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者会被ai替代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21:41 1

摘要:最近AI话题火爆,传闻有市民看病之前先“AI”问诊一下,再去跟就诊医生的诊疗意见做个比对。这种现象反映了公众对AI医疗应用的关注,也让医疗从业者们有了一丝丝的“危机”感,作为科普工作者这种“危机”感更加强烈。当你拿出手机打开AI工具,询问疾病或者症状,得到的答

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5419篇文章

最近AI话题火爆,传闻有市民看病之前先“AI”问诊一下,再去跟就诊医生的诊疗意见做个比对。这种现象反映了公众对AI医疗应用的关注,也让医疗从业者们有了一丝丝的“危机”感,作为科普工作者这种“危机”感更加强烈。当你拿出手机打开AI工具,询问疾病或者症状,得到的答案或者回答,这本身就是一种科普,而且有很大可能,科普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详细。AI编织出健康知识的天罗地网,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毫秒级的响应速度提供给用户。这种能力使得健康知识更加普及化、便捷化,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到所需的健康信息。

所以,闲暇之余,问了一下AI“科普工作者会被ai替代吗”,看看AI的答案:“答案是否定的,但“人机博弈”正倒逼科普工作者向更高维度进化。当公众开始用AI问诊比对医生意见时,科普工作者面临的不仅是“内容生产者”身份的动摇,更是一场关于科学传播本质的深层拷问。AI的“全面详细”看似碾压传统科普,实则暴露了其“知识堆砌”的致命缺陷——它能罗列症状、解析病理,却无法传递科学探索的温度,更难以在伪科学泛滥的时代守住理性思维的防线。”

这个答案让我深有感触。有一次刷到一位临床医生的视频号,病人问医生,怎么样能控制体重?医生说管住嘴别吃零食。然后病人接着问,哪些算零食?这时候医生就说了五个字,“能撕开吃的”。这五个字我记到现在,而且估计未来很长时间都难以忘记。想想薯片、辣条、饼干、话梅……大多数零食包装都是需要撕开来食用的,虽然这五个字来定义零食,不够科学和严谨,但足够科普!于是,我就把“哪些算零食”这个问题抛给了AI,听听它怎么科普的:零食是指正餐之外摄入的少量食物或饮品,主要用于补充能量、满足口腹之欲或提供营养。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国际食品分类标准,零食按来源可分为谷物类、果蔬类……巴拉巴拉近千字,还配了个表格。科普的既全面又详细,让人看不下去,又给了它一个指令“精简成一段话,越简单越好”,AI给了我这样一段话:零食指正餐外少量摄入的食物或饮品,包括谷物薯类(如饼干)、果蔬类(如水果干)、乳制品(如酸奶)、肉类(如肉脯)、坚果类(如杏仁)及糖巧类(如巧克力)等。优选营养密度高、少添加糖盐的品种,控制食用量和时机,避免影响正餐,科学选择可让零食成为健康“加分项”。AI味十足,但是科普效果我想远远比不上“能撕开吃的”这五个字。

我想,我们科普工作者依然在健康科普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能够根据公众的需求和兴趣,策划组织科普活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健康知识,激发公众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还能解答公众的疑问,纠正误解和偏见,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为公众提供科学、权威的健康指导。

最后,引用AI的一个回答与大家共勉:科学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真理集合,而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壮丽史诗。当AI用代码书写这部史诗的注释时,唯有那些带着心跳的讲述者,才能让每个字符都跳动着对世界的热爱与好奇。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朱建辉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in点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