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这日子,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我做小吃生意有段时间了,生意还不错。虽说路程有点远,但食客们的认可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可这找门面的事儿,却像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儿。没有个固定的位置真不行。本想找个门面继续卖小吃,我到处打听,四
——招聘软件刷到的不是工作,是免费韭菜
最近我这日子,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我做小吃生意有段时间了,生意还不错。虽说路程有点远,但食客们的认可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可这找门面的事儿,却像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儿。没有个固定的位置真不行。本想找个门面继续卖小吃,我到处打听,四处奔波,可好多房东一听说我是卖早点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连价格都懒得跟我谈。有个大姐倒是实诚,跟我说:“现在怎么都是问餐饮的?租给卖早点的,把门面弄脏了,到处都是油烟。而且上次有家卖油条旁边的那个门面都被卖油条弄得着了火。是别的项目还可以考虑一下。”这话一说,我手里的包子顿时就没了味儿。
朋友劝我:“别耗着了,先找个班上吧。”结果一打开BOSS直聘,好家伙,招聘没见着几个,倒像是进了广告直播间!
没办法,我打开了招聘软件,本想着能找到点希望,可谁知道,这一打开,就像打开了一个荒诞世界的大门。我连着聊了两个雇主,满心期待能有个正经工作机会,结果呢?
聊了两家“公司”,全是骚操作:
加完微信,他们二话不说,直接就给我发广告。一个发的是公众号文章,让我关注了解;另一个更绝,给我发微信小视频,让我看他们公司的宣传。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有些人视频的高浏览量,就是这么来的啊,拿我们这些找工作的人当免费流量了
那我们来看看这两家单位。
1.“查无此司”的某咨询名字听着挺正规,我好奇心在企查查上面查了半天。结果“企查查”翻烂了也没找到。加了微信她就一下给我推过来了两个公众号,叫我先了解,先看。然后我打开了,里面有文字,图片,还有视频。里面全都是公司文化,还有公司口号,员工活动啥的。还有一些领奖的什么什么的。(其实我最讨厌这种公司文化了,搞什么形式主义。大伙儿们都心知肚明。现在私企都精得很。别看这些图上员工好像很开心的样子,实际上没有哪个私企愿意给员工养老到65岁。或者愿意让员工一直干到65岁。差不多到了35,40或者45岁就不要了。骗年轻人可以。对于我们这种有社会阅历的人来说,少在这儿画大饼呢。打内心瞧不起,对这种文化嗤之以鼻。)手指滑动的一瞬间。看到图片里和文字里面有几个某某财务的大字。才发现,对方微信挂着“某某财务”的名头,项目多得眼花缭乱。我纳闷了:既然某某财务这么有实力,为啥不敢直接用真名招聘?非得搞这么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
2. “阅读理解规划师”的地摊大业另一家更绝,岗位名高大上,好像是什么高端职业?实际一聊——地摊销售!
一开始半天不把微信推给我,后来还让我主动加他,加的时候还要求备注姓名和职业岗位,搞得特别正式。可等我一加,问工资待遇,人家避而不谈,直接甩过来一个广告视频,让我先了解公司。我顺着他的意思聊销售,他跟我说要先认可产品,我想着认可就认可呗,就问销售方式,结果他说摆地摊儿。这不是开玩笑嘛,现在到处都是城管,摆地摊能随便摆吗?他倒好,轻飘飘一句“遇到城管就跑”,这像什么话嘛!听得我直摇头:这哪是招聘,分明是招“游击队员” 。
在小城市,这种“野鸡公司”尤其多:
• 虚假包装:用唬人的岗位名(比如“规划师”“顾问”)吸引人,实际干的是地推、摆摊,甚至传销 。
• 信息不透明:工资面议=低薪画饼;公司简介=广告轰炸;连营业执照都不敢亮  。
• 风险转嫁:让你自备工具、自负盈亏,出了事连劳动合同都没有 。
更可气的是,这些公司专挑求职心切的人下手。你以为是去上班,结果成了免费劳动力——刷视频、拉人头、冲业绩,最后还可能倒贴钱  。
1. 查底细:企查查、天眼查搜公司名,看成立时间、参保人数。如果连注册信息都没有,直接pass 。
2. 拒当“韭菜”:凡是要你先交钱、刷数据、听讲座的,扭头就走 。正规公司不会让员工垫钱干活。
3. 合同为王:哪怕是小公司,入职必须签劳动合同!工资、岗位、社保写清楚,别信口头承诺 。
找工作就像相亲,遇到“P图高手”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方连真面目都不敢露。在三线城市,资源少、机会少,但咱的底线不能少——宁可慢一点,也别被套路白嫖。至于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方,送他们一张飞机票。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忽悠人之前,先把自己的营业执照挂出来!
来源:苑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