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生存指南:《乾坤大略十卷》原文及译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22:00 2

摘要:《乾坤大略》是明末清初军事战略家王余佑所著的一部兵书,成书于明亡清兴的动荡时期。该书以“乾坤”为名,暗含“天地之道”与“兴亡规律”,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乱世战略的重要文献。《乾坤大略》并非单纯的战术手册,而是一部融合军事、政治、历史哲学的“乱世生存指南”。

《乾坤大略》是明末清初军事战略家王余佑所著的一部兵书,成书于明亡清兴的动荡时期。该书以“乾坤”为名,暗含“天地之道”与“兴亡规律”,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乱世战略的重要文献。《乾坤大略》并非单纯的战术手册,而是一部融合军事、政治、历史哲学的“乱世生存指南”。其核心价值在于揭示:“真正的战略家必须超越战场胜负,在历史规律、人心向背、资源整合的维度上构建胜利逻辑”。这种跨时空的思维模式,至今仍是应对复杂竞争环境的宝贵思想资源。

卷一·兵起先知所向

兵之未起,其说甚长,不必详也。已起矣,贵进取,贵疾速。进取则势张,疾速则机得,呼吸间耳,成败判焉!此不可不知所向也。而所向又以敌之强弱为准:敌弱,或可直冲其腹;敌强,断宜旁翦其支,此定理也。

【译文】在尚未起兵的时候,需要谋划的事情非常复杂,这里不必详细叙述。一旦起兵之后,最可贵的是要主动进攻,最要紧的是行动迅速。主动进攻就能扩张威势,行动迅捷就能把握战机,往往呼吸转瞬之间,成败局势就已分明!此时必须明确主攻方向。而主攻方向的确立又要根据敌人实力的强弱来判断:若敌军实力薄弱,或许可以直接冲击其核心腹地;若敌军实力强盛,就应当先剪除其外围辅助力量,这是用兵作战的既定原则。

翦其支者云何?曰:避实而击虚也,乘势而趋利也。避实击虚,则敌骇不及图,如自天而下。乘势趋利,则我义声先大振,而远近向风。不观唐太宗之趋咸阳乎?进乃胜矣。不观黥布之归长沙乎?退乃败矣。微乎!其不可以一瞬失也。

【译文】所谓剪除其外围力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避开敌军坚实之处攻击其薄弱环节,借助有利形势夺取战略要地。避开坚实攻击薄弱,敌人就会惊慌失措无法应对,犹如神兵天降般猝不及防;借助形势夺取要地,我军的正义之名就会迅速传扬,四方势力自然望风归附。难道没看到唐太宗直取咸阳的例子吗?果断进攻才能取胜;难道没看到黥布退守长沙的教训吗?消极撤退终致败亡。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关键在于不可有片刻的延误!

霸王大略,此其首矣!故不惜备录之。知其说者,夫固无余蕴焉耳。若夫一时之利钝,一事之坚瑕,又何足云!

【译文】成就霸王之业的宏图大略,这是最为首要的!因此要不惜笔墨详尽记录这些策略。真正懂得其中精义的人,自然能完全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至于那些一时的得失利弊、具体事务的成败优劣,又哪里值得过多谈论呢!

卷二·兵进必有奇道

兵只一道耶?曰:不然。所向既明,则正道在不必言矣。然不得奇道以佐之,则不能取胜。项羽战章邯于巨鹿,而后高祖得以乘虚入关;钟会持姜维于剑阁,而后邓艾得以逾险入蜀。故一阵有一阵之奇道,一国有一国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即有时正可为奇,奇亦可为正,而决然断之曰:必有。

【译文】用兵之道只有常规战术吗?并非如此。主攻方向明确后,常规战术自然不必赘述。但若没有奇兵策略配合,就难以取得胜利。项羽在巨鹿与章邯激战牵制敌军,汉高祖刘邦才能乘虚攻入关中;钟会在剑阁与姜维对峙吸引蜀军主力,邓艾才能冒险翻越险阻直取蜀汉。由此可见,每场战役都有独特的奇兵策略,每个诸侯国都有因地制宜的奇兵策略,天下格局更有宏观层面的奇兵策略。甚至有时候常规战术可转化为奇兵策略,奇兵策略也可转化为常规战术,但可以斩钉截铁地断言:奇兵策略不可或缺。

