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观点|富国基金:跌了四年的医药,终于要熬出头了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17:37 1

摘要:《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于2024年落地,医保谈判、商保政策等后续支持措施或超预期。中邮证券团队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创新药全链条升级,AI辅助研发、ADC等技术成熟将推动行业降本增效。此外,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占比从2020年不足5%

博时基金万琼

最新观点:

政策力挺“AI+医疗”

《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于2024年落地,医保谈判、商保政策等后续支持措施或超预期。中邮证券团队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创新药全链条升级,AI辅助研发、ADC等技术成熟将推动行业降本增效。此外,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占比从2020年不足5%升至2024年的30%,2025年前两个月已达成16项授权合作,覆盖肿瘤、自免等领域。投资者可关注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C:014425,布局港股“AI+医疗”板块。

建信基金陶灿

最新观点:

A股反弹,风险是否已释放?

大家好,我是建信基金陶灿,大家都叫我火山哥,最近市场波动较大,后市会怎么样呢?下面是我的一些观点,欢迎交流和关注。

各位投资者朋友们,大家好!今日A股市场呈现出一派令人振奋的反弹景象,指数稳步上扬,市场情绪显著回暖,这无疑给近期在波动中徘徊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那么,这次反弹是否意味着市场风险已经得到有效释放呢?

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当前国内经济复苏的态势正逐步稳固。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举措如同坚实的基石,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无论是财政政策的精准发力,还是货币政策的合理宽松,都在为市场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步回暖、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盈利状况也在逐步改善。这些积极因素如同星星之火,正逐渐汇聚成推动A股市场向上的强大力量,为市场风险的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看市场估值,经过前期的调整,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已经处于历史相对较低的水平。许多优质企业的股价被严重低估,其内在价值远未得到充分体现。这种估值上的优势,使得市场具备了较大的反弹空间。今日的反弹,正是市场价值回归的一个积极信号,预示着市场正在逐步修复前期的过度悲观预期,风险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释放。

资金流向方面,今日市场的反弹伴随着成交量的明显放大,这表明有大量的资金开始回流市场。这些资金的涌入,不仅为市场的反弹提供了动力,更反映出投资者对A股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聪明的资金总是敏锐地捕捉着市场的机会,它们的积极参与,无疑是对市场风险释放的一种有力认可。

此外,行业板块也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多个行业板块在今日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尤其是那些具有长期成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科技等领域,更是表现抢眼。这些行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市场带来了新的热点和活力,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选择。它们的强劲表现,进一步印证了市场风险正在逐步释放,市场机会正在不断涌现。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的运行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反弹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波折和挑战。但总体而言,今日A股的反弹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让我们看到了市场风险释放的曙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企业盈利的持续增长以及投资者信心的逐步恢复,A股市场有望迎来更加稳健、更加乐观的发展阶段。

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市场的变化。在风险释放的过程中,抓住那些被低估的优质投资机会,分享市场成长带来的红利。让我们携手共进,在A股市场的投资之路上,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陶灿说】大金融反弹,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建信基金陶灿,大家都叫我火山哥,最近市场波动较大,后市会怎么样呢?下面是我的一些观点,欢迎交流和关注。

各位投资者,大家好。关于今日大金融板块的反弹,我认为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共同作用,以下是对此现象的详细分析:

市场情绪回暖与信心恢复:

近期,全球经济形势逐步明朗,政策环境也趋于宽松,这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预期由悲观转为乐观,资金开始从避险资产回流至风险资产,大金融板块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资金追捧的对象。这种市场情绪的回暖和信心的恢复,为大金融板块的反弹提供了有力的心理支撑。

估值优势凸显与吸引力增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大金融板块的估值已处于相对低位。与其他行业相比,大金融板块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均显示出较高的性价比。这种估值优势吸引了大量价值投资者的关注,他们开始积极布局大金融板块,寻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随着资金的不断流入,大金融板块的反弹动力也愈发强劲。

政策利好支持与发展环境优化:

近期,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金融市场的发展。例如,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调整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鼓励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措施则为大金融板块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政策利好的不断释放,为大金融板块的反弹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基本面改善与盈利能力提升:

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大金融板块的基本面也在不断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提升,不良贷款率下降,盈利能力增强;证券业务回暖,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等收入稳步增长;保险保费收入增长,投资收益提升。这些基本面的改善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为大金融板块的反弹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支撑。

市场资金轮动与板块切换:

在市场资金轮动效应的影响下,资金往往会从前期涨幅较大的板块流出,转而流入估值较低、具有潜力的板块。大金融板块作为市场中的重要板块,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较高的股息率,自然成为了资金轮动的首选目标。随着资金的不断流入和板块的切换,大金融板块的反弹也愈发明显。

富国基金

最新观点:

跌了四年的医药,终于要熬出头了吗?

