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92年的长安,春雷卷着尘土。武则天还没见过这座城如此安静过。东市有凉风,西市却人头攒动。没有烟火的气味,有点奇怪。禁屠令已经推行一月,人们议论纷纷,酒楼的门扉早早上锁,街上小贩嘴里细声咕哝。不许宰杀牲畜,谁家的筵席能开张?
692年的长安,春雷卷着尘土。武则天还没见过这座城如此安静过。东市有凉风,西市却人头攒动。没有烟火的气味,有点奇怪。禁屠令已经推行一月,人们议论纷纷,酒楼的门扉早早上锁,街上小贩嘴里细声咕哝。不许宰杀牲畜,谁家的筵席能开张?
按照当时书吏的登记,京城一天能消耗近三百头牛羊。新令一出,县丞、主簿、仵作,全在查案。有人说,城里有谁胆敢杀生,就等着竹笞伺候。禁屠背后,坊间风声刀剑一样割人。明面是倡导佛家生灵不杀,暗里却不知牵引多少人的命脉。这法子,真为了佛法清净?还是别有打算?其实怀疑的不止百姓,还有无数官吏。
张德其实憨直。他的名字没人记得,除了左邻右舍和同衙同僚。这年春末,他家添了幼子,照理得请客,宴席本是潦草,一条蒸鱼、半只鸡,是心意。他没请大官,也没通告上级。他明明小心行事,桌上没放牛羊肉,连鸡爪都藏了起来,只想着孩子百日有个念想,绝没想到,屋檐下还躲着一个告密的黑影。
有人嫉妒,也有人怕得罪律令——告发,一半想抓机会立功,一半想看笑话。张德的宴席在第二天就成了城西坊的丑闻。司直很快来查,顺带搜了全屋。账本、锅铲、案板上的血迹,没人能说清那到底是谁留下的。有人扯着嗓子说张德杀了羊,锅里其实只剩几块豆腐渣。到底谁刻意下套?张德说不清楚。
说到这儿,城中对禁屠令的议论也越来越多。管事的说,禁屠不过是为了过度消耗牲畜,民间劳作需要畜力,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坊间不信。有人觉得,背后是朝廷想以佛教束缚百姓行为,稳住社会秩序。再有人说,这条禁令,是为贵族争粮抢畜服务。可这些说法互相打架,谁也说服不了谁。
张德进了牢。母亲老泪纵横,妻子只能默不作声。他在牢里等了三天,官府迟迟没判下。他左邻右舍早就知道他不是坏人。可律法无情,说有罪就是有罪。张德这事传到御前,武则天没马上发话。官府的人来来回回,仿佛在等待一个信号。奇怪的是,武则天居然没有立刻重罚。是怜悯还是顾全局面?没人猜得透。
有人私下猜测,武则天不愿因小事纵容告密风气。她懂权术,知道权力的稳固需靠人心。她若严惩张德,恐反噬自身。于是,她表面上一句“从宽处置”,又让告发张德的主事吃了挂落。表面柔和,暗里却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事谁也讨不到好。
这种操作,并非没有章法。武则天深知笼络人心的法门,严中有松,松中有力。处事并不总如外界揣测的冷酷多疑,反倒有些时候格外宽厚。可有的人依旧觉得她心腹手黑。她让张德受了惊吓,却最终保住性命。反观那告密者,就像下棋弃子,成了背后牺牲品。
张德从牢里出来,人变得沉默寡言。宴席的风波过去,他原本的好心情全没了。小孩子的百天宴过得跟法事一样,别人家做满月,他家却差点因筷子沾油进了黄泉。坊间议论又来了——请客也是原罪?律令面前,谁敢放肆?也有人悄悄说,禁屠是真的能让百姓变善,老实说,真不见得。
有人反复咬文嚼字,想找禁令的漏洞。有商贩只卖“素筵”,结果坊间流行起“假素真荤”的把戏。市井小民心知肚明,法度之外,生计才是头道。有钱人能买通差役,没钱人守律令,最多饿肚子。其实管不住的永远是人心。
武则天的手段确实让官员和百姓都揣测莫测。一边说以佛治政,宣扬生灵平安;一边操作利落,维护自己统治。外表似乎有些诚意,但底下也藏着铁血。民众的思想本就多变,她也没法全都照顾到。像张德这样的事情,其实是权力夹缝下最常见的牺牲品。
有的史家说禁屠令不过是借刀杀人。政敌容易抓住民间小错放大,皇帝顺水推舟,让谁站谁倒看自己心情。可有的记载又说,禁屠确实削弱了大族和寺院私利。反正利益差多少,天子心里才有数。这种说法一直到现在也没结论。
张德的结局不算悲惨。牢狱几天,生计虽受些打击,却也没到妻离子散的地步。平民家的命运,其实跳不出那些权术博弈的棋盘。律令上留了活口,做人还要继续。你说他心里能服气吗?自己都糊里糊涂,没理由服气。
网上最近也有人讨论,历史上的禁屠到底是慈悲还是手段。微博讨论区吵成一锅粥,大家都说这和网络打假举报类似,明明是伸张正义,却常常变成私仇的管道。特别是小人物的生活,总被权力边角影响,转个身都可能踩到隐线。
有意思的是,很多所谓受益者最后都吃了苦头。权力看起来施恩于你,一转脸又把你当箭靶,没个准规矩。历史跟现实,不分你我。每个人都在规矩和漏洞之间,找自己的路。
其实武则天用禁屠令,既不是全为佛法,也不光顾自己稳权——更像是两头下注,看哪边力量压得重。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仁君,也不是完全无情的女皇,她的复杂正在于此。**她能收能放,既令人生畏,也让人摸不透。**
这一套下来,既震慑了想钻营的人,也不至于彻底伤透民心。张德事件后,城里的官员学会了收敛,百姓则多了些警惕。可一味收紧,治理不能永远靠硬压?放松太多,各家就各怀鬼胎。政权里,最怕的不是谁吃了亏,而是众人心里无话——这种麻木,才是统治的大敌。
武则天做得滴水不漏,但也留下了数不清的尾巴。她明知道一个禁令治不了所有人,却偏要试一试。百姓不信,有的官吏也装糊涂。规则很严,但漏洞总会出现。她变通地解决,别人用刻板的思路看,很难说清谁输谁赢。
没人知道张德后来怎么样,有谣言说他外迁了,有说他重获委派。详情已无从考证。只知道那几年,所有当差为官的人都把“请客吃饭”当回事儿,小老百姓见官远躲。
历史很多时候,不在于到底谁有理,而是谁能坚持到最后。张德的遭遇其实像极了现实中很多人。身不由己,且走且唱。下一次,轮到谁,谁又会选择忍让,谁敢冒险?这种事,讲理也没用。
现实和历史纠缠在一起,哪有那么多黑白分明的理由。故事谢幕时,张德的悲喜其实都不重要了。倒是那些律令、禁令、风声和暗影——还在某个角落起作用。
事情其实不难看明白:权力与生活本就纠缠不清,小人物总会被裹挟。**一份禁令,一场宴席,既是唐朝的细节,也是人心的投影。**
来源:谈天说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