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绿” 创新增效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06:40 3

摘要:在丰宁京北第一草原,碧草如浪,游客置身其中,聆听草原牧歌;沿御道口如意河旁的步行栈道拾级而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尽收眼底;围场“蓝色牧场”下,光伏治沙、增绿生“金”的绿富双赢图景正徐徐展开……

转自:河北日报

承德草原步入“保护—利用—增值”良性发展新阶段

打造“生态绿” 创新增效益

8月13日拍摄的草原景色。曾经沙化严重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已绿意盎然。本报记者 陈宝云摄 8月11日,村民在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鱼儿山镇的草场播撒草种。 肖连昌摄

□陈宝云 闫立辉

在丰宁京北第一草原,碧草如浪,游客置身其中,聆听草原牧歌;沿御道口如意河旁的步行栈道拾级而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尽收眼底;围场“蓝色牧场”下,光伏治沙、增绿生“金”的绿富双赢图景正徐徐展开……

承德草地面积670.6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3.5%,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西北部重要的生态环境支撑区。近年来,承德通过扎实推进草原生态修复、筑牢生物灾害防控体系、激发草原发展新动能等措施,让草原从“荒漠白”向“生态绿”转变,开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径。

扎实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

8月18日,在御道口牧场管理区国有草场试点建设大峡谷项目区,凉风习习,绿浪翻涌,波光粼粼的如意河在茫茫草原上蜿蜒流淌,勾勒出如画景致。

指尖拂过草叶,披碱草、冰草、老芒麦……这些抗旱耐碱的牧草,根系在地下形成密网,在固定土壤的同时,又为牲畜提供了充足食料。

“以前这里黄沙遍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让沙丘变成绿洲。”站在大峡谷项目区一处观景平台上,御道口农垦集团副总经理刘瑞民欣慰地说,这片往昔风沙横行的土地,如今披上了“绿装”。

几年来,御道口牧场管理区持续开展退化草原修复治理、草原生态补奖等工程建设,完成退化草原修复治理2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63%提升至75%,鲜草产量由亩产平均不到200公斤提升到平均400公斤,产量实现翻番。

在海拔1800米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四方泡子草场,2025年度张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播种的草种,已在沙土地上扎根生长,让草原含绿量更足、生机更旺。

“披碱草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地下2米,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冰草则耐盐碱,能够在土壤pH值较高的环境中生长;沙打旺既能固氮肥田,又能有效阻挡流沙。”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草局草原股股长张金华说,他们根据不同草种特点,针对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原,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制定科学修复措施。

据了解,当地在重度退化区推行“围封禁牧+土壤改良+草种混播”模式,优选披碱草、沙打旺等7类乡土草种,植被盖度从不足30%提升至70%以上;中度退化区采用“免耕补播+有机肥调控”模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高;轻度退化草原以围栏封育为主,促进草原自然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

“承德立足‘三北’工程核心区定位,把草原修复与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紧密结合,将重点项目布局在塞罕坝周边区域及滦河、潮河源头,立体推进草地生态综合治理。”承德市林草局副局长李金鹏说,经过多年治理,市域内中度、重度退化草地治理率超过应治理面积的50%,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如今的承德,坝上地区实行全面围栏封育,优质的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内,随处可见适合当地环境的禾本科牧草。接坝及坝下地区,沙打旺、草木樨、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地和混播草地,辅以围栏封育措施,不断巩固草原修复成果。

“法治+科技”促进草原生态持续转好

8月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天高气爽,碧草如茵,牛羊成群。“植树种草,修复生态,环境好了,引来大量游客。”大滩镇小北沟村农家院经营者刘宏宇说,草原生态变好,离不开护草员尽职尽责。

