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亲去世前,我在县城一家五金店做销售,工资虽然不高,但好歹稳定,每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妻子在超市收银。我们有个女儿,刚上高一,家里一直过得紧巴巴但也算安稳。
01
我叫陈立国,今年43岁,初中毕业,和妻子在我们这个小县城生活。
父亲去世前,我在县城一家五金店做销售,工资虽然不高,但好歹稳定,每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妻子在超市收银。我们有个女儿,刚上高一,家里一直过得紧巴巴但也算安稳。
我父亲是单位退休,退休金一个月七千多,按理说该享清福,可是家里一直有些说不清的事儿。
尤其是我爸每个月都要孝敬奶奶四千块,说是“老人的钱不能断”,其实我心里明白,奶奶最疼的不是我爸,而是我堂弟。
我家是典型的大家庭,爷爷奶奶那一辈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我爸是长子,下头还有个叔叔,就是我堂弟的爸。堂弟结婚早,媳妇是外地人,两口子没啥正经工作,家里条件远不如我们。房子是奶奶帮忙买的,贷款还没还清。
自从爸走后,家里天都塌了一半。刚平复一些情绪,半个月前,奶奶忽然打电话来,语气很直接:“你爸每月给我的钱,你继续给吧,你堂弟还要还房贷。”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理直气壮,可我脑子里嗡嗡直响,一时不知该怎么回应。
02
我家和叔叔家住得不远,大家族的事儿一向热闹又复杂。小时候我就知道,奶奶更疼叔叔,也更疼堂弟。每次过年,红包我总是最小的,堂弟的压岁钱鼓鼓囊囊。可自家长辈总说:“一家人计较什么?”我也只能憋在心里。
我爸每月孝敬奶奶四千块这事,起初我是不知道的。
有一天,爸喝多了,才跟我说起这笔钱:“你奶岁数大了,家里还指着我呢。”我问:“叔叔不管?”爸叹口气:“你叔叔家条件差点,咱多担待点。”其实我明白,爸不是不知道偏心,只是骨子里还想做个大哥的样子。
**爸去世了,所有重担都落到我肩上。**头七刚过,那天午饭后,奶奶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她直接说:“你爸每月给我的钱,你继续给,别断了。你堂弟房贷还紧着呢。”
我当时愣住了,哽咽着说:“奶,爸刚走,家里也不宽裕,这钱是不是缓一缓?”
奶奶立马不高兴了,“你爸活着的时候啥都没说,咋到你这就难了?你们家不是有工资吗?你堂弟家靠什么还贷款?你是长孙,就得起个带头作用!”
我没再吭声,心里却堵得慌。
那天晚上,我和妻子坐在沙发上,反复琢磨奶奶的话。
妻子小声说:“你爸的钱是退休金,每月七千多,咱家一年到头才挣多少钱?爸都没了,奶奶还管咱要钱?你堂弟又不是咱儿子。”
我叹气:“家里事儿,咱不能不管。可这钱,我真拿不出来。”
妻子皱眉:“你别老想着‘一家人’,咱家还有孩子,房贷,哪来多余的钱?再说,你爸生前那是孝顺自愿,怎么能直接摊派到你头上?”
我沉默很久,最后点了根烟,心里乱成一团麻。
第二天我到奶奶家,奶奶和叔叔都在。
奶奶见我来,直接问:“钱带来了没?”
叔叔也在一旁帮腔:“你爸在的时候,家里多团结,现在可不能寒了大家的心。”
我一时有些哑口无言,心想爸走了,没想到家里变得这么冷漠。
我试探着说:“奶,咱家情况你清楚,咱也有贷款,孩子读书要花钱,能不能少点?”
奶奶立马变脸:“你不孝顺,别怪我以后不认你。”
叔叔更直接:“要是你不出这钱,就别怪别人说你,咱家风气不能坏。”
我心里憋屈,回到家跟妻子说起。
妻子摇头:“你看吧,咱家一直这样。你爸心软,总觉得多帮点叔叔,可咱家真帮得起吗?你堂弟都快三十了,还让你养着?”
