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8日,俄乌冲突前线再度传来重磅消息:在库皮扬斯克方向,俄军突击部队以“多点突破、纵深穿插”的战术,撕开乌军防线,占领东城区北部半数区域,并逼近关键后勤枢纽米尔诺格勒;与此同时,俄军在特尔诺沃耶、扎列奇诺耶等地同步推进,配合空天军对乌军能源、军工设
2025年9月8日,俄乌冲突前线再度传来重磅消息:在库皮扬斯克方向,俄军突击部队以“多点突破、纵深穿插”的战术,撕开乌军防线,占领东城区北部半数区域,并逼近关键后勤枢纽米尔诺格勒;与此同时,俄军在特尔诺沃耶、扎列奇诺耶等地同步推进,配合空天军对乌军能源、军工设施的“系统性摧毁”,将战场主动权进一步向己方倾斜。乌克兰国防部虽未公开承认战局恶化,但前线指挥官的紧急调兵、后方能源设施的频繁停电,以及西方媒体对“乌军每日损失超千人”的报道,均印证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性——俄军正以“消耗战”为刃,逐步割裂乌军的战争潜力,而基辅的“韧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库皮扬斯克:东城区的“崩塌”与乌军的“撤退困境”
9月8日的库皮扬斯克战场,堪称俄军“战术突破”的典范。据俄国防部战报及前线影像显示,俄军突击部队从东线发起猛攻,一举攻占牛奶罐头厂这一东城区核心工业设施,随后迅速向西北方向扩展,占领变电站、面包厂和车库区等关键民生与后勤节点。这一系列行动不仅切断了乌军东城区北部与南部的联系,更将数千名乌军困于“口袋阵”中——由于俄军已控制周边主要公路与桥梁,乌军若试图撤退,需穿越俄军火力封锁区,或绕行土路,但后者极易遭遇伏击(如9月7日库皮扬斯克“狐狸小道”友军误伤事件)。
更致命的是,库皮扬斯克东城区的“崩塌”正引发连锁反应。米尔诺格勒(季米特罗夫)作为乌军在该方向的重要后勤枢纽,其以东区域已被俄军渗透,控制范围持续扩大。若米尔诺格勒失守,乌军在哈尔科夫州东部的整条防线将面临“拦腰截断”的风险——补给线被掐断、增援部队无法抵达、前线部队弹尽粮绝,最终只能被迫撤退或投降。这种“以点带面”的战术,正是俄军“非对称消耗战”的精髓:通过局部突破,迫使乌军分散兵力填补缺口,进而在更广阔战线上制造薄弱环节。
然而,乌军的困境远不止于此。据俄国防部统计,9月7日乌军单日损失高达1340名士兵、12辆装甲车(含2辆坦克)、13套火炮系统(包括法国“凯撒”榴弹炮)、64辆特种车辆、195架无人机和12个电子战站。这些数字背后,是乌军“以人换地”战术的沉重代价——在缺乏制空权与远程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乌军不得不依靠步兵与轻型装甲部队发起反击,但面对俄军密集的炮火与无人机监控,其伤亡率居高不下。更严峻的是,西方援助的“凯撒”榴弹炮等先进装备被摧毁,不仅削弱了乌军火力,更打击了前线士气——当“救命武器”沦为战场上的一堆废铁,士兵的战斗意志难免动摇。
“系统性摧毁”:俄军从“战术胜利”迈向“战略优势”
如果说库皮扬斯克的突破是俄军“战术之刃”,那么对乌军能源、军工设施的打击则是其“战略之锤”。9月7日,俄军空天军与战略打击部队协同行动,摧毁14个乌军弹药和补给站、能源设施、雷达站、无人机组装车间及指挥中心。这些目标的选择极具针对性:弹药库与补给站是前线部队的“生命线”,能源设施是军工生产的“心脏”,雷达站与电子战站是防空体系的“眼睛”,无人机车间则是乌军“以小博大”的核心依托。俄军通过“点穴式”打击,试图从根源上瓦解乌军的战争潜力——没有弹药,火炮无法开火;没有能源,坦克无法启动;没有雷达,防空系统形同虚设;没有无人机,侦察与打击能力归零。
这种“系统性摧毁”战术的效果正在显现。据基辅方面消息,近期乌克兰多地出现大规模停电,包括哈尔科夫、第聂伯罗等工业重镇,导致军工企业停产、医院无法运转、居民生活陷入混乱。更关键的是,能源危机直接冲击乌军后勤体系——弹药生产放缓、车辆加油困难、通信设备充电不足,进一步削弱了前线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与此同时,俄军防空部队拦截两枚制导炸弹、摧毁乌克兰远程无人机发射阵地的战果,则切断了乌军“以无人机换俄军高价值目标”的战术链条,迫使乌军重新回归传统地面战,而这正是俄军优势所在。
从战略层面看,俄军的“消耗战”已进入“收获期”。乌军每日损失超千人、后备力量不断流失、西方援助难以抵消消耗速度的现状,表明基辅的“韧性”正接近极限。尽管西方仍在源源不断输送武器,但武器需要人操作,而人的培养远非短期可成。当乌军前线部队逐渐由“经验丰富的老兵”变为“仓促征召的新兵”,其战术执行力与战斗意志必然下降,进而形成“损失-补充-再损失”的恶性循环。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松林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