近年来,承德积极推行草原网格化管理,依托生态护林员制度和林长制网格,结合项目管护资金聘用专职护草员,已构建责任网格6815个,让每片草原都有专人管。

过度放牧、违规开垦曾是草原保护的最大难题。为此,承德出台《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条例》,组织全市13个县(市、区)出台禁牧管理制度,切实强化草原禁牧监管,持续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多部门联合执法,对乱垦、乱建、乱采等行为零容忍。2024年,查处案件40起,原地恢复草原植被323.92亩。

为确保实现草原虫鼠害不暴发、不成灾,承德提前做好人员、物资等准备,及时开展防治,突出绿色防控、科学防治。

据了解,承德主要草原类型为山地草甸、低地草甸、温性典型草原、暖性灌草丛、温性草甸草原和暖性草丛。为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草原有害生物科学防控至关重要。

在围场坝上草原,天空中不时有老鹰盘旋,又俯冲而下,停留在用木棍搭建的架子上。“这是招鹰架,在草原上,老鹰是老鼠的天敌,可有效灭鼠。”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站长麻宴华说,他们还采取投放生物杀鼠剂、设置捕鼠夹等方法,对草原病害进行及时防治,保障草原生态健康。

在草原病害防治中,承德合理合规使用防治药剂,推广应用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物理防控等绿色防控措施,绿色防控比例逾85%,有效保障了草原生态健康。

“承德在丰宁持续推进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综合试验区建设,总结先进集成技术,逐步构建预防与治理一体化防控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李金鹏说,今年,该市分两批下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任务191.5万亩,已完成147.5万亩。

示范引领激发草原发展新动能

保护草原不是“圈起来不用”,而是要探索“保护—利用—增值”的良性发展路径。为此,承德全力推进御道口国有草场试点建设,打造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样板。

“我们划定核心保护区、生态体验区,开发‘草原研学’‘生态摄影’等低碳旅游项目,既保护了草原,又借绿生金。”刘瑞民说,在御道口森林草原风景区,47万亩原生草原得到保护,带动周边240余家度假村、酒店商超年增收700余万元。

绿油油的草地上,成排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金莲花、万寿菊已采收完毕,格桑花、冰草、沙棘、苜蓿等植物共生,如同一处多彩植物园。

这是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三复兴地村国家电投神源围场御道口300兆瓦“七彩河”光伏电站内一幅美丽的画面。

“在我的脑海里,围场坝上应该是林海茫茫、绿草无垠的画面,但当时这里草场沙化严重,牧场成了沙窝窝。”回想起2022年初项目开工建设时,光伏电站站长葛涛对当时的状况印象深刻。

对自然生态较好区域,采取封育保护措施进行天然恢复;对天然草本和裸露地零星分布区域,采取人工补播和封育措施,提升恢复能力,提高草本盖度;对裸露沙地、半流动沙丘等自然条件较差区域,采取人工播种草种、栽植柠条混交等灌草结合方式,进行人工治理、恢复植被。

通过以草固沙、以树挡沙等措施,光伏电站内植被盖度从建设初期的35%提高到75%以上,平均风速由每秒3.4米下降到1.9米。

不仅让沙地变草场,还要让草场变牧场。和大部分光伏电站相比,这里的光伏板最低处距地2.5米,前后排间距10.8米,特意给牛羊留出足够的觅食空间。

“环境好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村民更有干劲了。”三复兴地村党支部书记任万江说,昔日让村民们头疼的沙地,如今以每年每亩450元的价格进行集中流转,建起牧光互补电站,带动202户村民稳定获益,人均年租金收入逾万元。

围场光伏治沙试点,走出一条“光伏发电+生态恢复、绿色牧场、有机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立体化开发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御道口国有草场试点建设和围场光伏治沙试点,是承德激发草原发展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承德工程区内优良牧草比例由42.2%提高到51%,工程区内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6.9%,草群平均高度由21.6厘米提高到34.1厘米。2024年,该市天然草原鲜草年产量214.3万吨,折合干草约64.78万吨,茫茫草原正步入“保护—利用—增值”良性发展道路。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