夫兵进而不识奇道者,愚主也,黯将也,名之曰「弃师」。不观之苏氏抉门旁户逾垣之喻乎?其论甚精,无以易也。昔刘濞之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人别循江、淮,收淮南、长沙,以会武关;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曹操拒袁绍于官渡,移军欲向延津,而潜以轻兵袭白马,用此道也。

【译文】统率军队却不懂得运用奇兵策略的人,是愚蠢的君主、昏庸的将领,这种行为可称为「葬送军队」。难道没听过苏氏关于「撬门、翻窗、跳墙」的比喻吗?这种论述极为精辟,无可替代。当年吴王刘濞攻打大梁时,田禄伯请求率领五万军队沿长江、淮河分兵包抄,夺取淮南、长沙地区,最终会师武关;东汉岑彭征讨公孙述时,从江州逆流都江击溃侯丹部队,直取武阳,迂回包抄到延岑军队后方;曹操在官渡对抗袁绍时,佯装向延津方向调动大军,却暗中派遣精锐突袭白马,这些战例都是运用奇兵策略的典范。

然则,用兵慎勿曰:吾兵可以一路直至,而无烦于旁趋曲径为也。是以人国侥幸也,戒之哉!

【译文】因此,用兵作战切不可固执地说:我军只需沿着主攻路线长驱直入,根本不需要分兵迂回包抄的路线。这种思维纯粹是怀着侥幸心理统御军队(或:用这种心态治理国家),必须时刻警惕!

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

兵之进也,固有所过城邑不及下者矣。必以战乎?曰:非我乐战也,不得已而与敌遇,非战无以却之。盖兵既深入,则敌必并力倾国以图蹂荡我,恐我声势之成;此而不猛战疾斗,一为所乘,鱼散鸟惊,无可救矣!诚能出其不意,一战以挫其锐,则敌众丧胆,我军气倍,志定威立,而后可攻取以图敌。古所谓一战而定天下,其在斯乎!汉光武之于昆阳,唐太宗之于霍邑,可以观也。昔沈田子以千余人遇姚泓数万之众于青泥,其言曰:「兵贵用奇,不必在众。今众寡不敌,势不两立,若彼围既固,则我无所逃,不如击之。」遂败泓兵。此深合机要,百虑不易之道也。

【译文】军队在进攻过程中,必然会经过一些来不及攻占的城池。是否必须通过战斗解决呢?回答是:并非我们喜好战争,而是迫不得已与敌军遭遇时,若不通过战斗就无法击退敌人。当军队深入敌境后,敌军必定会倾尽全力反扑,企图摧毁我军的进攻态势,因为他们惧怕我军形成声势;此时若不发动猛烈攻势迅速决战,一旦被敌军抓住破绽,我军就会像鱼群溃散、惊鸟四飞般无可挽救!若能出其不意地通过一场决战挫败敌军锋芒,就能使敌方士兵丧失斗志,我军士气倍增,军心稳固、威势确立,之后便可逐步攻取城池击败敌军。古人所说的一战便能奠定天下大局的战略精髓,正体现在这种时刻啊!汉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击溃新莽大军,唐太宗李世民在霍邑之战中迅猛突击大破隋朝守军,这些经典战例都印证了这个道理!当年东晋将领沈田子率领千余士兵在青泥遭遇后秦皇帝姚泓的数万大军时,他分析道:「用兵贵在出奇制胜,并不在于人数多寡。如今敌众我寡,双方态势已无共存余地,如果等敌军完成合围,我们就无处可逃了,不如主动发起进攻。」最终他率军突击击溃了姚泓的部队。这深刻体现了把握战机的精要,是经过反复思虑也无法更改的用兵法则。

卷四·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

战固无疑矣。然不得其道,祸更深于无战。古有百战之说,以吾言之,不啻百也。将从何处说起耶?吾言吾初起之战焉耳。以乌合之市人,当追风之铁骑,列阵广原,堂堂正正,而与之角,不俟智者而知其无幸矣。出奇设伏又何待再计焉。孙膑之破庞涓以怯卒,韩信之破陈余以市人,李密之破张须陀以群盗。用寡以覆众,因弱而为强。善战之术,固不止此;然当其事者,断断乎于此二者求之,则万举万当;不然者,必败。

