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最早是古代"墓祭"。后来大家都学着做。它跟寒食节关系密切。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的。两个节日本不同,因为时间近,扫墓就到了清明。到了宋元,清明取代了寒食节。冷食、蹴鞠、荡秋千这些活动也都归清明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将迎来清明节了。清明是春季第五个节气。这天人们扫墓祭祖,也出门踏青。
清明一到,大地回春。万物开始疯长。花草树木活力十足。正是春耕好时机,农民朋友到了最忙的季节。
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时南方多雨,适合播种。北方土壤解冻,也是黄金播种期。清明时节的气候直接影响农事和人们健康。
清明最早是古代"墓祭"。后来大家都学着做。它跟寒食节关系密切。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的。两个节日本不同,因为时间近,扫墓就到了清明。到了宋元,清明取代了寒食节。冷食、蹴鞠、荡秋千这些活动也都归清明了。
老祖宗们对时节的观察入微。《黄帝内经》说春天应晚睡早起,舒展身体。让精神跟着春天舒畅。违背了会伤肝。所以啊,清明不只是祭祖,还是感受春天的好日子。
清明习俗真不少。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都有。据说清明节要吃冷食,得多运动防止伤身。还有些忌讳。不用针、不洗衣,女人少出门。傍晚前门前撒灰线。清明节的习俗既有泪水也有笑声。
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黄道平面上,春分点是0度,每15度对应一个节气。太阳到15度就是清明。
清明通常在每年的4月4~6日。年年略有不同。地球轨道是椭圆,速度不均匀。农历又是阴阳合历,日期也变。
清明时气温升高,雨水变多。南方已经春耕,北方也暖和起来。南方平均15-20度,北方10-15度。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很常见。
有句老话:"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意思是清明后不下雪,谷雨后没霜冻。但清明天气多变,有时也会冷得出乎意料,影响庄稼。
老祖宗的农谚真多。最有名的是"二月清明日头暖,三月清明手缩兜"。
啥意思?清明在农历二月,后面的天气会比较暖和。而如果在农历三月,可能会碰到大降温,手都会因为冷而缩回衣服袋子里面。
为啥会这样?农历跟月亮有关,每月29天半。节气跟太阳有关,公历日期较固定。农历二月大约是公历3月到4月初,三月是4月中到5月初。清明在二月,春早,温度稳定。在三月,容易遇冷空气,会感觉到非常寒冷。
这农谚能预测清明天气。清明在二月,放心种地。在三月,要小心防降温,护好庄稼和牲口。
其他农谚也不少。"清明不下雨,谷雨不下水,禾苗不打堆"。"清明谷雨雨如丝,平地种田不用犁"。都说清明要下雨。雨水足,土湿,好耕作,庄稼长得好。
"清明冷,大麦青;清明热,大麦折"。清明冷,大麦好。太热,大麦长太快,会倒。不同庄稼要求不同,得看情况办。
"清明插杨柳,立夏栽秧苗"。清明适合插柳种树。杨柳生命力强,插枝就能活,像是生命在延续。
2025年清明是4月4日晚8点48,农历三月初七。按老话说,"三月清明"可能会有倒春寒。记得保暖,种地的朋友防寒措施别忘了。
气象学上,清明是冷暖气流频繁交替的时候。总体变暖,但冷气流不断,温度忽高忽低。北方还会冷,有霜冻,庄稼要小心。
看物候也能知天气。古人把清明分三段:"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先是白桐花开,然后田鼠钻地,接着雨后见彩虹。这些都是观察天气的标志。
说到养生,我们春天应该早睡早起,多活动,保持心情好。得保护阳气,让它足够强壮。清明多雨湿气重,吃点白菜、萝卜、芋头去湿。多吃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护肝,清淡为主。
2025年清明在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七,是"三月清明",小心倒春寒。天气复杂,记得留意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清明是祭祖节日,也是春耕关键期。尊重传统,关注农事,安排好各种活动。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