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逛商场是「买衣服的仪式感」——Zara的试衣间要排队,H&M的折扣区挤破头,LV的橱窗能站半小时。但2025年的商场,早变了天:上海浦东嘉里城的H&M撤场后,取而代之的是SHAKE SHACK的汉堡香;深圳iN城市广场(原中信城市广场)把LV、卡地亚
01、从「买衣服」到「干饭」:商场的风水轮流转,这次轮到餐饮坐C位
曾几何时,逛商场是「买衣服的仪式感」——Zara的试衣间要排队,H&M的折扣区挤破头,LV的橱窗能站半小时。但2025年的商场,早变了天:上海浦东嘉里城的H&M撤场后,取而代之的是SHAKE SHACK的汉堡香;深圳iN城市广场(原中信城市广场)把LV、卡地亚换成了蜜雪冰城、瑞幸、呷哺呷哺;连北京西单大悦城的一楼,都被霸王茶姬、阿嬷手作的新中式门头占了C位。
不是快时尚不香了,是「干饭」成了商场的新流量密码。据赢商网统计,2025年二季度各档次商场都在收缩零售、加码餐饮:高档商场餐饮新开店占比达30%,开关店比1.51(开的比关的多一半);社区型商场更夸张,餐饮业态占比直接冲过40%。曾经的「门面担当」奢侈品、美妆,如今成了「陪衬」——毕竟,没人会为了看个口红试色跑3公里,但会为了一杯霸王茶姬的「伯牙绝弦」排20分钟队。
02、四大金刚「贴脸开大」:茶咖挤成粥,烘焙堆成山,小火锅面馆占满层
如果说商场是「餐饮竞技场」,那茶咖、烘焙、小火锅、面馆就是「四大种子选手」,挤得 mall 里连空气都飘着食物香。
茶咖店:密到「转角遇到茶」。上海徐家汇美罗城的茶咖店多到什么程度?从一层临街的喜茶进去,迎面是柠檬向右,旁边贴着K22酸奶草莓,同一层还挤着爷爷不泡茶、霸王茶姬、MStand——9家店凑成「茶咖一条街」,逛一圈能喝饱三回。北京超级合生汇的茶咖店更卷:瑞幸、库迪、星巴克「三国杀」,连奈雪的茶都要在角落抢位置。
烘焙店:从「网红」到「常驻」。去年因「20多家烘焙店」上热搜的上海长宁龙之梦,现在更夸张:热氣饼店的车轮饼刚出锅,望丘山的桃酥香飘三层,沪食光老羌饼的队伍排到电梯口。连从武汉火到全国的「UH佑禾」,都把首店开在了上海环球港的一楼——毕竟,烘焙的「甜香」比任何香水都更能勾人进店。
小火锅:「一人食」的胜利。去年翻红的小火锅,今年成了「商场常客」:農小鍋的番茄锅香到隔壁店,龍歌自助小火锅的食材柜堆得像小山,一围肥牛小火锅的蘸料台有12种调料。北京的超级合生汇、海淀大悦城、凯德MALL,早把「呷哺呷哺+農小鍋+一围肥牛」凑成了「小火锅三巨头」——毕竟,没人能拒绝「花30块吃顿热乎的」快乐。
面馆:从「街头」到「 mall 里」。和府捞面、陈香贵这些「老面孔」还没走,王繁星面馆、福和面馆、椿芽·鲜牛肉杭州拌川就杀进了商场。上海长宁来福士的「王繁星面馆」,把本帮浇头面做到了「现炒现卖」,连排队的阿姨都夸「比家里做的香」;杭州的「椿芽拌川」更绝,把「鲜牛肉+猪油渣」的组合搬上 mall 餐桌,周末的队伍能排到电梯口。
更狠的是,这些「四大金刚」连黄金铺位都不放过:霸王茶姬在上海长宁来福士、环球港的一楼开了店;好利来的广州首店选在了广州塔广场、百信广场的一楼;连山东东营的万达广场(220万人口的三线城市),都挤了12家茶咖店、5家烘焙店——「四大金刚」的扩张,根本不管你是一线还是县城,只要有 mall 就钻。
03、商场的「救命稻草」:空铺率破警戒线,只有餐饮能填坑