【译文】虽然不得不战,但若不懂用兵之道,带来的灾祸会比避战更为深重。古人常说用兵有百种战法,依我看来,何止百种!该从何处阐述用兵之道?我认为应当从初战说起。如果让未经训练的市井百姓与精锐骑兵在开阔地带正面列阵交锋,稍有头脑的人都明白这无异于自取灭亡。此时除了出奇兵、设埋伏之外,难道还需要犹豫谋划吗?由此可见,用兵之道必须根据具体情势灵活运用奇正相生的策略。孙膑利用假装怯弱的新兵击败庞涓(马陵之战),韩信依靠未经训练的市井平民击溃陈余(井陉背水之战),李密凭借农民起义军打败张须陀(大海寺设伏)。这些都是以少量兵力歼灭大军、将弱势转化为优势的经典战例。高明的用兵策略当然不止这些手段,但身处战场的主帅若能在「出奇制胜」与「激发士气」这两个关键点上坚定不移地下功夫,就能做到每战必胜;反之,若忽视这两个原则,则必然失败。

卷五·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按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译文】用兵作战若违背原则,必定失败;若遵循正确方法,必然胜利。一旦获胜,就会形成势如破竹的推进态势,后续行动也将顺势顺畅展开。此时需要招揽人才,任命各级官员,安抚百姓,接收管理户籍地册,颁布政策法令。至于开拓疆土的策略应当优先考虑什么?答案是: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契机顺势行动即可达成目标,根本无需频繁动用武力。

昔武信君下赵十余城,余皆城守,乃引兵击范阳,不能下。使非纳蒯彻之说,以侯印授范阳令,而使之朱轮华毂以驱驰燕赵郊,则三十余城乌能不战而服乎?善乎!李左车之对淮阴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北首燕路,而遣辨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其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不知为齐计矣。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至今思之,虽孙、吴复生,何以易焉!而要非战胜之后,则断不及此。何也?胜则人慑吾威而庇吾势,利害迫于前而祸福怵其心,故说易行而从者顺。若在我无可恃之形,而徒以虚言嬲众,是犹梦者之堕井,无怪乎疾呼而人不闻也。此又不可不留意也。

【译文】当年武信君攻下赵国十余座城池后,其余城池都闭门坚守,他转而攻打范阳却久攻不下。如果不是采纳蒯彻的计策,授予范阳县令侯爵印信,并让他乘坐华贵车驾巡行燕赵地区宣示威仪,那三十多座城池怎会不战而降?李左车劝谏淮阴侯韩信时说得精辟:「将军俘虏魏王、擒获夏说,不到一个早晨就击溃二十万赵军,威震天下,这是将军的长处啊!然而大军疲惫不堪,此时难以持续作战。如果让这些劳顿衰弱的士兵驻扎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燕国若不肯归降,齐国更会趁机加强边境防御,这正是将军的短板。从将军的角度考虑,不如暂且收兵休整,将军队调至燕国边境方向,同时派遣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简短的劝降书前往燕国,充分展示我军威势,燕国必定不敢不归顺。待燕国臣服后挥师东进威慑齐国,届时即便齐国再有谋士,也难以想出应对之策了。用兵之道确实存在先造声势震慑敌方而后再以实力征服的策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至今思量这番谋略,即使孙武、吴起复生,也无法提出更高明的见解!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策略只有在取得战场胜利后才能实施。为什么?因为胜利后敌方会畏惧我军威势而受制于我方营造的形势,生死存亡的威胁迫在眉睫,祸福抉择的恐惧笼罩其心,此时游说劝降自然容易施行且对方会顺服。如果我军没有实际胜利作为威慑资本,仅仅靠虚张声势蛊惑众人,就如同梦中人掉进井里拼命呼救却无人听见一样徒劳,这样的失败结局毫不意外。这种关键环节绝对不可忽视!

卷六·攻取必于要害

《兵法》:“城有所不攻者。”当奉之以为主。至于要害之地,我不得此则进退不能如意,而形相制、势相禁,于是反旗鸣鼓以试吾锋,霍然如探喉骨而拔胸块也。昔高帝长驱入关,已行过宛西,张良云:“今不下宛而西进,前有强敌,宛乘其后。我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乃夜回兵围宛,克之,遂得前进无虑。

【译文】《孙子兵法》提出「有些城池不必强攻」的原则,应当将其奉为核心准则。但对于战略要地,若我军无法控制这些关键区域,就会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被地理形势牵制、被战略态势限制。此时必须调转军旗擂动战鼓全力进攻,就像取出卡在喉咙的骨头或拔出胸口的肿块般迅速解决问题。当年汉高祖刘邦率军直逼关中时,已行军至宛城西侧,张良劝谏道:「如今若不攻下宛城而继续西进,前方将遭遇强敌,后方又有宛城守军追击。我军腹背受敌,这是极其危险的路线。」于是连夜回师包围宛城,攻克后便得以毫无后顾之忧地继续挺进。

夫以深入重地之师,计必制敌之死命,而留中梗以贻后患,岂良图哉?古恒有军既全胜,而一城扼险,制吾首尾,几覆大业者,皆由于谋之不早也。狄青之取昆仑,神矣!不然,屈力殚货,钝兵挫锐之,岂不闻之?吾知有不顾而疾趋焉耳,何必攻?

