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求职季,AI岗位薪资再创新高。DeepSeek实习生薪资月入过万,深度学习研究员月薪8-12万元,大模型训练师日薪破千元……人工智能领域的招聘热潮持续升温,企业争相以“天价”抢夺顶尖人才。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AI相关岗位求职人数同比激增200
2025年求职季,AI岗位薪资再创新高。DeepSeek实习生薪资月入过万,深度学习研究员月薪8-12万元,大模型训练师日薪破千元……人工智能领域的招聘热潮持续升温,企业争相以“天价”抢夺顶尖人才。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AI相关岗位求职人数同比激增200%,AI行业整体的招聘投递人数同比增速达到33.4%,位居各行业之首。
许多知名头部科技公司都在2025年抛出了更多的“橄榄枝”,力争在AI领域的“抢人大战”中夺得先机。
据了解,华为今年在广州启动了大规模招聘,月薪最高可达6万;小鹏汽车董事长称今年招聘会优先考虑AI人才,计划招6000人以上……有科技公司HR在面对央视采访时表示,现在招聘AI人才堪比春运抢票,“刚刚确定的算法岗候选人,上午谈完薪资,下午就被同行溢价20%签约了。”
在如此激烈的招聘环境下,普通人该如何把握住行业风口,在AI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一直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预测显示,到2030年,我国国内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但与AI产业的蓬勃发展相比,相关人才的供给却可以称得上较为滞后。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由于人工智能专业设置时间较短,人才培养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目前人工智能相关岗位主要依靠传统专业支撑。在2021~2023届从事人工智能相关职业的本科毕业生中,计算机类毕业生最多,占比超四成(41.1%),具体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此外,还有12.1%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及8.8%的自动化类毕业生。
AI行业的发展也暴露出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计算机类专业近三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从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的比例(0.3%)较低;毕业五年后从事该职业的比例达到1.5%,其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占比接近八成(78%)。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则显示,人工智能行业中的不同岗位和技术方向对学历的要求和人才供需状况差异较大。从岗位类型来看,算法研究岗和应用开发岗的学历准入门槛远高于其他岗位,并且人才短缺问题比较严重;产品经理岗位则竞争非常激烈,需要从业者具备更多的经验和软实力。从技术方向来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均在四成及以上。此外,它们的人才供需比普遍较低,尤其是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方向,人才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2025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指出,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AI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我国已共有超过500余所大学开设有本科层次的人工智能专业。和AI硬件密切相关的“智慧/智能+特定应用领域”的新专业,近年来同样新增较多,例如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在2019~2023年间共新增了288个。此外,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学府近年来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聚焦前沿技术研发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近期更是有多所高校密集宣布。例如,广西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广州理工学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成立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学院……职业教育同样迎来了变革——和企业共建AI产业学院。今年1月,华为与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合作建立了华为现代产业学院,以AI+数字技术实训中心为载体,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目前而言,已经有许多新兴的AI产业正在蓄势待发,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突破2.49亿。央广网文章表示,不少AIGC企业创始人曾透露,市场对AIGC专业人才的需求近乎无穷。
首先,人形机器人算得上是2025年的最大“黑马”——春晚舞台上的“秧歌机器人”一经登场就引发了全民关注。央视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27.6亿元,到2029年将达到750亿元,占世界总量的32.7%,到2035年有望规模达到3000亿元。这同时也说明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更会带动硬件研发、运动控制、情感交互等岗位需求激增。在未来,同时掌握工业技术和AI算法的复合型人才会更具竞争力。
此外,智能终端与合成数据领域同样潜力巨大。今年两会中,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就有一份建议与人工智能终端相关。他表示,AI智能终端正走入千家万户,提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合成数据技术则能够解决AI训练中的数据瓶颈,在此之下催生了数据合规师、模型调优师等新兴职业,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些新机遇。
面对技术门槛,普通人并非无路可走,“AI+创意”也是一片新蓝海。内容创意相关行业涌现出AI编剧、AI主播、AI主持人等跨界职业。此外,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也催生大量“AI+场景应用”岗位,如智能健康管理师、AI陪伴玩具等,这些产品的相关职位更注重行业经验与AI工具的结合,而非纯技术背景。相信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将与AI深度融合,催生出更多新的职业岗位和发展机遇。
来源:全国高校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