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年石器技术演化,和龙大洞遗址藏着东北亚文明哪些秘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22:11 1

摘要:长白山与图们江流域作为东北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跨越数万年的人类活动印记。2.6 万至 1.5 万年前,因纽特人与印第安人的祖先从这里踏上美洲大陆的征程;四五千年前肃慎族系在此渔猎生息;三千多年前东夷的秽人、貊人与南肃慎融合形成秽貊族系,并孕育出扶余、高句

#我的宝藏兴趣#长白山与图们江流域作为东北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跨越数万年的人类活动印记。2.6 万至 1.5 万年前,因纽特人与印第安人的祖先从这里踏上美洲大陆的征程;四五千年前肃慎族系在此渔猎生息;三千多年前东夷的秽人、貊人与南肃慎融合形成秽貊族系,并孕育出扶余、高句丽等边疆政权。

然而,通过历史文献记载与古老传说了解的这片土地的史前人类活动,始终如蒙着神秘面纱的珠宝,有些朦胧模糊。直到现代考古学兴起后,才为我们揭开了东北亚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长白山下的图们江

1963年至1964年,吉林省博物馆、延边州博物馆等单位在安图县明月镇南2.5公里的石门山南坡发现了一处古人类生活的洞穴遗址,并且清理出一颗晚期智人的右下第一前臼齿。同时出土的还有猛犸象、披毛犀、剑齿虎、野牛等19种野生动物化石。后经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2.6万年,考古学家将臼齿所属的智人命名为“安图人”。这表明2.6万年前,安图人已在长白山东麓过上狩猎生活,他们在当时被认为是图们江流域最古老的晚期智人。

安图人臼齿化石

1991年至1993年,吉林大学考古系发掘了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寿山村的仙人洞遗址。这个洞穴的文化堆积层厚度达2.6米,最下层文化地层距今16.2万年,上层距今2万年。出土了700多件动物化石和200多件打制石器,比较完整的展示了吉林地区最久远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进入21世纪后,考古工作者又在蛟河新乡砖场遗址、延边珲春北山遗址发现了规模较小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阶段的文化遗存。

然而无论是寿山仙人洞遗址还是安图人遗址,它们的规模普遍较小,展示的文化序列并不连贯,不能很好的诠释“长白山-图们江流域是东北亚文明发祥地”的理论。为此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的考古学家从2000年左右,在全省范围内寻找更大规模的史前遗址,而石器成为寻找更大规模史前遗址的主要线索。

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寿山仙人洞遗址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石器时代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经过一百多万年的筛选,世界各地的古人类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燧石、石英石、角页岩、黑曜石等质地坚硬的石材加工原始的工具。这些石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敲击后,断面极易形成片状锋利的刃口,古人将它们加工成刮削器和砍砸器来切割猎物。这些石材中以黑曜石最受欢迎,它的断面呈贝壳状,边缘极为锋利,而且颜色紫中带蓝,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古人除了用它加工石器外,还将它制作成石刀、箭镞等武器,甚至最优质的黑曜石还被当做镜子、珠宝。

二三百万年以来,黑曜石成为史前人类赖以生存的珍贵“战略资源”,帮助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走向铜石并用的时代。它在发展后期,甚至成为各地区间贸易中的“硬通货”。因此黑曜石成为考古界研究古人类演化史的重要载体。

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展示的玛雅人制作的黑曜石匕首

黑曜石是火山熔岩流出地表后,遇水温度迅速下降,快速冷却后凝结成的玻璃质岩石,因此它多出现在火山脚下靠近江河或大海的地方。而吉林省南部的长白山在地质史上是一座活跃的火山,又有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发源于此,因此在长白山东麓分布着大量的黑曜岩资源,为古人类制作石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鉴于黑曜石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价值,考古学家在寻找大规模史前遗址时,将其作为关键线索,而在吉林东部的和龙市有了重大发现。2007年,吉林大学陈全家教授团队在吉林东部和龙市崇善镇大洞村一带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时,有村民反馈在耕田时频繁发现一种黑色的玻璃质石块,并且这种石料在地表广泛分布。陈全家教授敏锐意识到这种石料就是石器时代的黑曜石,大洞村一带极有可能存在古人类的活动遗迹。后来通过实地调查与试掘,在图们江与红旗河交汇处的玄武岩台地上,发现了一处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并将其命名为“和龙大洞遗址”。

和龙大洞遗址出土的黑曜石石器

2021年和龙大洞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为东北地区首个旧石器考古专项研究的核心对象。同年,陈全家教授团队联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为我们展现了一段跨越五万年的石器技术演化史,以及东北亚古人类生存与迁徙的壮丽图景。因为考古成果意义重大,该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并进入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项目。