【译文】率领深入敌军腹地的部队,战略必须彻底消灭敌人,若留下阻碍形成后患,岂是良策?历史上常有军队大获全胜后,因一座扼守险要的城池牵制我军首尾,几乎颠覆大业的案例,这都是因为未能提前谋划周全。北宋狄青奇袭昆仑关的战役堪称用兵如神!否则难道没听过「耗尽物资、拖垮兵力、挫伤锐气」的教训吗?我深知此时应当不顾阻碍急速挺进,何必执着于强攻城池?

卷七·据守必审形胜

能取非难,取而能守之为难;汛守非难,守而能得其要之为难。昔项羽委敖仓而不守,弃关中而不居,而卒使汉资之以收天下,此最彰明较著者也。他如陈豨之不知据邯郸而阻漳水,董卓之不知依旧京而守洛阳,自古及今,坐此患者,不可胜数。而独南宋君臣守江失策,尤为可笑。试缺日诸巨公奏议观之,了然矣。【译文】夺取城池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夺取后能够长期固守;普通的防守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防守中精准掌控战略要害。当年项羽放弃敖仓粮仓不设防,抛弃关中形胜之地不驻守,最终让刘邦占据这些要地奠定夺取天下的根基,这是最典型的反面例证。再比如陈豨叛乱时不懂占据邯郸控制漳水天险,董卓迁都时不知依托长安旧都而困守洛阳,从古至今因忽略战略要地而招致败亡的案例数不胜数。尤其可笑的是南宋君臣依赖长江天险却屡屡失策的防御策略,只需翻阅当时朝廷重臣的奏章讨论,就能清晰看出他们战略眼光的致命缺陷。

卷八·立国在有规模

隆中数语,野夫常谈。然亦曾有取其言细求之者乎?今其言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险,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天下规模,孰大于是!所以,当时英雄,所见略同。周瑜既败曹瞒,因言于孙权曰:「今曹操既败,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所,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曹,北方可图也。」江南形胜可以进窥中原者,其论盖本诸此。

【译文】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构想看似只是乡野之人的寻常议论,然而可曾有人仔细推敲过这些话的深意?他的论述是:「荆州北面依托汉水、沔水天险,向南可获取岭南资源,东面连接吴郡、会稽郡,西面直通巴蜀之地,这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益州地势险峻闭塞,却有千里肥沃土地,汉高祖刘邦正是凭借此地建立帝业。如果能同时占据荆州、益州,依托险要地形固守,西面与羌戎各族和睦相处,南面安抚夷越部族,对外与孙权缔结同盟,对内整顿政务;一旦天下形势有变,就派遣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队直扑宛城、洛阳;主公您亲自统领益州大军从秦川(关中)出兵北伐。」纵观天下格局,还有比这更宏大的战略蓝图吗!正因如此,当时的英雄豪杰们才会在战略眼光上不谋而合。周瑜在赤壁击败曹操后,向孙权建议道:「如今曹操新败,其内部隐患尚未解决,暂时无法与将军长期对抗。请允许我与奋威将军共同西进攻取蜀地兼并张鲁势力,随后留奋威将军驻守当地,与西凉马超结为同盟。我则回师与将军占据襄阳压迫曹操,如此北方中原便可图谋夺取。」后世所谓依托江南地理优势进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其源头正在于此。即使认为周瑜的战略眼光不及诸葛亮,这种评判难道公允吗?要论战略规划的完整性,周瑜提出的方略与诸葛亮《隆中对》的构想几乎完全一致。由此可见,真正的高明战略家往往能洞见天下大势的枢纽,而平庸之辈却常被眼前琐事困扰,这难道不正是古人反复强调战略谋划重要性的原因吗?

