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缩小“三大差距”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主攻方向,如何破解城乡、地区发展差距的深层次问题?开化县发挥统一战线资源优势,开展“山海同心共富”行动,通过“产业联亲、人才走亲、文化结亲、资源惠亲、治理安亲”五大路径精准发力,努力探索山区县共富新路径。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胡灵萍 通讯员 李翀 徐燕芳
缩小“三大差距”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主攻方向,如何破解城乡、地区发展差距的深层次问题?开化县发挥统一战线资源优势,开展“山海同心共富”行动,通过“产业联亲、人才走亲、文化结亲、资源惠亲、治理安亲”五大路径精准发力,努力探索山区县共富新路径。
截至目前,开化已累计引入共富项目38个,总投资超30亿元,带动2.1万人实现就业,为城乡、地区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协作提级
打通山海协作“最后一公里”
“以前对接山海协作项目,常常因为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到位,现在有了‘山海同心共富联盟’,从考察对接到落地服务都有人帮衬,效率高多了。”提及开化县搭建的协作平台,丽水市衢州商会会长余学兵感慨道。
为打破山海协作的层级壁垒,开化县首先从“建机制、搭平台”入手。由县委统战部牵头,整合县乡村三级统战干部、网格员、非公经济人士、党外代表人士等力量,组建起258个“山海同心共富联盟”,2000余人次参与,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统战共富网络。
在此基础上,一系列暖心服务机制同步落地。针对往来的协作人员,推出“山海一家亲情卡”,已发放100余张,累计为500余人次提供住宿、景区门票优惠;由统战成员牵头的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政策咨询、项目对接、生活帮扶等服务,累计解决实际困难120余项。
线上线下联动的交流模式更让协作“热”起来。通过设立轮值村长(社区主任)、组建“山海共富朋友圈”微信群,实现需求发布、视频洽谈“一键直达”;每月“云端会客厅”、每年“山海同心共富走亲节日”等活动,让山海双方从“隔空对话”变为“面对面合作”。截至目前,开化已开展“云上会客厅”12场,组织线下互访50余次,有效拉近了山海协作距离。
平台提能
锚定产业协作“关键点”
“自从‘山海同心共富馆’落地,我们村的农产品有了稳定销路,去年仅浙江天顺控股集团的百万元订单,就带动9个村一起增收。”桐村镇村干部童樟民指着共富馆内的成果展示墙介绍。
这一变化,源于开化县“平台提能”行动的深入推进。开化县主动对接杭州市上城区、绍兴市越城区、嘉兴市桐乡市等地的统战力量,在结对村共建“山海同心共富馆”,并聘请优秀民营企业家、商会会长、知名党外代表人士担任馆长,让“有资源、有能力”的统战成员牵头,促进双方资源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更让产业协作“精准高效”。依托“山海通”共富平台,各级“山海同心共富联盟”每月梳理资源优势与需求清单,通过“同心认领+共富积分”模式,推动供需精准匹配。目前,平台已发布各类需求1461个,成功认领173个,认领金额近2200万元,认领成果实时在共富馆展示,让协作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商会与浙商资源的激活,更成为产业协作的“加速器”。开化县通过组织“浙商走进开化”活动,邀请120余名浙商实地考察,不仅促成120余万元农产品认购,还签约4个合作项目;推动桐乡—开化低收入农户“飞地认养”项目落地,完成1000只湖羊捐赠;成功招引总投资3.5亿元的年产2000万米水性超纤新材料智能制造项目,为山区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
特色提效
绘就乡村振兴“共富图”
在桐村镇的小香薯种植基地,连片的薯苗长势喜人。“这片1000多亩的基地是我们和上城区共建的,亩均助农增收3500元,去年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桐村镇小香薯种植基地负责人余仁涛的话,道出了开化县“产业联亲+人才走亲”的实效。
围绕乡村振兴核心需求,开化县以统战资源为纽带,推动产业与人才双向赋能。雅戈尔体艺楼、抹茶基地、金蚕养殖等项目相继落地,带动20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通过“人才走亲”活动,为乡村培育本土技术骨干,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文化资源的下沉,让乡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开化县深挖非遗文化,与结对地区共建“山海非遗工坊”,开发文创产品、举办文化走亲活动。依托“山海云端医教联盟”,推动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向山区倾斜。比如,越城区援建的联盟村安养中心,不仅让老人享受到贴心服务,还帮助村集体增收60万元、农民增收超100万元。
治理创新与品牌建设更让乡村“既富又美”。开化县引导统战成员参与基层治理,组建志愿服务队,成立调解室,化解矛盾纠纷。民进越城基层委还为高合村筹措22万元党建专项资金,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同时,合力打造“钱江源”区域品牌,在杭州设立“钱江源共富超市”,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销”模式,推动龙顶茶、土蜂蜜等50余种农特产品走进大城市,累计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实现“品牌增值、农民增收、治理增效”的良性循环。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