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南怀瑾先生讲座实录、《论语》、《大学》等传统典籍
与人合作,为什么有人越做越大,有人却总是困顿不前?
南怀瑾先生曾在商界讲座中痛心地说:“中国人做生意有一个毛病,我看了几十年很伤感。”
他用“塑胶大王”王永庆的故事,道出了合作的真谛。
这个故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智慧密码?
南怀瑾先生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对商业道德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
在面向工商界的一次重要讲座中,先生提到了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
他说:“现在整个社会那么富有,商界不知道团结。”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商界的一个致命弱点。
先生接着讲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让在场的企业家们都陷入了沉思。
假如外国有个生意来了,十块钱一件。
隔壁一家知道了,就卖九块半。
另一家知道了,卖八块。
大家互相压价,恶性竞争,最后谁都没有好处。
这就是中国人做生意的毛病:不懂团结,只知内斗。
可是其他国家的人不是这样做的。
譬如日本人,虽然同行之间私下不和,虽然是“同行生意,三分怨气”,但对外总是团结一致的。
而我们中国却恰恰传统的商业道德几乎被破坏殆尽。
南怀瑾先生回忆起自己家里的商业传统。
他说:“我们家开店铺,虽然比较小,但有卖布、卖米,还卖南北货、日常生活物品。”
“我们商店门口贴的,就是几千年传统商业文化的标准格言。”
“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
这是中国人商业道德的标准。
做贸易不欺骗人,不耍花样,不讹诈。
价钱定了就定了,不二价。
就算是小孩子、老人来买东西也不准欺骗,都是一样的价钱。
大部分商家店门口都贴着这样的话。
可是现在开放发展以来,整个商业的风气却变了。
南怀瑾先生痛心地指出,现在的商业风气转向了四个坏的方向。
“欺、哄、吓、诈” ,这需要我们深深反省。
中国几千年文化,是教育人人成为“礼义之邦”的国民。
结果现在连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了,这成什么话?
那么,什么样的合作才能长久呢?
南怀瑾先生讲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撼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台湾著名的“塑胶大王”王永庆。
有一年,用来生产塑胶的原油价格疯涨。
所有的塑胶企业都顺势涨价,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市场行情如此,涨价理所当然。
可是王永庆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
他不惜减少公司利润,坚决维持原价不变。
这个决定一出,整个行业都震动了。
很多同行都嘲笑他是个傻子。
“原材料都涨价了,你还不涨价,这不是亏本买卖吗?”
“王永庆脑子是不是有问题?白白损失利润。”
面对这些嘲笑和质疑,王永庆淡然一笑。
他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自己的想法。
“我把利润留给客户,让他去扩大设备。”
“如此一来客户的需求量将会更大,订单不就更多了?”
很多人听了还是不理解。
眼前的利润不要,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未来?
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看来确实很“愚蠢”。
可是事实胜过雄辩。
王永庆的这个决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他的客户因为成本没有上涨,能够保持原有的价格优势。
这些客户的生意越做越好,订单量大幅增加。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订单,他们开始扩大生产规模。
购买更多的设备,招聘更多的工人。
而扩大生产,就需要更多的塑胶原料。
这些增加的原料订单,自然而然地流向了王永庆的公司。
短短几个月,王永庆公司的订单量就翻了好几倍。
虽然单价利润减少了,但总体利润却大幅增长。
正是靠着这种让利的理念,他才把企业做到了行业头部的位置。
王永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塑胶大王”。
而那些当初嘲笑他的同行,却在恶性竞争中越做越困难。
这个故事让南怀瑾先生深有感触。
他引用《活法》中的一句话: “利己则生,利他则久。”
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看似聪明,实际上是把路越走越窄。
与人合作时,你主动让利,表面上是吃了亏。
可将眼光放长远,你为别人谋了福利,对方自然会源源不断地回馈给你。
学会利他,其实是一种最高级的利己。
南怀瑾先生特别强调曾国藩的一句话: “利可共而不可独。”
生活中,总有些人自私自利,见到好处就想独自霸占。
却不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你的所作所为别人自有评判。
一味地利己,只会推开自己的合作者,最终无利可图。
而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分享利益,给别人留好处。
南怀瑾先生自己就是这个道理的践行者。
他一生讲学授课,从来不收取费用,完全是在做布施。
佛学讲布施有两种,一种是财布施,另外一种是法布施。
南怀瑾先生修铁路,做事业,也做过生意。
赚来的钱,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从不占有。
有人曾经想请先生讲课,开价二十万元。
先生立即拒绝,还要把这个人轰出去。
“你有两个钱,来找我干什么!”
