、威斯敏斯特爸爸,一站式解析从英高到牛剑藤的路径,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报名锁定席位
来源:留学全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