厥后,六朝胜败不常,力皆不副。至于南宋诸公,有其言而无其事,然而其言亦精且悉矣。其所云:立都建业,筑行宫于武昌及重镇襄阳,以系中原之望。又云:天下形势,居西北足以控制东南,居东南不足以控制西北等语,具关至极,圣人复起,无以易也。

【译文】此后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虽在江南更迭兴衰但始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根本原因在于其综合实力都不足以支撑战略构想。到了南宋时期,群臣更是空有精辟的战略论述却无法付诸实践,然而这些战略论述本身却极为精妙且系统完备。例如他们提出的「定都建业(南京),在武昌设立行宫并重点经营襄阳重镇,以此维系中原百姓对朝廷的期望」;又如「天下地理形势中,占据西北地区足以控制东南,而占据东南地区却难以控制西北」等论断,都切中了天下格局的核心问题,即便圣人复生也无法超越这些战略洞见。

若夫朝廷之上置中书以综机务,疆埸之外建专阃以总征伐,经理度支,抚驭军民,适宽严之宜,得缓急之序,崇大体,立宏纲,破因循之旧格,布简快之新条,使人人辑志,处处向向,斯立国之初政,又不可以一事不周者也。呜呼哀哉之与帝王,无俟观其成败,其规模气象,盖已不同矣。

【译文】至于在朝廷中枢设立中书省统管机要政务,在边疆要地设置专职将领总领军事征伐,统筹财政收支,安抚治理军民,政策宽严得当,事务缓急有序,注重维护国家根本体制,建立宏观治理框架,破除因循守旧的陈规,颁布简明高效的新政,使全国上下齐心同德、各地民众归附向往,这些都是建国初期必须全面筹划的核心政务,任何环节都不可疏忽。可叹啊!明君与庸主之间的差距,根本无需等待最终成败的结果来验证,仅从建国初期制定的制度格局与展现出的治国气象中,便已判然分明了!

卷九·兵聚必资屯田

干戈屡兴,民不安业,郡县萧条,无鸡犬声。大兵一起,立见此景。语云:“师之所处,荆棘生焉。”信非虚也。如此,而拥大众以征伐,掠无可掠,何况转输乎?古所谓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正此时矣!李密以霸王之才,徒以用粟不节,卒致米尽人散之忧。昔汉之兴也,食敖仓之粟;唐之兴也,资黎阳之利。今天下俱匮,既无秦、隋之富以贻之,何所借以成汉、唐之大业乎?

【译文】战乱频繁爆发,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城镇乡村一片荒凉,连鸡鸣犬吠都难以听闻。大规模战事一旦开启,立刻显现这般惨状。古语说「大军过境之处,遍地荆棘丛生」,确实不是虚言。在这种民生凋敝的局势下,若还驱使大军四处征伐,连可供掠夺的物资都已耗尽,更何况长途转运粮草呢?古人说「百万大军若断粮一日便无法维持」,正是这种局面的写照!隋末李密虽有称霸天下的才能,却因不节制消耗粮食,最终陷入粮尽人散的绝境。当年汉朝兴起依赖敖仓的粮食储备,唐朝崛起仰仗黎阳仓的物资补给。如今天下粮食普遍匮乏,既没有秦朝、隋朝遗留的雄厚财富作为基础,又能凭借什么来成就汉唐那样的宏图大业呢?

屯田一着,所谓以人力而补天工也。其法不一,或兵屯,或民屯。大抵创业之屯与守成之屯不同。怀远图者,当于此处求之,无烦详载也。

【译文】屯田这一战略举措,本质是以人力弥补自然条件不足的手段。具体实施方式多样,包括军士屯田和民众屯田两种主要形式。但必须注意的是,开创新业阶段的屯田策略与巩固政权后的屯田策略存在根本差异。真正胸怀宏图远略的统治者,应当在此领域深入研究其核心原则,至于具体操作细则则不在此赘述。

卷十·克敌在勿欲速

君见博虎者乎?平原广泽,不惮驰骛以逐之。至于虎负隅矣,则当设网罗,掘陷阱,围绕其出路,旁睨而伺之,久将自困。若奋不顾身,径进而与之斗,鲜不伤人矣!

【译文】用兵之道如同猎虎:当老虎在平原旷野时,人们可以纵马追逐围猎;但若老虎被逼至角落负隅顽抗时,就应当布设罗网、挖掘陷阱,封锁其逃窜路径,在周围静待时机,久而久之老虎自然困乏。如果此时鲁莽地冲上前与猛虎肉搏,很少有不被虎爪所伤的!这正如同军事作战时,面对占据险要地形的强敌,若强行正面进攻必然损兵折将,唯有通过封锁孤立、断其补给、瓦解士气的策略,才能最终以最小代价克敌制胜。

吾之用兵,自初起以至于势成,敌境日蹙而力亦日专,此亦负隅之虎也。吾欲一举而毙之,岂可不厚为之防哉?

