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贝日记》,是德国人约翰·拉贝对侵华日军空袭南京和南京大屠杀的真实记录,详细记录了日军暴行和国际友人救助中国难民的事迹。在苏州,文史学者徐欣晔在整理海外文献时,偶然发现一本《康福安日记》及同时期的《葛文娟书信》,在这些资料中,同样记录了日军侵华期间在苏实施的
《拉贝日记》,是德国人约翰·拉贝对侵华日军空袭南京和南京大屠杀的真实记录,详细记录了日军暴行和国际友人救助中国难民的事迹。在苏州,文史学者徐欣晔在整理海外文献时,偶然发现一本《康福安日记》及同时期的《葛文娟书信》,在这些资料中,同样记录了日军侵华期间在苏实施的暴行。今天(9月9日),徐欣晔向记者揭示了这些珍稀文献的来历及内容。
对徐欣晔而言,发现《康福安日记》,实属偶然。身为苏州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的他,近十年来在业余时间忙于编著四十多万字的文献专著《海外文献中的近代苏州》,常常实地走访或者联系海外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算下来接触的图书馆、档案馆有三四十家了,寻访的足迹涉及欧美、澳洲和邻国,检索到大量近代与苏州有关的外籍人士,以及他们留下的文字、影像,都尝试着浏览一遍,有的档案场馆不是很热情,有时要争取两个多月,才允许看一眼。”其间,一位名叫康福安(Crawford)的美国人,成为徐欣晔的检索目标之一。
《康福安日记》封面。徐欣晔 供图
据徐欣晔考证,康福安于1899年前后来华,先后在苏州和杭州活动,曾是苏州萃英书院校董、上津桥妇孺医院财务主管、中西学堂校长、养育巷思杜堂牧师。萃英书院,即后来的萃英中学,如今苏州市第五中学的前身。在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期间,康福安与一批在苏外籍人士一起留守苏州,参与了当时红十字会的救济难民工作。1939年7月,康福安病逝于苏州。
康福安个人照。徐欣晔 供图
“康福安在苏州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他有没有留下什么?”在进一步检索中,徐欣晔惊喜发现,耶鲁大学图书馆档案资料库的目录中,就有关于康福安的文献资料,“是康福安的后人捐赠给学校的一本日记,被校方列为特藏珍稀档案。”但作为特藏的档案,耶鲁大学并没有对日记进行电子化。几经多方渠道沟通,徐欣晔获得了这份特藏档案的扫描件,名为《康福安日记》。
《康福安日记》记载了1938年7月5日至1939年1月18日期间,康福安在苏州的所见所闻所感。耶鲁大学对这本日记的内容概述为:Soochow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日军占领下的苏州)。
特定的时期,明确的概述,徐欣晔感觉到,这本《康福安日记》有价值。取得电子件后,他花了一整晚的时间,细细阅读。“日记是当时用打字机打印的,约万余字,记载了康福安在苏州的生活日常。其中有不少日军在苏州实施恐怖统治和暴行的记载,比如每走一段路就有岗亭,日军会对路人展开盘查,更多的是抢掠和侮辱中国人,中国人看到日本人不弯腰鞠躬,就要被拳打脚踢。在萃英中学,日军抢走图书,还偷走椅子……”翻开日记,徐欣晔向记者展示了康福安所记载的详细内容。
苏州阊门,日军盘查路人。徐欣晔 供图
1938年7月18日,康福安在日记中写道:“从金门去了莫家、朱家……然后再去了女子学堂和幼稚园,莫先生在估算修理所需要的费用,他从未见过如此肆意的破坏,幼稚园大楼被洗劫一空,楼上房间的门也是支离破碎。东边所有的窗户都不见了,其他地方的窗户玻璃也都碎了。幼稚园中间有一处约三英尺深的盗洞,女子学堂完全被破坏了……”
萃英中学。徐欣晔供图
