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日晚上10点19分,在全网呼叫雷军一天之后,在公众讨论意兴阑珊之时,沉默了一天的雷军终于发微博回应“小米SU7安徽高速爆燃事故”:
4月1日晚上10点19分,在全网呼叫雷军一天之后,在公众讨论意兴阑珊之时,沉默了一天的雷军终于发微博回应“小米SU7安徽高速爆燃事故”:
雷军的回应整体有三点,第一表达慰问,第二说明进度,第三发出承诺,这三点在目前的情况下足够了,足以挽回昨天雷军沉默一天带来的信誉危机,也为雷军挽回了一个负责人企业家的脸面。
但是,现在挽回的脸面只有三分之一,并不是全部,因为让这起事故发酵的核心因素,整体有三个:
第一是,车祸事故本身,爆燃、车门打不开、三个年轻的女生不幸罹难,引起极大惋惜和同情;
第二是小米和雷军的回应,延迟、回避,引起公愤;
第三是小米的智驾到底行不行?宣传到底有没有问题?引起巨大争议。
所以这看起来是一个事故,其实是三件事故:一个是车祸事故,一个是危机公关事故,一个是宣传事故,三次叠加,终于引发了小米汽车成立以来的最大信任危机,也成为雷军被泼天流量反噬的典型。
第一个,关于车祸事故
我们不敢多说,只有当地调查组才有资格发布调查报告,目前大家关注的焦点有几个:智驾退出到出现碰撞,只给驾驶员两秒钟接管时间,是否合适?碰撞后,为什么会起火?碰撞后,为什么车门打不开?有没有设计缺陷?其他相关方面是否也有责任?
另外,作为一名老司机,我也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事故地点在交通变道的地方,按理说,我们平时用高德导航,路上是否有事故,是否在修路,都会第一时间通知驾驶员,现在既然是智驾模式,是不是从一开始智驾系统就知道导航路径中有修路情况?修路改道的地方通常都会要求限速,在距离修路几公里时,智驾就应该提示减速?为什么临到事故地点才提示?
当然,所有这些问题是否合理,还需要交警部门判定。
第二个,危机公关事故
3月29日晚上出的事故,4月1日中午,小米才公开回应,这期间有不少网友反映,跟事故有关的帖子都被删了,雷军更是到4月1日的晚上10点多才回应。
有人替雷军解围说,事故调查没有出结论之前,说啥都是错,最好不回应;何况,为什么出了车祸就找车企,不是应该找交警吗?
实际上,这个想法才是大错特错。
汽车出事故,车企要不要回应,是需要根据当事人和公众的需求,如果当事人认为你的车有问题,无论哪个品牌都应该回应,可以是公开也可以是私下;如果公众也关注到这些事,并且讨论越来越热烈,企业就更应该公开回应。
回到“小米SU7安徽事故”这件事上,准确的说,小米和雷军需要回应的不仅是当事人的诉求,更是公众的呐喊和质疑,4月1日全网都在喊着雷军回应,雷军一直沉默到晚上十点多,雷军难道不知道大家在喊他?雷军每天发四五条微博,他最新的微博下面,上百万人在等他回应,小米也有多个高管平时都很活跃,唯独4月1日集体沉默,难道一家知名汽车品牌,一个网红企业家,就用这种方式回应公众关切?
而且,雷军3月31晚上,还在发微博推荐自己的手机:
要知道,这时候,“小米SU7安徽事故”已经出来两天了,雷军还假装不知道。
大家不是要一个结论,而是要一个态度,所以“没有调查结论”不是沉默的理由,在危机事件上作出回应是他们大公司的基本功课,根本不需要外界教他们怎么说,关键看他们是不是敢出来说。
好在雷军最终还是说话了,讨论的热度也很快下降了,其实,如果小米汽车官方在4月1日中午回应的同时,雷军也做一次回应,那整个事件的热度,可能都不至于那么高,因为大家看到了雷军和小米的态度,不必争议雷军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热度就少了三分之一。
还有人说,为什么别的车辆出事不找企业家要说法?
这是典型的瞎对比,别的企业家也没有一天天做企业家IP,没有一天天活跃在微博、抖音里,没有泼天的流量天天跟着跑,更没有每天上热搜。
雷军为了省营销费用,自己亲自上阵做IP,微博有两千多万粉丝,抖音有四千五百万粉丝,小红书有五百多万粉丝,打造“劳模人设”,“亲粉人设”,现在粉丝出事故了,全网都在叫你回应,你假装听不见,合适吗?