为什么商场疯抢餐饮?答案很扎心:空铺压力快压垮 mall 了。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27%的购物中心空铺率上升;《2025中国商业地产白皮书》更狠:全国重点城市购物中心空置率达14.2%,三线城市甚至突破22%——要知道,业内公认的「警戒线」是6%,现在早超了两倍多。
谁在撤店?快时尚首当其冲:Zara中国门店从2018年的183家缩到不足80家,GAP、C&A关店关到「查不到最新地址」,MJstyle直接申请破产。服饰、美妆这些「曾经的主力」,现在成了「空铺制造者」——毕竟,线上购物太方便,没人愿意再为「试件衣服」跑商场。
那谁能填坑?只有餐饮。餐饮是线下消费「最抗线上替代」的业态:你可以在网上买衣服、买口红,但没法在网上喝到刚做的「伯牙绝弦」,没法吃到现烤的「脏脏包」,没法体验「一人一锅」的热乎劲。更关键的是,餐饮的「高换手率」能让商场保持新鲜感——据成都商业地产人叶梓透露,她所在商场的餐饮年换手率超30%,「四大金刚」总在换新品,顾客每隔两个月来都有新花样。
还有更实际的:「四大金刚」能付得起租金。据戴德梁行统计,2025年二季度上海核心商圈平均租金1877元/月/平米,霸王茶姬、阿嬷手作仍愿意抢一楼点位——毕竟,一杯奶茶卖20块,一天卖100杯就能覆盖租金,比卖衣服划算多了。
04、品牌的「流量密码」:进商场=攒势能,谁先占坑谁先火
不是商场单方面需要餐饮,「四大金刚」更需要商场——毕竟,高势能的 mall 就是品牌的「免费广告位」。
霸王茶姬的「3成门店开在商场」,其中8成在一楼——它的新中式门头、「伯牙绝弦」的杯型、「买一送一」的营销,全靠商场的人流曝光:一个路过的顾客拍张照发朋友圈,就是100次有效传播;一个排队的视频发抖音,就是1000次品牌露出。
烘焙品牌「石头先生的烤炉」从济南走向全国,第一步就是「攻进青岛万象城、杭州万象城」——在核心商场开首店,等于告诉消费者「我是「有档次的烘焙」,不是街头小店」。连新派本帮面馆「王繁星」都懂:把店开在上海长宁来福士,比开在街头更能吸引「年轻白领」——毕竟,mall 里的「现炒浇头面」,比街头的「苍蝇馆」更有「打卡属性」。
还有「标准化复制」的需求:街铺的面积、水电、物业良莠不齐,但商场的点位是「标准化」的——有统一的消防、统一的排烟、统一的客流,品牌只要把「成熟模式」搬进去,就能快速开店。比如瑞幸的「万店计划」,靠的就是商场的「标准化点位」:一个10平米的档口,放两台咖啡机,招两个员工,就能卖咖啡——比街铺省一半时间。
05、结尾金句:没有永远的「金刚」,只有永远的「需求」
商场的风水轮流转,从「买衣服」到「干饭」,从快时尚到餐饮,本质上是「用户需求」的转移。「四大金刚」能占满 mall 的半壁江山,不是因为它们「更厉害」,是因为它们抓住了「年轻人的胃」——一杯奶茶的甜、一个面包的香、一顿小火锅的热、一碗面的暖,这些「即时满足」的快乐,比任何奢侈品都更戳人。
但要提醒的是:商场不是「躺赢」的天堂,品牌也不是「占坑」就能火。霸王茶姬能火,是因为它的「新中式」有辨识度;王繁星面馆能火,是因为它的「现炒浇头」有品质;龍歌小火锅能火,是因为它的「自助模式」有性价比。如果只是「跟风进商场」,没有核心竞争力,早晚要被「更懂用户的品牌」取代。
毕竟,商场的「C位」从不是给「运气好的人」,而是给「懂用户的人」——就像那句老话:「能抓住胃的品牌,才能抓住流量;能守住品质的品牌,才能守住C位」。
来源:广东君望食品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