我点头,心里却难受。爸在的时候,一切都“顺理成章”,爸没了,所有事都变了味。
有一天,堂弟打电话给我,语气很自然:“哥,奶奶说你这月的钱还没打,房贷等着用呢。”
我忍不住反问:“你自己工作不挣钱吗?怎么就靠着我爸那点钱?”
堂弟有些不耐烦:“哥,咱是一家人,你爸以前都是按时给的,现在他走了,你也不能断啊。再说,奶奶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
我一时无语,心想这话说得理直气壮。可细想,爸的钱是退休金,他愿意给奶奶,那是孝顺。可爸没了,这钱凭什么要我来出?
我把堂弟的电话说给妻子听,妻子气得直跺脚:“你们家就是惯的!人家都成家立业了,还赖着你?你要真把家里钱都搭进去,咱女儿以后怎么办?”
我叹口气,觉得两头不是人。
**其实爸生前也有过挣扎。**有一次我无意间听到爸和妈小声争吵。妈说:“都这么大年纪了,咱们自己留点钱花吧,老是给你妈,你弟也不管,到底啥时候是个头?”
爸只说了一句:“我是长子,不能丢了面子。”
我那时不懂“长子”的分量,现在才明白,那其实是沉甸甸的枷锁。
**这事越闹越大,奶奶甚至在家族群里点名说我“不孝顺”。**亲戚们议论纷纷,有人劝我“家和万事兴”,也有人背地里嘀咕“谁家不是各顾各的”。
小姑子打电话来:“哥,其实爸走了,家里事你别太上心,奶奶偏心,你自己过好小日子就行。”
可我心里明白,爸走前一再嘱咐我“要和气”,我实在不忍心撕破脸。
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偷偷问我:“爸爸,咱家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妈妈老是叹气。”
我愣了一下,摸摸她的头,强笑着说:“没事,家里就是有点小矛盾。”
女儿懂事地没再追问,可我却一夜没睡好。
这事持续了一个月,奶奶和叔叔的催促越来越紧。
我实在撑不住,和妻子商量:“要不这样吧,下个月给一千,算是心意,实在没法再多了。”
妻子半天没说话,最后叹口气:“你决定吧,咱这日子,都怪你爸太心软。”
我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去奶奶家。
奶奶见我只拿一千,脸色阴沉:“你爸在的时候,四千都不嫌多,怎么你就变了?”
我低头没说话,叔叔黑着脸:“你要是这样,以后家里啥事都别指望我们。”
我没吭声,转身走了。心里却明白,这笔账,永远也算不清。
后来,堂弟媳妇打电话来:“哥,房贷这事你能不能多帮帮?我们最近实在手头紧。”
我问:“你们自己没点打算吗?总靠家里也不是办法。”
堂弟媳妇急了:“你爸活着的时候不是一直给吗?你现在怎么就不管了?”
我苦笑:“我爸愿意,那是他的事。我有我自己的家,女儿还要上学。”
对方没再说什么,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最后挂断了。
我在单位跟同事聊起这些事,大家都说:“你爸那是心太软,你不能一直背锅。”
我点头,可心里还是不舒服。毕竟是亲人,爸活着时的叮嘱还在耳边回响。
但我也明白,人到中年,谁都不容易。
爸去世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家”的重压和无奈。
03
日子还是要过下去。奶奶和叔叔的关系,逐渐变得疏远了。我和妻子也学会了少参与,多自保。
我明白,爸的一片好心,未必能换来家族的和睦。
有时候,善良成了软肋,责任成了桎梏。
我开始学着为自己的小家考虑,虽然心里不舍,但也终于明白:
再亲的亲人,也不能用道德绑架别人一辈子。
爸走了,我不再是那个什么都顺从的儿子。
我选择照顾自己的小家,也偶尔给奶奶些心意——但不再让“孝顺”变成无底洞。
这个决定,或许让某些人失望,但我相信,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日子平静了下来,偶尔夜深人静时,我会想起爸,想起那些家族的纠葛。
可我更明白,有些责任,不能一味传递下去。
亲情虽重,但小家才是真正的避风港。
故事没有终点,生活还在继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难题。
我只是,终于学会了为自己而活。
来源:生活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