自2021年中以来,医药板块在集采政策、医疗反腐等多重压制下持续回调,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最大回撤超70%,A股医药板块估值亦跌至历史低位。随着政策面支持“真创新”暖风频吹,行业基本面拐点初现、多家头部创新药企2024年年报预告业绩超预期,近两月恒生医疗保健/中证医疗指数涨幅达24.69%/8.45%(数据来源:wind,2025/2/1-2025/3/31)。医药板块的“至暗时刻”是否已过?布局的黄金窗口又在何处?

反转时刻:政策、基本面、估值多重拐点共振

1)政策面:支持“真创新”的产业政策预期持续形成,主要从市场化定价、商保支付支持创新药,通过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优化集采政策以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具体体现为: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②国家医保局计划于2025年推出首版丙类药品目录,通过“基本医保+商保”协同模式,为高值创新药提供补充支付路径;③近日网传集采优化方案征求意见稿,可能会是医保局“唯低价”集采政策转变的重要拐点,重质量时代来临。

2)基本面:商业化兑现和海外授权两大逻辑正处于加强阶段,创新药企迈入收获期。

①一方面,各大药企对于创新药出海,或已由“选择题”转为“必答题”。国内创新药企随研发实力提升在全球 BD(商业拓展)中吸引力强劲,大额出海授权不断。相关券商统计今年年初以来国内创新药 License-out 项目累计超25项(截至2025/3/25),合作领域从肿瘤向自免、代谢等多元化方向延伸且项目阶段明显前移。中国创新药“研发溢价”正在被全球认可。②另一方面,国内政策支持拐点确认叠加商业模式显著改善,多家创新药企业实现扭亏为盈或亏损收窄。据券商统计传统Pharma业绩表现韧性、收入利润均实现快速增长,创新转型成效显著;Biopharma实现扭亏为盈,迈入盈利加速增长阶段。③估值面:历史低位,安全边际凸显。横向比较下申万医药生物指数近10年市盈率历史分位达34%在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处于后50%分位(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3/30)。其中部分创新药指数仍处于估值洼地,具备中长期布局价值。

港A差异:“创新”的稀缺性和包容性

2025/03/27当日中证医疗/恒生医疗保健单日涨跌幅分别为1.45%/4.64%、弹性走出分化。单从WIND三级行业分布来看,中证医疗VS恒生医疗保健的行业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医疗服务/器械为主的医疗保健类VS重仓创新药的医药生科类。而港股“创新”的稀缺性不仅源于指数行业特征,也来源于市场环境。

一方面,港股允许未盈利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港交所在2018年颁布18A规则),因此大量专注于药物、生物技术研究等稀缺的创新药企和生物科技标的得以在港股聚集,形成目前以创新药、CXO、前沿器械为核心的生态;而A股相对受制于盈利门槛和IPO收紧,仍以仿制药、中药等传统领域为主。另一方面,与A股医药相比,港股创新药企受集采影响较小(集采政策主要针对仿制药和部分成熟药品);且港股与离岸市场联系较密切,或可进一步加速创新药的海外授权和商业化兑现落地。

总结来看,一方面,市场对医药板块政策预期转向乐观,创新药和部分仿制药板块回暖;另一方面,业绩窗口期市场开始交易医药部分左侧赛道和板块复苏/困境反转预期。

如果参考日本在老龄化负担压力下依靠创新和出海的成功带动医药板块跑出超额收益的经验,那么国内医药结构性机会或仍在于腾笼换鸟、政策明确支持的真创新方向。配置上,或可关注创新+出海+国产替代主线。

即有出海竞争力的创新Biopharma、有创新第二增长曲线的Pharma及创新药配套产业链CXO及其他具备差异化管线、国际化能力强和商业化效率高的头部标的值得关注:

创新(处于业绩/创新拐点或临床阶段的高价值资产):创新药械及其产业依旧是较为明确的中长期主线,当前多家创新药企布局迎来收获,头部企业凭借已上市创新药的快速放量及国际化进展,收入和利润有望步入正反馈兑现

出海(CXO及科研上游、供应链、医疗器械及高端生物药和制剂):创新药械的license out加速实施,中国企业或已成为全球跨国药企(MNC)较为重视的创新转换来源,海外潜在增量十分可观。

此外,国产替代(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也是未来几年较为确定的产业趋势,其中内窥镜、微电生理等市场空间大、竞争格局好、国产率低。

聚焦到市场差异看,港股作为“创新”核心战场,可优先布局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前沿领域标的,如ADC、基因编辑等稀缺生物科技企业。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带动院内诊疗量回升,叠加创新药医保支付政策(如丙类目录)向商业化品种倾斜,A股中具备出海能力的仿创药企、国产替代加速的医疗器械龙头,以及政策免疫的中药消费品牌或迎估值重塑机遇。

来源:一地基毛66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