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7年,《滚石》杂志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调查报告,首次详细披露了中情局代号“知更鸟”的大规模媒体操控计划。
一份绝密文件、几页泛黄的档案,揭开了冷战时期最隐秘的认知战计划——中情局“知更鸟计划”正在用记者和笔杆子悄然改变世界格局。
1977年,《滚石》杂志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调查报告,首次详细披露了中情局代号“知更鸟”的大规模媒体操控计划。
这项始于冷战初期的行动由中情局政策协调办公室主任弗兰克·威斯纳发起,旨在通过系统性地渗透全球媒体机构,操控公众认知和国际舆论。
“我们能够在任何地方安放任何故事,”一位前中情局官员不无自豪地说道。
图片源自网络
01 暗网编织,如何用记者与媒体构筑隐形战场
“知更鸟计划”远非简单的收买个别记者,而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全球媒体操控网络。威斯纳和他的助手们以惊人的效率搭建起这个系统,到1953年,该计划已经招募了大量美国本土和国外的记者与合作媒体。
中情局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控制:直接支付报酬、提供独家新闻线索、安排私人聚会甚至使用勒索手段。那些被招募的记者中,有些完全知晓自己在为中情局工作,有些则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利用。
这个网络的影响力极为庞大——据披露,“知更鸟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了超过400名记者和25个大型新闻机构作为其合作对象。这些媒体包括国际知名新闻机构如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等 wire services(通讯社),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分发新闻内容。
图片源自网络
在美国国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迈阿密先驱报》和《路易斯维尔信使报》等知名报纸都曾被渗透。中情局甚至与CBS新闻台建立了特别密切的关系,多位该电视台的记者直接为中情局工作。
02 影子记者,不只是传递情报更是塑造叙事
这些被招募的记者承担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为中情局收集情报——记者身份为他们提供了完美的掩护,使他们能够接触世界各地的政治人物和敏感信息。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他们被要求按照中情局的指令撰写新闻,传播特定叙事,放大某些事件同时淡化另一些事件,甚至直接编造完全虚假的新闻报道。
中情局通过这些记者不仅能够影响公众舆论,还能够操纵其他国家政治进程。在智利、意大利、危地马拉等多个国家,这些被操控的媒体成为了推翻民选政府的关键工具。
“新闻成为了武器,事实成为了可塑的粘土,”一位研究冷战历史的学者如此评论,“中情局发现,通过塑造信息,他们能够塑造现实本身。”
03 精英渗透,从媒体高管到知名作家的全面操控
“知更鸟计划”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招募普通记者,还系统性地渗透媒体高层和中坚力量。《华盛顿邮报》的出版人菲利普·格雷厄姆被确认为该计划的重要负责人之一,他帮助威斯纳招募了更多媒体精英。
中情局还与许多知名作家和知识分子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一些基金会(如法菲尔德基金会、亚洲基金会、普莱斯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让这些思想领袖在书籍、文章和演讲中传播符合美国外交政策立场的思想。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情局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宣传工作网络,能够即时响应华盛顿的指令,在各种国际事件中制造有利于美国的舆论环境。
这种媒体操控在越南战争期间达到了顶峰,中情局通过其媒体网络系统性地美化了美军行动,掩盖了战争中的暴行和失败。
04 遗产延续,数字时代认知战的新形态
1970年代中期,在教堂委员会的调查和媒体曝光压力下,中情局宣称已经终止与记者的大部分正式合同关系。然而,许多观察家认为,这种政府通过情报机构操纵媒体的行为从未真正停止,只是转变为了更隐蔽的形式。
前美国国家情报总监 Tulsi Gabbard 甚至公开声称,“知更鸟计划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进化了”。在数字时代,操纵舆论的手段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
社交媒体算法操控、资助看似独立的“第三方”民间团体和媒体进行定向报道、通过网络水军和虚假账号放大特定叙事——这些都是现代认知战的新武器。
剑桥分析公司事件展示了如何通过数据挖掘和心理 profiling(剖析)来影响选民行为,这被视为“知更鸟计划”的数字时代继承者。
图片源自网络
2001年,9/11事件后,中情局再次加大了与媒体合作的力度。《纽约时报》 Judith Miller 关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后来被证明大多没有事实依据——导致美国卷入了一场漫长的战争。
那些曾经被“知更鸟”操纵的通讯社和报纸,如今被算法平台取代。Facebook、Twitter和Google成为了新一代的信息把关人,而它们同样面临被国家行为体操纵的风险。
历史从未真正离去,它只是换上了新的外衣。知更鸟仍在歌唱,只是曲调更加数字化,传播更加全球化。
来源:长江大中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