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事故蒸发千亿市值!雷军如何拯救小米汽车信任危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21:43 1

摘要:小米SU7的3月29日事故的现场视频和图片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各大媒体迅速跟进报道,小米汽车客服的回应、官方公布的数据、家属的发声等信息陆续曝光。小米集团股价同期遭到巨大抛压,4月2日,小米集团报44.55港元/股,两个交易日大跌9.45%,较2025年3月19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官网

作者 雨霏

编辑 庄泽

小米SU7的3月29日事故的现场视频和图片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各大媒体迅速跟进报道,小米汽车客服的回应、官方公布的数据、家属的发声等信息陆续曝光。小米集团股价同期遭到巨大抛压,4月2日,小米集团报44.55港元/股,两个交易日大跌9.45%,较2025年3月19日59.45港元/股的历史最高价,已跌去25.06%。按最新1.15万亿市值计算,小米集团总市值近两天缩水超1200亿港元。

原因追索

电池来源和门锁关注度最高

3月29日22时44分左右,安徽省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3名女大学生驾驶一辆小米SU7标准版正高速行驶。据小米公司披露,事发时车辆开启了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然而仅仅1 - 3秒后,车辆便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剧烈的碰撞引发了车辆自燃,无情吞噬了车内三位年轻的生命,她们原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前往安徽考编的,却因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事故发生后,电池的安全性和来源成为舆论焦点。小米SU7标准版自2024年6月起采用双供应商体系,由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和宁德时代分别供货。事故发生后,宁德时代迅速回应,称涉事车辆所使用的并非自家电池。小米汽车客服也表示,标准版车型的两种电池随机安装,车主购车时无法选择,但对于涉事车辆具体搭载哪家电池,客服表示难以直接查询。截至目前,比亚迪尚未就此事作出回应。

部分网友质疑,即便磷酸铁锂电池通常比其他锂电池更安全,热失控温度更高,后续能量释放烈度更低,但此次事故中车辆依然发生了爆燃,这也被认为是指责电池在碰撞后未能有效抑制燃烧。此外,小米SU7标准版部分车型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而这一技术在极端情况下,可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这也引发了公众对该车型电池安全性的质疑。

除了电池,车辆撞击护栏后车门锁死,导致驾乘人员无法及时逃生也引发质疑。据经济观察报报道,驾驶员父亲在事故后向交警询问时被告知:“车锁打不开,我女儿和她的另一个同学是被活活烧死的。”对此,小米汽车客服称,若遇到车辆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

但家属指出,事故发生时车内人员可能因剧烈撞击失去意识,或未接受过相关培训,无法及时找到应急装置。

市场中也有汽车业内人士分析,事故中车门锁死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车内人员因撞击晕厥,无法进行物理解锁;二是车辆遭受撞击时,线束等被撞断,导致解锁信号无法传输。此外,若保证信号传输的蓄电池或备用电池遭受撞击后无法工作,也会致使信号无法传输,车辆无法解锁。当下新能源车功能繁多,消费者不一定会仔细阅读使用手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车祸发生后逃生的难度和反应时间。

尽管小米公司迅速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赶赴现场,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并表示将协助家属处理后续事宜,铜陵市交警专案组也已介入调查,但目前大家依然在等待事故的调查结果,部分网友质疑小米SU7的智能驾驶系统存在漏洞,在关键时刻未能有效保障行车安全。这些是否是导致车内人员无法及时逃生的关键因素,仍有待官方给出权威解答。

造车初衷

雷军对新能源车安全的关注

在小米新能源汽车的布局中,雷军对安全问题颇为重视。3月22 日,雷军在微博发布了关于Ultra电池包“防弹涂层”的视频,视频中涂有电池防弹涂层的西瓜从六楼扔下仍未见损伤,借此宣传该技术的耐刮擦、耐穿刺性。此外,小米SU7上市后,在中保研安全性测试中取得了全项优+的成绩,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车辆辅助安全指数这三大安全性测试项目中均取得G+的最高评级,成为唯一获3G+及A评级的轿车,侧面反映出小米在产品安全打造上的成果。

在新能源汽车的商用市场,小米汽车成绩斐然。2024 年,小米SU7全年交付136854台,连续5个月单月交付超20000台。2025 年3 月,小米汽车交付超2.9万辆,环比增长21.8%,再次创下品牌历史新高,这已经是连续第六个月交付量突破20000辆大关。第一季度,小米汽车累计销量达7.56万辆,完成了其35万辆年度销量目标的21.61%。3月18 日,小米宣布已完成第20万台小米汽车的交付,从首辆交付到突破20万辆大关,小米汽车用时不到一年,创下新能源汽车品牌量产初期的行业交付纪录。供应链消息透露,预计2025年4月,小米汽车当月产能可达3.7万辆,交付量也将大致处于同一水平。

理性思考

新能源汽车事故对行业发展的警示

可以看出,这场悲剧的发生是无论家属、车企还是车企负责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遭受重创,许多潜在消费者在购车决策时变得更加谨慎。车企为了应对舆论压力,纷纷重新审视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和应用策略,加大对车辆安全性能的研发投入。相关部门也意识到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和监管体系的紧迫性,可能会出台更加严格的法规政策,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小米SU7事故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只有车企、政府、消费者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有效保障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让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安全、便捷、绿色的出行工具 。这不仅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也是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回顾历史,在燃油车替代马车的过程中,类似的安全问题也曾频繁出现。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三轮汽车。由于早期技术不成熟,车辆在行驶中经常出现断链条等故障,发动机还会发出巨大噪音并冒浓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燃油车技术不断革新,安全标准逐步完善。以丰田为例,2009 - 2011年,丰田因零部件缺陷进行了大规模召回,涉及车辆达数百万辆。起初,丰田遭到了消费者的强烈质疑和抨击,但通过积极采取召回措施、改进技术,逐渐挽回了消费者的信任,重新赢得了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具有节能减排、智能互联等诸多优势。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问题。面对事故,我们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既不能因个别事故而全盘否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

车企作为产品的生产者,肩负着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责任。应加大对安全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在宣传智能驾驶技术时,要做到客观、准确,避免过度夸大其功能,误导消费者。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安全标准和法规,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安全意识,正确使用车辆,了解车辆的各项功能和应急操作方法。在享受智能驾驶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能放松对驾驶安全的警惕。

复盘近两年来小米股价走势,2024年初,小米市值仅三千多亿港元,随后一路攀升。2025年2月3日,小米市值强势突破万亿港元大关,达到1.11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4万亿元) 。2月12日上午,港股小米集团股价涨幅超4%,刷新历史新高。然而自3月宣布配股融资425亿港元后,股价开始下滑,叠加此次SU7事故影响,股价进一步走低。SU7事故对小米品牌声誉造成了巨大冲击,若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小米汽车乃至整个品牌的信任,进而影响未来业务发展与估值。因此,小米需妥善应对此次危机,持续打磨产品,提升安全性能,重塑消费者信心,以证明其市值的合理性。

来源:大道财经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