和龙大洞遗址发掘现场

此次发掘揭示,和龙大洞遗址是东北亚地区年代最早、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生活营地,它开始于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结束于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至少具有如下三项功能:

首先这里是目前东北亚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黑曜岩石器加工场。遗址出土了2万多件石器,包括早期打制比较粗糙的石核、石片,晚期打制比较精细的石叶、细石叶及技术较复杂的雕刻器、端刮器等工具。而且有95%的石器都是用当地的黑曜石打制而成。先民们从五万年前就开始开采当地的黑曜岩资源,加工石器工具。

和龙大洞遗址位置及文化地层示意图

遗址地层清晰显示,先民们在距今5万至3万年前,使用简单的技术打制石核、石片等石器;到了距今2.8万年前,使用压制剥片工艺,制作的石器呈现小型化,细分化,灵巧而称手的石叶成为成为主流工具;到了1.7万年前,石器的打制技术更加成熟,配合磨制技术,不仅出现了小巧玲珑的楔形细石叶工具,而且出现了前端尖锐的雕刻器和刃部磨光的端刮器等加工其他器物的工具。

当然了,和龙大洞遗址的石器加工技术不是在本地区独立发展形成的,它在2.8万年以后的细石器时代,也受到了周口店峙峪遗址(距今约4.5万-2.8万年)华北小石片石器加工技术的影响。和龙大洞遗址在距今2.8万-2.4万年的第二文化层中,首次出现了石叶与细石叶加工技术,这一时间节点与峙峪文化的技术成熟期高度重合,表明华北地区的小石片技术可能通过古人类迁徙或技术交流传入长白山地区。和龙大洞先民在吸收华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压制剥片与磨制技术相结合的工艺,例如刃部磨光的端刮器,既保留峙峪技术基因,又适应了本地狩猎需求。

和龙大洞遗址石器加工技术对比

与此同时和龙大洞遗址的石器加工技术也从长白山地区传播到了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日本北海道地区,深刻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细石叶的加工技术。考古学家通过各地黑曜石“主微量元素”差异的对比发现,有5%的和龙大洞石器原料来自俄罗斯库页岛或堪察加半岛地区。同时在俄罗斯乌斯季诺夫卡遗址、日本北海道白滝遗址、朝鲜半岛垂杨介遗址等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产自长白山东麓的黑曜石原料以及一些风格同和龙大洞石器极为相似的细石叶石器。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龙大洞黑曜石外来原料输入时间在距今2.8万年至1.5万年之间。此时恰逢末次冰盛期(约2.6万-1.9万年前),白令海峡、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沿岸因寒冷气候封冻,形成陆桥,使东北亚古人类迎来一波新的迁徙高潮。和龙大洞遗址作为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的黑曜石石器加工基地,在移民过程中将细石叶加工技术以及黑曜石原料传播到了环日本海地区。

环日本海地区的黑曜石石器遗址大体位置

除了黑曜石石器,和龙大洞遗址的各地层还出土了大量的猛犸象、披毛犀、野牛、野马等动物的化石,这表明该遗址还是先民们屠宰加工猎物的场所。正是在数万年的实践中,先民们通过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技术,最终推动了东北亚文明的历程,为后世扶余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也许有人会问“和龙的先民们住哪儿”?这点在和龙大洞的遗址上,也有不同于以往的新发现。以往的考古经验显示,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大多选择自然洞穴栖身。但在和龙大洞遗址的第四文化层下部(距今约1.7万年)发现了一处石圈遗存,考古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古人类搭建的庇护所遗迹,上面可能有类似棚屋的结构,反映了先民们的居住行为。如果考古学家的推测正确,那么预示长白山-图们江流域的古人类在1.7万年前结束了穴居生活,开始修建房屋。

和龙大洞遗址石圈遗存

除了这些发现,考古学家还在和龙大洞遗址的第三文化层发现了赤铁矿雕刻品(距今约1.7万年),它的表面有刻划痕迹,可能是长白山地区最早的古人类的艺术表达行为。

虽然和龙大洞遗址的考古成果说起来简单,但它在考古研究领域却意义重大。它的发现首次构建了长白山地区五万年的连续文化序列,为东北亚区域遗址的研究对比提供了参照。其次,和龙大洞遗址的石器技术传播是环境压力、资源驱动、人群迁徙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作为东北亚文明枢纽的角色,不仅连接华北与环日本海地区,更为全球视野下东亚现代人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基于以上原因,它才能当之无愧的名列2024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名录。

来源:小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