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亏有你们,不然我们在隔壁开店都不安心。”日前,莆田市公安局镇海派出所社区民警杨建锋及时制止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一家烧烤店铺用明火作业的问题,街区其他商户连连致谢。
——走近莆田市公安局镇海派出所社区民警杨建锋
□陈静陈琦陈娟
“多亏有你们,不然我们在隔壁开店都不安心。”日前,莆田市公安局镇海派出所社区民警杨建锋及时制止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一家烧烤店铺用明火作业的问题,街区其他商户连连致谢。
杨建锋一直用心守护着这个历史文化街区。他走进家家户户,在化解“家长里短”的繁杂琐碎中挥洒汗水,解决群众各类“疑难杂症”,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自2002年入警以来,他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荣获“福建省群众满意的社区(驻村)民警”称号。
他是“家门口”的安心警察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是典型的老城区。改造前,这里治安环境复杂,盗窃警情多发。杨建锋认为,这些小案小情也是民生重点。为摸清街巷情况,他日均2万步穿行社区,为破案打下基础。
翻开杨建锋的笔记本,街区里的“人、物、地、事、组织”标记得满满当当,各个角落、每户人家的情况都刻入他的头脑。住在街区的人都称他是“家门口”的安心警察。
随着时代发展,杨建锋深知,传统的“双脚”警务时代已过去,加快推进科技应用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在他的努力下,镇海派出所在大路、县巷、后街、衙后、庙前和坊巷6条街区布建起全覆盖安防体系,并依托街区执勤点统一调度警力,对街区现场人流、车流变化实施动态管控,实现街区警务勤务模式“动态布警、快速响应”。2021年以来,街区盗窃类案件大幅下降,重大案事件“零发生”。
他的背后有强大“智囊团”
“大家都在街区生活,也算是邻居,有事情我们好好谈,一起解决。”不久前,在街区联勤点,杨建锋和他的“智囊团”——社区居委会、工商局、物业公司等工作人员共同疏导劝解,让2名街区商铺店主放下成见、握手言和。
改造升级后的街区成为镇海辖区网红打卡点,500多家商户入驻,南来北往游客聚集,治理面临不少挑战。杨建锋将“智囊团”融入社区治理,依托“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推动街区的治理水平提档升级。
线下,整合街区治安力量,成立一支20人以上的快速反应队伍,负责街区突发事件及警情先期处置、“1、3、5”分钟的快速反应及巡逻防范工作;线上,杨建锋和他的“智囊团”融入以每条巷为单位的12个联防微信群,接收信息,拉近警民关系。同时,进一步打造创新街区巡逻模式,以“空中巡逻+地面巡逻+视频巡逻”相互配合补位,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逻。
在他的努力下,街区执勤点升级为如今的联勤点,在游玩聚集区域开展“零距离”服务,为游客提供旅游纠纷调处、咨询求助,形成“警在景中、景中有警”的全域治安防控模式。一项项警务创新实践的落实,让街区警务工作流程更加优化、办事效率大幅提高,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他是基层警务“多面手”
上月初,杨建锋在街区走访入户时,遇到一名神色慌张的游客。经询问,原来该游客与孩子走散,他立即调动警力帮忙,并在工作群发布寻人启事,很快就将孩子找到。
自街区开街以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杨建锋和同事帮助游客找人、找回遗失物、求助共计1561次,“有事先问老杨”已成大家的习惯。
心中有责任,前行才有力量。为更好地担当街区守护人职责,杨建锋坚持以“青蓝工程”为抓手,带徒结对子,带领镇海派出所民警、辅警成长为会办案调解、会安抚疏导、会答疑解惑的“多面手”。在做好警务工作的同时,他还注重向街区历史文化研究者、街区工作人员等学习,把传播街区文化当成一种使命。
“民警就要做街区的平安守护者,全力扎根在工作岗位上,真心实意地为辖区百姓做好服务,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杨建锋说。
来源:中华枸杞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