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废除汉字”75年,就连写春联都改用字母,但有一个字改不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21:23 1

摘要:提到越南,你可能会想到美味的越南河粉、风景如画的下龙湾,或是那独特的奥黛服饰。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有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官方文字都是汉字,你是不是会感到有些惊讶?更令人寻味的是,在大约七八十年前,越南下定决心废除汉字,全面改用一种基于拉丁字母的拼音


提到越南,你可能会想到美味的越南河粉、风景如画的下龙湾,或是那独特的奥黛服饰。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有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官方文字都是汉字,你是不是会感到有些惊讶?更令人寻味的是,在大约七八十年前,越南下定决心废除汉字,全面改用一种基于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如今,就连过年贴的春联,很多越南家庭写的都是字母,看上去别有一番风味。然而,就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字改革中,有一个汉字却像一颗钉子,深深地扎在越南的文化土壤里,怎么也拔不掉。这究竟是哪个字?它又为何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

汉字在越南到底存在多长时间

要理解越南为何要废除汉字,我们得先明白汉字在越南历史上的分量有多重。这可不是一段短暂的交流,而是一段长达上千年的深度融合。从公元前一直到近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都是越南唯一的官方书写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书、科举考试、文学创作和历史记载中。当时,越南的知识分子和上层精英,无一不以精通汉文为荣,许多流传至今的越南古典文献,比如史书和诗集,都是用汉字写成的。可以说,汉字早已不是一种外来文字,而是深深融入了越南文化骨髓的一部分。

当然,聪明的越南人也曾尝试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他们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创造出了一种名为 “字喃”(Chữ Nôm)的文字。这种“喃字”专门用来记录越南本民族的语言,在民间文学和诗歌创作中非常流行。

然而,由于“喃字”本身构造复杂,学习难度大,且一直未能获得官方的全面认可和推广,它始终没能取代汉字的统治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越南社会形成了汉字与“喃字”并存的局面,但官方场合和主流文化圈,依然是汉字的天下。

可以想象,一个使用了一千多年的文字系统,其影响力是何等根深蒂固。它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越南历史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如此深厚的文化联结,为何会在近代被决然地斩断呢?

越南为何要“废除汉字”?

汉字在越南扎根如此之深,为何又会被“废除”呢?这就要说到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了。

第一股力量来自外部,也就是法国的殖民统治。19世纪末,法国将越南变为其殖民地。为了切断越南与中华文化的历史联系,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殖民者开始有计划地推广一种由欧洲传教士发明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 。法国人认为,通过文字的改变,可以有效地削弱越南人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认同感,从而更便于管理。

而第二股力量,则来自越南内部的民族独立运动。到了20世纪,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越南的革命者们也开始重新审视汉字的地位。在他们看来,汉字虽然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但笔画复杂,“太难学”,不利于在广大民众中普及教育、扫除文盲,这在客观上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国语字”简单易学,能快速拼读,无疑是动员民众、传播新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绝佳工具。

决定性的转折点发生在1945年。这一年,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在河内巴亭广场,胡志明宣读的《独立宣言》,就是用“国语字”书写的。此后,新政府通过一系列教育政策,正式确立了“国语字”的官方地位,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

尽管我们今天很难找到一份标题明确写着“废除汉字”的单一法令文件,但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和实际行动,实质上开启了汉字在越南官方层面和社会主流中逐渐消亡的进程。

从那时算起,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光景。越南的文字系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年轻一代几乎完全不认识汉字。然而,正如我们开头提到的,即便如此彻底的变革,也未能将汉字的痕迹完全抹去。有一个字,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并至今仍在越南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无法抹去的烙印,那个唯一留下的汉字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越南的文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国语字”成为了全民通用的书写工具。从法律条文到商品广告,从学生的课本到街头的招牌,目之所及,皆是拉丁字母。然而,每逢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越南语称为Tết) ,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便会浮现。在这个时候,一个古老的汉字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它就是, “福” 字。

没错,那个越南废除汉字75年都改不掉的字,就是“福”。春节期间,如果你有机会走在越南的街头,尤其是在河内等历史悠久的城市,你会发现许多家庭的门上、墙上,都会贴上一张红色的菱形或方形纸,上面用毛笔或金色颜料写着一个大大的“福”字。即便有些家庭的春联已经改用“国语字”书写,但这枚单独的“福”字却依然坚守着它的传统阵地,与字母化的对联并存,毫无违和感。

为什么偏偏是“福”字留了下来?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它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是新文字难以替代的。春节作为中越两国共同的传统佳节,其核心就是祈求来年的幸福、好运和安康。

而 “福” 这个汉字,以其简洁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完美地概括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所有向往。它象征着福气、幸福、福运,是一种跨越语言的共同祝愿。对越南人来说,过年贴“福”字,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装饰,而是一种根植于血脉的文化习俗和情感寄托。

很多越南人,哪怕不认识其他任何一个汉字,也从小就认识“福”字,知道它代表着吉祥和好运。

用“国语字”取代汉字,无疑是越南走向现代化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一步。然而,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融合过程。

来源: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