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看到半夜!这件事已进入高峰期,据说杭州人都干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21:46 1

摘要:杭州,自古便是“丝绸之府”,一匹绸缎织就半部江南史。 来杭州的朋友,五湖四海、千山万水,是“半为西湖半为绸”。

"

杭州,自古便是“丝绸之府”,一匹绸缎织就半部江南史。 来杭州的朋友,五湖四海、千山万水,是“半为西湖半为绸”。

而今,这座城的春日依然与蚕关系密切——每年三月,三年级小学生的“春日必修课”便从一纸蚕卵开始。

从《诗经》里“蚕月条桑”的古老农事,到娃们的生物观察课,蚕宝宝蠕动的身影,串联起五千年的文明密码。

当孩子们趴在鞋盒边看蚕蜕皮,课本里的 嫘祖始蚕、丝绸故事,突然在草山蚕茧里发了芽。

"

一条蚕,穿越时间的河流,连接祖辈孙辈的童年;一根丝,绵延成一个符号,连接着历史与繁华。

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

杭州的小学生开始养蚕了

三月,蚕月。

听到“蚕月”二字,便感觉蚕卵在萌动了,要去采桑了。每年三月,百花开,春意浓,杭州的三年级小学生就开始养蚕了。 江南的春天,是从一条蚕开始的。

一条蚕,是江南人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称它为“家蚕”。因为一条蚕连接着一根丝,一根丝连接着一匹绸,连接着一身衣裳。一个“蚕月”,让岁月生长出了柔软的诗意。

我在三月领到一纸蚕卵。嬢嬢说:用棉花焐着!焐着,焐着,小米大小的蚕卵就破壳,钻出蚂蚁一样的蚁蚕。小小的蚁蚕有黑色的身子,黑色的头,摇摆着寻找属于它的春天。

图片/薛强强

我的童年,有老屋,有池塘,池塘边有桑树。春天的桑叶很嫩,轻轻摘下,用剪刀剪成一条一条细丝,听蚁蚕同样细细的沙沙声,像春雨轻轻地落入大地。吃,然后,睡,然后,蜕。蜕过四次皮,蜕去黑色,蜕成白色,透明的黄色。

我坐在小板凳上,看一条透明的蚕,爬上草做的山,吐丝,再吐丝,从隐隐约约到雪白如花,把自己紧紧包裹。草做的山上,结满了白色的果子。然后,化茧成蛾,蛾产卵。生命如此轮回。

图片/薛强强

嬢嬢的童年,养很多的蚕,一匾,又一匾,为生计。我养蚕,不多,一个鞋盒子,为学习。儿子的童年,没有池塘,没有桑树,但是也有蚕。我带着他沿着河流去寻找桑树。我的思维停留在童年,桑树似乎就该长在水边。水边没有,那就去山边。山边没有,那就去云边。于是, 从一颗卵,到蚁蚕,到熟蚕,到蚕茧,到蚕蛾,孩子们用数周时间,看完一条蚕简单的一生。

图片/钱江晚报

连接着历史与繁华

一根细丝走出了一条“丝路”

我喜欢桑树。《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是一棵可以依靠的树 ,在家的旁边栽上桑树,生活就有了依靠,出行就有了方向。哪怕有一天,你离家千里万里,望一眼桑树,你就可以在刹那间回到故乡。

图片/薛强强

蚕和桑,是连在一起的。现在,我们说起蚕的时候,一定会想到桑。想到养一条蚕时,就到处寻找桑树桑叶。所以,我们说“蚕桑文化”。造物真是神奇,一条几厘米长的蚕,一吐,再吐,吐出一根数百米上千米长的细丝。 这根丝,从古老的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穿过河西走廊,到西亚,到地中海各国,绵延成一条长长的“丝绸之路”。

一根细丝,连接了全世界。所以,说到丝的时候,人说是“中国丝”。说起中国的时候,人说是“丝国”。这根细丝,不再只是一根丝,而是绵延成为一个符号,连接着历史与繁华。传说,公元前2550年,黄帝轩辕氏元妃,嫘祖,始蚕。《通鉴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西汉,张骞,长安。唐朝,玉门关,东罗马。宋、元、明、清。一根丝的繁华在一条丝路上轮回。三千年前是这根丝,三千年后,还是这根丝。细看,一条蚕,就是一列缩微版的高铁。丝,就是轨道。一头扎进时间深处。纵,几千年。横,上万里。

现在,我租住十五家园,在凤起路,近西湖,边上就是杭州中国丝绸城,小区四周都是丝绸交易市场,有店面数百家,成交额据说一个月超百亿。来杭州的朋友,千里迢迢,坐高铁、飞机,五湖四海、千山万水, 是“半为西湖半为绸”。

”一条蚕身上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江南的春天从它开始

“春蚕到死丝方尽,留赠他人御风寒。”蚕入诗,有诗意,有慈悲。

在“蚕”字前面加个“春”字,让人立马想到这个徐徐降临江南的春天,春风、春雨、春花,春意浩荡,春心荡漾。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地观察一条蚕?就像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地阅读一个春天。

图片/老余杭

当我们打开这个古老而新鲜的春天,千遍万遍,百读不厌。一根丝,盖在身上,围在脖子上,穿在身上,就如春天莅临。

一条蚕,生在春天里,长在春天里,老在春天里。它这一生,只有春天。江南的春天,从一条蚕开始,至一个茧结束。

十五家园的围墙上,画满了蚕桑文化。一条蚕的一生,被提炼,被沉淀,被文字和图片概括,被一根细丝穿越。从野蚕到家蚕,这一生或许短暂,但一个春天连着一个春天,当数千个春天重叠在一起, 我们从一条蚕的身上,看到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三千年前,黄河两岸的人们在《诗经》中说:三月到了,要修剪桑树了,要采桑叶了,要养蚕了。

当我们谈论一条蚕的时候,我们谈论的是一根丝,一首诗,一段历史,一整个春天,一种文化。

图片/老余杭

春天,需要接力。文化,需要传递。三月,当我们接过一纸蚕卵的时候,这种传递就开始了。我们从水边、山边、云边,从菜市场、花鸟市场、淘宝,寻找到一片桑叶时,我们说:真正的春天,从养一条蚕开始。

从小米大小的小黑点

养到吐丝结茧

有人为了看

蚕宝宝结一个完整的茧

默默看到半夜

结茧、破茧……

数周看尽春蚕的一生

这个观察作业可以说是人手必备

养过蚕宝宝的小伙伴

一起分享一下你的养蚕日记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