这种境界,正体现了真正智者对利益的态度。
不是不要利益,而是知道如何正确地对待利益。
先生常说,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讲究“仁义礼智信”。
这些品德,正是合作的根本。
没有了这些品德,所谓的合作就成了相互算计。
这样的合作,怎么可能长久?
南怀瑾先生痛心地看到,现在的商业环境中,这种传统美德正在消失。
很多人做生意,眼里只有钱,心里只有利。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可以不择手段。
这样的人,即使一时得利,也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功。
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一个不讲信用的人长期合作。
真正的合作,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而信任,来源于品德和人格。
一个人的品德端正,别人自然愿意和他合作。
一个人如果品德有问题,即使有再多的钱,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南怀瑾先生强调,做人做事都要讲良心。
良心,就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有了良心,自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有了良心,自然知道如何与人合作。
现在的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但人心却越来越贫乏。
很多人迷失在金钱的诱惑中,忘记了做人的本分。
这样下去,社会怎么能和谐?
商业怎么能健康发展?
南怀瑾先生呼吁,要重建商业道德,建立好的商业风气。
这不能靠政府,不能靠社会。
要靠每一个商人自己觉悟,自己改变。
只有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整个商业环境才能改善。
王永庆的成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互利共赢,才是合作的真谛。
那么,古代圣贤又是如何看待合作的?传统文化中的合作智慧,对现代人又有怎样的启发?而南怀瑾先生为什么说,真正懂得合作的人,必须先学会一个字?这个字究竟是什么?它又如何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孔子在《论语》中说: “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
这句话道出了合作的根本秘密。
真正的合作不是建立在利益计算之上,而是建立在品德修养的基础上。
一个有德行的人,自然会吸引同样有德行的人。
这样的合作,才是最牢固、最长久的。
《大学》中有一段话更是精辟: “生之者众,用之者寡。”
这是经济的大原则,生产的要多,消耗的要少。
这个道理放在合作上同样适用:参与创造价值的人要多,独占利益的人要少。
只有这样,整个合作关系才能持续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三宝中的“慈”就是仁爱之心,“俭”是节制欲望,“不敢为天下先”是不做开恶劣风气先河的人。
这些品质正是合作的基石。
南怀瑾先生特别强调一个字: “舍” 。
真正的合作智慧,在于明白“舍得”的道理。
舍,才能得;先舍,才能后得;小舍,才能大得。
王永庆舍掉了眼前的一点利润,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南怀瑾先生舍掉了个人的名利,得到了万世的声誉。
这个“舍”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很多人不敢舍,是因为害怕失去。
紧紧抓住不放,往往失去得更多。
就像握沙子一样,握得越紧,漏得越快。
只有适当地松开手,沙子反而能留得更多。
财富也是如此。
南怀瑾先生常说: “财富在哲学的道理上来讲,是非你之所有,只属你所用。”
世间所有的财富都不是永恒的,都会流转变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该如何对待财富,如何与人合作了。
古人说:“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世事循环,财富流转,没有什么是永远属于个人的。
既然如此,何不在拥有的时候,多做一些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呢?
儒家文化中的“仁”字,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人的关系。
合作的精髓就在这里: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两个人甚至多个人的协奏曲。
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照顾到别人的利益,这样的合作才能和谐长久。
《中庸》中说: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正平和的境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就能得到滋养。
合作也是如此,各方都能保持适度的利益,整个合作关系就能稳定发展。
古代商人深谙此道,他们不仅要求商品货真价实,更要求人品端正可靠。
一个商人的信誉,往往比他的资本更重要。
正是这种重德轻利的传统,造就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辉煌。
真正的合作,始于互信,成于互利,久于互敬。
互信是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的可能。
互利是动力,只有都能得到好处,合作才有持续的动力。
互敬是保障,相互尊重才能化解合作中的矛盾和分歧。
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告诉我们,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利他的心。
表面上是为别人着想,实际上是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考虑。
这种智慧,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现代人最需要学习的品质。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