有网友说的很好,“老板IP本质是一场豪赌……雷军不该选择性社交表演”:
十几年前,小米做手机时,一个小米员工跟我聊天时说到,现在雷军随便发个微博就有不少流量,能轻易上热搜,言外之意时对媒体的需求其实没那么强烈。
但我觉得凡事都有两面性,你享受了热点,享受了泼天的流量,省掉了很多广告费,但是当老板冲到第一线的时候,你不能对流量挑三拣四,只挑对自己好的参与互动,对自己不好的就“装死”看不见。
老板做IP,本来应该是初创企业资源较少的不得已举动,是属于抠门营销,现在反而大行其道,雷军都是首富了还这么做并不是好事,连一向沉稳的海尔CEO周云杰都抛头露脸了,实际上,一个企业家如果连“名”和“利”都没有悟透,翻车只是时间问题,不是概率问题!
看起来是营销高手,实际上是不甘寂寞;看起来是随时能上热搜,其实是坐在火药桶上;看起来节约了成本,实际上放大了风险。
更主要的是,咱也不明白,为什么雷军公开场合说话,总是把话说那么“满”。
这就导致了第三个事故。
第三个,宣传事故
雷军在发布会上,自信满满的说,小米电池,全球最严苛热失效安全标准:
国家标准才是5分钟内无明火,但小米电池远高于国家标准,既然当今中国最火的企业家都这么说了,那消费者当然认为电池很安全了,但现在出现碰撞后几秒就燃爆,宣传口号与现实的落差,引起了大家的震惊,小米和雷军,就更应该回应大家的这种惊愕情绪。
雷军在智驾方面的传播就更不用说了:
雷军有一次用智驾直播,还被抖音封了,但后来还是传播了出来,他自驾五百多公里,全程极少接管;还有端到端的智驾,从出发地停车位到目的地停车位,完全不用接管。
那你说现在出了事,不找你找谁?谁敢这么吹智驾,出了事就找谁,这两天,除了雷军,还有一个吹智驾的老板,也是被挂出来热议。
当然,出事故的小米SU7标准版是没有这么先进的智驾的,就算有也不是完全智驾,只是辅助,但驾驶员如何使用了智驾,还需要交警公布报告,外界不能过早定论。
关于小米智驾,抖音上有很多博主做过测试,实话说,看完几个博主的比较之后,你不可能会相信小米智驾的能力:
但是,公众认知、真实情况、雷军宣传的情况这三者之间肯定是不统一的,是有巨大的认知鸿沟的,如果公众清晰的知道小米汽车的智驾能力,那小米汽车绝对不会卖这么好,既然卖得这么好,一定是有认知差异。
这种认知差异,很难说是某一个人某一个企业的错,我们只能说是大环境的错,因为过分吹嘘智驾的人没有被惩罚,而是被万千粉丝拥护。
认知差异早晚有一天都会被抹平,只是看谁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而已。
出了事,小米汽车可以说,我们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
但当初宣传时,说的可是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这不是过度宣传吗?
现在,小米SU7燃爆事故,对小米汽车的影响,短期来看,一定会影响销量,最近已经听说预订小米汽车的客户在退单了;对于即将发布的YU7新车,也会带来不利,现在很难想象,YU7新车发布会上,雷军会如何介绍其智驾能力。
会不会像理想CEO李想提倡的那样,从此以后开始严格规范智驾级别的名称,给消费者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真实和真诚?
若真能做到这样,那国内智驾的浮躁,将会慢慢平息下来,给中国人一个真实的智驾认知,是所有车企的责任,我们希望从小米汽车开始,从雷军开始!
正好,2025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生效,允许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私家车在满足条件时上路,覆盖个人乘用车、出租车等场景,但愿,4月1日,成为中国智驾的分水岭!
最后,很多小米粉丝还在各个热帖评论中抬杠,别忘了,出事的驾驶员和车主跟你们一样也都是小米铁粉,将来你出事了,难道不想找雷军和小米官方讨个说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你们难道不想拥有更靠谱更稳定的新能源汽车?你们难道不想让行业更健康?催促一个企业更好的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更扎实的做好产品,才是讨论这个话题的根本目的,不能为了该不该评论谁而吵得面红耳赤。(正文结束)
附小米专项组公布的数据信息:
来源:调皮电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