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院士:儒道互补启示中医中药之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5 09:21 3

摘要:晚周先秦中华文明历经百家争鸣,澄源合集流传于后世,对国家民族的繁荣进步均有重大贡献。至公元前5世纪,儒家和道家逐步成为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儒家是由文士学者及思想家构成,都是传授古代典籍的老师,创始人和领袖是孔子。稍晚些,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派,既强调个人自由又

晚周先秦中华文明历经百家争鸣,澄源合集流传于后世,对国家民族的繁荣进步均有重大贡献。至公元前5世纪,儒家和道家逐步成为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儒家是由文士学者及思想家构成,都是传授古代典籍的老师,创始人和领袖是孔子。稍晚些,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派,既强调个人自由又重视超道德的价值。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派,既强调社会控制又发挥了自然主义。历代尊称孔子为大圣先师,而孟子、荀子亦是古贤哲儒学的代表。道家的文士学者流多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以社会哲学围绕着“无”即“道”的核心概念,集中个体作为人的自然德行,以“德”去认知理解内在生灵万物的力和能。道家以老子为名的《道德经》曾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老子是道学的创始人。先秦庄周著《庄子》,是道学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对古今中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注意把道学与道教加以区分。

儒家思想讲仁德,尚和合,重教化,于中华文明两千多年居于社会的主流意识,是政治、道德、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入世哲学,以负责任、敢担当游方于外;道家思想讲无朴纯素,崇尚自然,非常道、非常名倡导无为无欲又无不为,是出世哲学,总与社会现实维持一定的距离游方于内。儒显道隐,外儒内道,举凡人群社会有儒有道,儒中有道,而道中有儒,正负逻辑互补互动互用,充分协调,不但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顺逆流转的人生路径;直面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会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情感心理。人们应看到儒与道离异,儒门荀子说“性无伪则不能自美”是外在功利;道学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是自然的内化。儒道是亦此亦彼对待人的生命与健康,珍重爱惜对待人生审美的态度,充满了情感的光辉。相对于医学的人文道德的求真至善,儒家的礼乐中和自然的人化与道家无朴纯素、无欲无功的人的自然化,确是既对立又补充,儒道互补的国学内涵是中医中药之美的基础。

国学讲辩名析理。名有常名、非常名,名是一切世事知理的表达,理的实现要有物质基础,各种类型的社会都是实现社会结构的各种“理”。从历史领域看,社会经济是中华文明“理”的渊薮。对于“理”的认识,其“非常名”是“不知之知”,混沌道通于一就需要负方法、负逻辑。从形而上学视域看,不仅是增加认知诠释的学术,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心灵智慧。正方法与负方法并不矛盾,可以相辅相成,应当始于正方法而终于负方法。如果不终于负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最好的终点;如果它不始于正方法,它就缺少作为哲学实质的清晰思想。我们从现实社会可以认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四个现代化是正方法,同时提出并实行“韬光养晦”是负方法。正负并用是尚一尚同的哲学,铸就了改革开放的成就。负方法、负逻辑将可能给世界哲学有所贡献。正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负方法在道家《老子》《庄子》里,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混沌的全体,以“无”作为核心理念,它没有说“道”实际上是什么,却只说了它不是什么,但是若知道它不是什么,也就明白了一些它是什么。

中医药学以象为主体本体,象、气、神一体便是道,“道”与“无”是道学的核心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生于无,生灵万物而成物质精神世界。道生一,一生二,二数神,形立神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象数由两仪始,而后四六八,六十四卦,器者物也,在人体脏腑、经络、官窍等皆具象思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智,玄生神,神不可测为恍惚至极无极之数,神者通于天之大脑为生命之智慧,蕴育原发无形之大象,即精神之象,历经不可感知的幽暗博大之玄,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至今日变成可思可解之暗知识、暗物质,诠释宇宙黑洞的信息守恒定律,将带来数字化世纪科技文明的突破期。睿智的思想家、科学家们思政研习《道德经》与《庄子》逐渐深化。道者衍生五行,水火木金,上下左右,中央为土,三五生成而五运终天,布化真灵,始于混沌又复归混沌,本真之我的一元论,人道顺天道。医者在明明德,致良知,守住仁心仁术,道与术和合并举。中医学有感性、理性、悟性,而悟性是体于道内的智慧,观象议病,神机气立与出入升降密切相关,有是气必有是理,认知理解病机至关重要,类比取象,筑境立意,随证治之,在辨证论治的临证思辨中体现中医药学的原创优势。

儒学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仁德乃大德、天德、公德,是生命的力量,家国情怀敬业尽责。新儒家学派提出“义利事功”,作为医生不仅仅是疗伤治病的决策者,还应成为患者的朋友,以同理心、归属感启示“泛爱众”的情感。道学倡导无朴纯素,无私欲而不污不杂,丰富了儒家仁学的内涵,儒道互补奠定了医学人文的根基。老庄之学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让自然真正成为自然,致良知心灵美而生长壮老矣,仁者寿天命即体悟人生之道。

道学瞻定万物以阴阳之大顺,受儒显之善,应时空迁移,立俗而施事;无为又无不为,其实易行,其术虚无为本,因循为用,无常形、无偏累,知生灵之情为万物主。道家文士人生多处于“在野”的地位,为谋思想的出路,从魏晋时期至北宋时期,有竹林七贤丰厚之情理论说,向秀、郭象的《庄子注》,廉溪、康节、横渠之说,史称“玄学大帜”。对于国学始源演化的深入研究,广涉科技文明史学、哲学、文学范畴,以及人群社会生活、文化生产技术、环境生态诸多层面,确是推动中华文明进化的一股强劲潜流,也是中国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成就。儒道互补融汇了农耕文明的哲理与科技成果。数字化新纪元朝向物质、能量、信息守恒定律的深化研究,大科学、高概念以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结合,以整体归纳与还原分析,辩证统一的方法学去认知、诠释“道生智”“玄生神”。混沌的“道通为一”将给人类科技文明带来划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来源:科普中医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