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段时间,新车上市订单数量造假成为新闻热点。某车企新车上市3分钟订单居然突破20万辆,让人瞠目结舌。3分钟20万订单,系统恐怕早就崩溃了吧!某车企为了宣扬其新车安全,竟然去撞重量比自身重数倍的卡车,结果卡车车头被撞倒,该车毫发无损。这种违反基本物理常识的营
最近一段时间,新车上市订单数量造假成为新闻热点。某车企新车上市3分钟订单居然突破20万辆,让人瞠目结舌。3分钟20万订单,系统恐怕早就崩溃了吧!某车企为了宣扬其新车安全,竟然去撞重量比自身重数倍的卡车,结果卡车车头被撞倒,该车毫发无损。这种违反基本物理常识的营销手段受到集体嘲讽。还有的车企故意混淆小定和大定,玩起了文字游戏。
9月9日,工信部部长李成乐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针对个别领域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近期我们将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汽车虚假营销侵害消费者利益按照汽车行业的传统说法,所谓小定是指用户交很少的订金,在一定期限内可以退订退款。所谓大定,定金一般都比较高,原则上不退定金。一位资深汽车销售公司老总告诉一锤定音,小定最后成交的比例很低,即使大定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宁可舍弃定金,最终放弃订购。由此可见,车企宣扬的小定数据和大定数据,和最终实际成交有很大的差距,并不能反映真实的销量。只有等到消费者付了全款交了车,才算是真正的成交。
关键是,所谓“3分钟大定20万”、“半小时小定过万”,并不是真实的数据,而是事先就策划好的话术,赤裸裸地在造假。车企为何热衷于数据造假,主要是为了制造“爆款”假象,给人以该车型很受市场欢迎,吸引消费者跟风采购。类似这种无底线的虚假营销,不仅仅是小定大定数据造假,还有夸大其词的辅助驾驶功能、偷换概念的配置描述,以及注水严重的续航数据、避重就轻的安全承诺等等。凡此种种,也是汽车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的一种表现方式,必须予以严加斥责和整治。
汽车行业愈演愈烈的虚假营销乱象,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侵蚀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汽车虚假营销重创行业生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商战中,最受伤的永远是普通购车者。某新势力品牌宣称其电动车型拥有“行业领先的800公里超长续航”,但用户反馈仅能达成宣传数值的六成左右。更有甚者,部分车企将低配车型的基础功能包装成高配专属卖点,待消费者提车后才发现所谓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不过是几个简单警示灯的组合。这些虚假营销编织的谎言,往往要等到车主支付全额车款、甚至使用数月后才逐渐显露原形。虚假营销的背后,是扭曲的商业逻辑在作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企业不是选择深耕技术研发与品质提升,而是通过文字游戏和视觉陷阱快速吸引眼球。他们深谙人性弱点,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紧迫感:“限量版即将售罄”、“限时优惠倒计时”,营造出稀缺假象逼迫消费者决策。或是借助明星代言、网红直播等渠道进行过度美化展示。更有甚者,一些车企将试驾环节设计成可控剧本演出,使体验完全脱离真实用车场景。这种饮鸩止渴式的营销策略,短期内或许能带来销量增长,但长远却是对品牌价值的致命伤害。
一些无底线的虚假营销短期内确实能蒙蔽消费者,取得一定的市场成功,但是行业生态却遭受重创。当劣币开始驱逐良币,坚持诚信经营的企业反而面临更大压力。认真做产品的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才能抵消同行虚假信息的干扰。而投机取巧者却能凭借低成本的话术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破解虚假营销需要多方共治无底线虚假营销这种畸形竞争,导致资源配置失衡。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技术和产品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频繁爆发的消费纠纷动摇公众对整个汽车行业的信任基础。据第三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潜在购车人群表示因担心遭遇虚假宣传而推迟或取消购车计划,这对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绝非好事。
要破解虚假营销困局,需要多方合力共治。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更为严格的广告审查机制和惩罚制度。对查实的虚假宣传行为实施顶格处罚,并纳入企业信用黑名单。行业协会则应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有关部门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与自律公约,引导成员企业树立正确价值观。媒体平台要肩负起社会责任,既做好舆论监督又注重科普教育,帮助消费者练就火眼金睛。作为市场主体的汽车企业,应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才是王道,与其绞尽脑汁琢磨如何钻空子,不如脚踏实地打磨产品和服务质量。汽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承载家庭梦想的重要载体。每一辆家庭用车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张订单背后都是沉甸甸的信任和托付。唯有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坚守诚信经营的底线,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完)
来源:一锤定音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