1938年8月11日,康福安在日记中写下日军洗掠后家中的景象:“我们家脏得没法说,损坏得也很严重。地板上一大块区域都被掀了起来,壁炉台也不见了踪影。家里更是一件家具都没有,楼下就只剩下一个热水器和一个洗手盆了。”
经过日军在阊门设立的哨卡时,康福安多次因戴着帽子而与日军发生争执。1938年9月5日,他又一次过哨卡,再次与日军发生争执,同时看到一位中国年轻男子因不肯弯膝磕头,被日军打得头破血流。
徐欣晔研读这本日记后发现,康福安曾在1938年12月26日的日记中讲述了萃英中学外籍女教师洛蕾塔在阊门的遭遇,康福安在之后的日记中称为“洛蕾塔事件”:“洛蕾塔在经过(日本)宪兵在城门口的关卡时遇到了麻烦。宪兵非要让她摘下帽子,她出城门时还遭到了粗暴对待。回来走到门口时,她又被带进了警卫室,宪兵甚至试图强迫她单独进入里间。”
在苏期间,康福安同一批外籍人士参与救济难民,其中包括美籍医护人员葛文娟。1933年至1940年间,葛文娟任苏州福音医院护士长。日军占领苏州期间,福音医院被日军炸毁,葛文娟同医院工作人员将300名患者转移至苏州光福,在当时光福镇迂里村附近蚕茧场里建立临时安全区,继续开展医疗工作。事后,她将这段时期的亲历亲闻写在了书信中。
葛文娟个人照。徐欣晔供图
徐欣晔将葛文娟的书信一并翻译并展示出来——
“在(1937年)10月和11月,我们几乎没有一天不经常遭到轰炸飞机的袭击。由于日本的政策是恐吓所有中国人,以便更容易取得胜利,不仅士兵,而且城市和乡村的平民都被蓄意屠杀,这加剧了炸弹和机枪造成的死亡和伤害的可怕暴行。”
日军侵占苏州。徐欣晔供图
“苏州于(1937年)11月19日被日军占领。没过多久,他们就给我们美丽的城市带来了毁灭和荒凉。她确实变成了一座死亡之城,因为所有能逃离的人都走了,只留下垂死的、受伤的、老人和少数最勇敢的人。因为日本人又回到了抢劫、焚烧和搜刮妇女的老路上。十二三岁的孩子,甚至五六十岁的妇女,都逃不过他们的魔掌,他们可怕的苦难故事都传到了光福的我们这里,都是逃脱的目击者带来的。”
更多亲历的、听说的场景,也被葛文娟写到书信中:在她带着患者和难民转移至光福的过程中,在一家小餐馆吃了米洇汤和面条,此后没几天,就得知这家小餐馆被日军炸毁;在光福,他们收留了一位13岁大的女孩,女孩为了抵抗日军跳入河中,被日军射伤肩膀;一同参与救助难民的苏州晏成中学美籍教师闵汉生,还亲眼看到光福的农民在日军刺刀威胁下离开家园,“而士兵们夺走了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康福安日记》和《葛文娟书信》,是从一个‘他者’的角度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轰炸苏州、占领苏州之后的所作所为。日军的暴行,在日记和书信中被详细记载了下来。以美国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研究抗战这段苦难历史提供了鲜活的宝贵的历史资料。通过亲历者的口述,更加贴近历史真实,让人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对教育下一代也很有意义。”徐欣晔表示,由康福安和葛文娟写下的文字,已不再是普通的日记、书信,而是字里行间浸透着对和平的珍视与对罪恶的谴责,这份跨越国界的历史见证,早已超越了私人记录的范畴,成为承载民族记忆、警示后世的珍贵文献,将继续绽放出照亮人心的光芒。
捐赠证书。徐欣晔供图
意识到《康福安日记》以及《葛文娟书信》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徐欣晔于日前郑重地将这些史料捐赠给了苏州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苏报融媒记者 叶永春/文)
编辑:金然
来源:引力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