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佛门典籍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佛门典籍
念佛时加上这三字,佛门玄机今日开,老僧道出修行关。
自古以来,念佛法门被誉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殊胜法门。
无数修行人依此而得度脱,证入西方极乐净土。
同样是念佛,为何有人念得心如止水,有人却妄念纷飞?
为何有人念得感应道交,有人却如石沉大海?
这其中是否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佛门玄机?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我因事路经五台山脚下的普济寺。
寺中晚课刚毕,木鱼声声,梵音阵阵。
我怀着虔诚之心,随众居士一同礼佛诵经。
课毕之后,众人纷纷散去,只有我留在大殿中静坐片刻。
这时,从后殿走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僧。
他须发皆白,面容慈祥,步履却格外稳健。
见我独坐不去,便缓缓走来,合掌道:“施主留此静坐,可是有何疑惑?”
我起身合掌回礼:“ 弟子确有困惑,念佛已有数年,但总觉得心不得力,不知是哪里出了差错? ”
老僧微微一笑,在我身旁的蒲团上坐下。
“施主既能提出如此问题,说明已有相当的用功基础。”
“念佛一门,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无比。”
“很多人念佛不得力,往往是因为不明其中的关键要点。”
“请师父开示。”我恭敬地合掌请教。
老僧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施主可知,《观无量寿经》中,世尊曾为韦提希夫人开示念佛三昧的要义?”
我摇头道:“弟子愚钝,请师父详述。”
“当年韦提希夫人因为逆子阿阇世的缘故,心生厌离,求生净土。”
“世尊便为她开示十六观想的法门。”
“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第十六观——持名念佛观。”
老僧的声音虽然轻柔,却字字珠玑。
“但很多人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如何说?”我急切地问道。
“世尊在经中明示: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这三种心,正是念佛得力的根本。”
“可惜现在的修行人,大多只在口头上念佛,而不知从心地上下功夫。”
我听得入神,连忙问道:“那么,如何才能发起这三种心呢?”
老僧抬头望向大殿中的阿弥陀佛像,神情变得格外庄重。
“这三种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在念佛的时候,用特殊的方法来引发。”
“当年我的师父传给我一个秘诀,只需要在念佛的时候加上特殊的字句,便能够引发这三种心。”
“什么样的字句?”我屏息凝神地问道。
老僧却突然停止了话语,起身走到大殿中央。
他恭敬地向阿弥陀佛三拜,然后回到我身边。
“这个秘诀,关系到念佛的核心要义,不是随便传授的。”
“我观施主有诚心求法之意,才愿意相告。”
我心中既紧张又期待,连忙合掌道:“弟子必定恭敬受持,绝不敢轻慢。”
老僧深深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低声说道:“这个秘诀,就是要在念佛时加上某三个字。”
“但这三个字,不是随意添加的,而是有着深刻的佛理依据。”
我愣了一下:“请师父明示。”
“ 这三个字,蕴含着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也是阿弥陀佛法身的根本。 ”
老僧的声音变得更加深沉。
“当你念这三个字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念自己的本来面目。”
“念自己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的本性。”
我似懂非懂地点头:“可是,为什么加上这三个字,就能引发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呢?”
老僧缓缓解释道:“ 至诚心者,真实心也。当你念这三个字的时候,你是在念最真实的自己,念最真实的佛,这样的念佛,自然是至诚无妄的。 ”
“ 深心者,深信之心也。当你念这三个字的时候,你深信自己本来就是佛,深信阿弥陀佛就是自己的本性,这样的信心,比任何外在的信仰都要深刻。 ”
“ 回向发愿心者,愿与众生同成佛道之心也。当你念这三个字的时候,你明白一切众生都具有同样的本性,因此自然生起度化众生的大愿。 ”
我听得如醍醐灌顶,但心中仍有疑惑:“师父,这样的念法,是否有经典依据?”
老僧点头道:“《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这里的’心开’,指的就是开悟见性。”
“而这三个字,正是直指这个’性’字。”
“《阿弥陀经》中,世尊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
“念自己的本性,念与佛无二的本体,这就是最大的善根福德。”
我恍然大悟,连忙问道:“那么,这样念佛,与普通的念佛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老僧微笑道:“感受自然是不同的。”
“普通念佛,往往有能念所念的分别,心中总觉得佛在西方,自己在此土,中间隔着十万亿佛土的距离。”
“但念这三个字的时候,能念所念泯然一体,当下就是西方极乐,当下就是阿弥陀佛。”
“ 这种念佛方法,古德称之为’理持’,即是从理体上来持名念佛。 ”
“而普通的念佛,只是’事持’,仅仅从事相上来念。”
“理持与事持相比,力量相差千万倍。”
我越听越震撼:“师父,这种方法,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呢?”
老僧长叹一声:“末法时代,人心浮躁,很少有人能够深入经藏,参究佛理。”
“大多数人念佛,只求往生,不求开悟,因此这种深层的修法,也就逐渐失传了。”
“但我必须提醒施主,这种念法虽然殊胜,却不是人人都能修的。”
“你必须对佛性本体有一定的理解,知道什么是’性’,什么是’相’。”
“你必须有相当的定力,否则在念的时候,心中会生起种种疑惑和分别念。”
我虚心请教:“那么,初学者应该如何开始修习呢?”
