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全网点赞。该班主任表示,自己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经批评引导,相关学生已停止使用该梗,并向被嘲笑者道歉。
何若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全网点赞。该班主任表示,自己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经批评引导,相关学生已停止使用该梗,并向被嘲笑者道歉。
这位教师的愤慨,也是对网络烂梗的忧虑。今天,网络热词、热梗花样翻新,纵然丰富了表达,但其中不乏无聊无趣、毫无营养的内容,甚至有的滑向了粗暴、恶俗乃至攻击侮辱的误区。客观来说,孩子们使用网络烂梗,多是出于好奇和模仿,在网络上看得多了、身边小伙伴说得多了,就很容易在嬉笑打闹中跟风“照单全收”。至于一些梗到底什么来由,又是什么性质,恐怕都并不了解。教师主动了解这些词汇,并向学生们拆解其烂在哪、毒在哪,值得点赞。
烂梗、毒梗在校园蔓延,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是非观。比如,虽然是在伤害、取笑他人,一些孩子却觉得自己是在玩梗,没什么大不了。可殊不知,这些越线过火的抖机灵,已在消磨青少年的道德感和同理心,甚至诱发语言暴力、校园欺凌。而另一方面,当那些歪曲音、形、义的“黑话”从屏幕涌入课堂,从“弹幕”迁移到作业本,势必弱化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教师反映,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已经开始无意识地使用这些词,表达口水化的倾向非常严重。
除了抵制与警惕,还需追问的是:这些烂梗到底是从哪来的?此前有媒体报道,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卡通“魔改”内容,打着青少年科普的旗号,传递的却是低俗的观念。此外,一些网红也热衷在直播间里造梗,这些都可能成为毒梗的来源。对于青少年来说,被污染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便要花很大力气纠偏。重视孩子们的日常表达,坚决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相关部门、教育机构、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都还有很多事要做。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