【译文】我军从起兵发展到形成优势的过程中,敌方领土日益收缩但其兵力却越发集中,这正是困兽犹斗的猛虎之态啊!若想一举彻底歼灭敌人,怎能不周密部署防御呢?须知当敌人退无可退时,必定会孤注一掷发动疯狂反扑,此时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其绝地反击。必须像猎户围捕困虎般层层封锁其退路,同时巩固自身防线以消解其垂死挣扎的破坏力,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最后一击。

昔周世宗既平关南,宴诸将于行营,议取幽州。诸将曰:“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世宗卒还师。宋曹彬、潘美诸将北伐,陛辞,太宗谓曰:“潘美但先趋云、朔,卿等以十万众,声言取幽州,且持重缓行,不得贪利。”及曹彬等乘胜而前,所至克捷,每捷奏至,帝讶其进军之速。后果以诸将贪利轻进,至涿,竟为耶律休哥所败。非明鉴耶!

【译文】当年周世宗柴荣平定关南地区后,在军营中宴请众将商议攻取幽州事宜。将领们进谏道:「陛下离京仅四十二日,未经激烈战斗便收复燕南失地,已是旷世奇功。如今契丹骑兵尽数集结于幽州以北,此时不宜继续深入敌境。」周世宗最终采纳建议班师回朝。(这段记载深刻揭示了军事扩张的临界点——当敌军收缩至核心要塞时,盲目冒进可能触发「困兽反噬」效应:敌方依托本土纵深实施弹性防御,以空间换时间消解我军锐气;我军则因战线拉长暴露补给弱点,陷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困境。周世宗的撤军并非怯战,而是基于「全胜」理念的战略克制:在「破竹之势」与「孤军之险」间精准权衡,避免「百战百胜而一败涂地」的致命风险。)北宋初年,曹彬、潘美等将领率军北伐,出征前向宋太宗辞行时,太宗明确指示:「潘美只需率军直取云州、朔州;曹彬你统领十万大军,对外宣称要攻取幽州,但必须谨慎缓行,绝不可贪功冒进。」然而曹彬等将领在初战告捷后持续突进,每次捷报传至京城,太宗都对行军速度之快深感不安。最终却因众将贪功冒进,在涿州被辽军名将耶律休哥击败。这难道不是对盲目冒进最深刻的历史警示吗!

故欲克敌者,强其势,厚其力,谨其制,利其器,然后堂堂阵、正正旗,声罪致讨而施戎索,乃全胜之术也。不然,吾宁蓄全力以俟之。经伦庶政,振举远猷,大势既定,彼将焉往哉?

【译文】因此想要战胜敌人,必须增强自身威势,积蓄雄厚实力,完善严谨制度,优化精良装备,然后以严整军阵、鲜明旗帜堂堂正正出征,声讨敌方罪行并发动军事征讨,这才是取得全面胜利的策略。若不具备这些条件,我宁愿积蓄全部力量等待时机。只要治理好政务民生,推行长远战略规划,待天下大势稳定掌控后,敌人还能逃到哪里去呢?

补遗

十卷中,至矣,尽矣。尚须补也与哉?曰:为「十胜」而设也。江南脆弱,谁不闻之。然迹其所以胜,不在强弱也,顾人之运用何如耳!遂并其佐胜之着、编中未录者,偶记于此。此外,仍有王文成公破宸濠始末,兵略最精,不可不一览。

【译文】此兵法十卷已将用兵之道阐述得极其完备透彻。难道还需要补充吗?答案是:这些补充是为阐明「十胜」策略而专门设立的。江南地区防务脆弱,世人皆知。但考察其取胜之道,关键不在于实力强弱,而在于统帅如何巧妙运用兵法!因此将辅助制胜的关键要点以及书中未曾详录的方略,一并记录在此。此外,王守仁(王文成公)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全过程,其用兵谋略堪称精妙绝伦,实为必读之典范。

作者简介

王余佑(1615—1684),字介祺,一字申之,号五公山人,卒后门人私谥文节,世称文节先生,直隶新城人。明诸生。有《五公山人集》。

来源:君子好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