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喀什,是西北边陲的“丝路明珠”;福州,乃东南沿海的“海滨邹鲁”,两地公路相距5375公里。此刻,在福州闽江之畔的执勤哨位上,牙尔麦麦提・图尔逊目光如炬、身姿挺拔。在大学毕业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跨越万里,与福州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喀什,是西北边陲的“丝路明珠”;福州,乃东南沿海的“海滨邹鲁”,两地公路相距5375公里。此刻,在福州闽江之畔的执勤哨位上,牙尔麦麦提・图尔逊目光如炬、身姿挺拔。在大学毕业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跨越万里,与福州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牙尔麦麦提・图尔逊的家乡位于新疆天山南麓的喀什伽师县,那里有浩瀚的沙漠、坚韧的胡杨,还有在祖辈口中代代相传的戍边故事。牙尔麦麦提・图尔逊从小听着解放军守护边疆的事迹长大,在这名维吾尔族孩子的心中,早早埋下了一颗军旅梦的种子。2023年,他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当同龄人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时,他毅然报名参军,跨越山海,扎根榕城,成为了武警福建总队福州支队的一名战士。
伽师县的风沙与烈日,铸就了牙尔麦麦提・图尔逊骨子里的坚韧。他如同一株挺拔的胡杨,将根扎进东南沿海的湿润土壤。初到中队时,监区高墙的肃穆令他心头一颤,然而营区角落一株气根垂地的榕树,却让他想起家乡的胡杨——“它们都在努力扎根,我也可以。”
榕树垂须,见证三班岗哨的斗转星移;高墙静默,凝视橄榄绿下无言的忠诚。中队的执勤哨位直面高墙电网,牙尔麦麦提・图尔逊和战友们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守护着目标安全。寒冬站岗时,手套与迷彩大衣抵御着刺骨寒风;盛夏执勤时,汗水浸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巡查监墙、核验证件、处置突发情况……这些琐碎却严谨的任务背后,是永不松懈的坚守。“喀什的胡杨守着沙漠,福州的榕树守着山海,而我们的眼睛,要永远守着身后的万家灯火。”他在日记中写道。
这位维吾尔族小伙讲普通话时,还带着新疆口音特有的韵律。但在执勤期间,他目光坚毅、身姿挺拔,被指导员一眼相中:“要不要试试当新闻报道员?”刚担任新闻报道员时,牙尔麦麦提・图尔逊握着笔杆,满心都是迷茫。中队生活节奏快、任务重,新闻素材稍纵即逝。白天,他穿梭于训练场和哨位之间,捕捉有价值的画面、挖掘值得报道的故事;深夜,他伏案于学习室,认真修改新闻稿件。由于汉语表达不够熟练,他常常词不达意。为了提升写作水平,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阅读《解放军报》和《人民武警报》,学习军事术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战友和上级请教。
如今,牙尔麦麦提·图尔逊已经成为中队新闻报道的骨干力量。他既是监墙哨位上目光如炬的执勤者,又是用镜头和文字传递力量的“强军记录者”。星光不问赶路人,这个维吾尔族小伙用倔强与执着,在2024年底收获了军旅生涯第一枚勋章:“四有”优秀士兵奖章。
作者:陈国华 吕瑞杰
主 办:武警福建总队政治工作部
监 制:袁宏国
责任编辑:李信表
值班编辑:徐兴泽
投稿邮箱:fjwj81@163.com
福建武警
福建武警
我就知道你“在看”
来源:福建武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