“ 首先要深入经藏,理解什么是佛性本体。 ”
“可以先读《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经典,建立正确的知见。”
“然后在念佛的时候,开始尝试加上这三个字,但不要勉强,要自然而然。”
“ 如果在念的过程中,心中生起疑惑,比如’我真的是佛吗?’’这样念对吗?’等等,要立即回到普通的念佛上来,千万不要勉强。 ”
“等到疑惑消除了,知见清楚了,再继续这种修法。”
我认真地记住了老僧的话,又问道:“师父,这种念佛方法,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境界呢?”
老僧的眼中放出智慧的光芒:“ 当你真正掌握了这种念法,念到纯熟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 ”
“你不再觉得是’你’在念佛,而是佛在念佛。”
“你不再觉得佛在西方,而是佛就在当下这一念心中。”
“你不再觉得有生有死,而是当下就是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
“ 这时候,念佛与参禅合二为一,净土与禅宗无二无别。 ”
“古德所说的’禅净双修’,指的就是这种境界。”
听到这里,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
原来念佛还有如此深奥的层次,如此殊胜的境界。
老僧看出了我的震撼,继续说道:“施主千万不要以为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可以轻视普通的念佛。”
“事实上,无论是理持还是事持,最终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
“ 而且,这种特殊的念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念佛基础之上。 ”
“如果连普通的念佛都念不好,心中妄念纷飞,贪嗔痴慢一大堆,那念这三个字只会增加我慢,反而有害无益。”
我恭敬地点头:“师父说得极是,弟子一定先把基础打牢,再逐步深入。”
老僧满意地点头:“善哉善哉!施主能有如此谦虚的心态,将来必定能够有所成就。”
“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这种念法,最好不要在大众场合使用,以免引起他人的误解。 ”
“可以在个人用功的时候,或者在熟悉的同修面前使用。”
“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种深层的修法。”
我又想起一个问题:“师父,如果有人问起这种念法的来源,应该如何回答?”
老僧沉思了一会儿:“可以说这是根据《观无量寿经》中三种心的开示,结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自得心开’,以及《华严经》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理念而来的。”
“这些都是有经典依据的,不是凭空杜撰。”
“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执着于形式。 ”
“无论是加这三个字,还是普通的念佛,都只是方便法门。”
“真正的目标,是要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境界,达到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的状态。”
夜色已深,寺中传来了打更的声音。
老僧起身道:“夜深了,施主也该休息了。”
“今日的谈话,希望对施主有所帮助。”
我连忙起身合掌:“感恩师父今夜的开示,弟子受益匪浅。”
“请问师父法号,将来若有机会,弟子还想前来请教。”
老僧摆手道:“法号就不必说了。”
“有缘自会再见,无缘强求也无用。”
“施主只要好好用功,念佛成佛,就是对老僧最好的报答。”
说完,老僧缓缓向后殿走去,身影很快消失在黑暗中。
我独自在大殿中静坐了一会儿,回味着老僧的话语。
念佛时加上三个字,原来有着如此深刻的含义。
这不仅仅是一种念佛方法,更是一种见地,一种境界。
但是,这关键的三个字到底是什么?
老僧虽然详细解释了其中的原理和作用,但始终没有明确说出具体是哪三个字。
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佛门玄机的核心秘密,究竟藏着怎样的奥义?
而这三个字与念佛三种心的关系,又是如何在实修中体现的呢?
老僧缓缓说道:“ 这三个字,便是’真如性’。 ”
“念佛的时候,不是单纯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是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真如性’。”
我愣了一下:“真如性?这是什么意思?”
“ 真如性,乃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也是阿弥陀佛法身的根本。 ”
老僧的声音变得更加深沉。
“当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真如性’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念自己的本来面目,念自己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的真如本性。”
“ 这就是佛门最深的玄机——原来我们念的不是外在的佛,而是自己内在的佛性。 ”
“《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是此意。”
“当你念’真如性’三字时,能念所念当下泯灭,自他分别瞬间消融。”
“ 这时候的念佛,才是真正的念佛,因为你念的就是佛,佛念的就是你。 ”
老僧继续开示:“ 《阿弥陀经》中,世尊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
“但修这种念法的人,不必等到临命终时,当下就能见佛,当下就在极乐国中。”
“ 因为极乐世界不在别处,就在你当下这一念真如性中。 ”
“阿弥陀佛也不在别处,就是你本具的真如佛性。”
“这样念佛,每一声都是与自性的相应,每一念都是与法身的融合。”
“ 所以古德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念’真如性’,就是直接证入这个境界。 ”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佛门最深的修行关要。
念佛不是念外在的佛,而是念内在的佛性;净土不在遥远的西方,而在当下的真心中。
这三个字’真如性’,竟然蕴藏着如此深刻的佛理,如此殊胜的境界。
难怪老僧说这是佛门玄机,这确实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无上法门。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