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恩师——深切缅怀郑熙亭老先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16:12 1

摘要:1984年2月12日晚上团地委副书记单玉基拿着一份《建议书》到郑老家,介绍说黄骅陈刘村一位青年王翊,自学日文,通过收听日本广播了解到日本大分县开展“一村一品”运动,使乡村快速发展起来,便通过书信与平松知事建立了联系,获赠《一村一品运动》一书。他还通过考察调研写

知音•恩师

——深切缅怀郑煕亭老先生

王翊

郑熙亭和王翊交谈。

1984年2月12日晚上团地委副书记单玉基拿着一份《建议书》到郑老家,介绍说黄骅陈刘村一位青年王翊,自学日文,通过收听日本广播了解到日本大分县开展“一村一品”运动,使乡村快速发展起来,便通过书信与平松知事建立了联系,获赠《一村一品运动》一书。他还通过考察调研写了《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及开展“一村一品”活动振兴乡村地域经济的建议》。他拿着这个《建议书》找到了团地委。

郑老说:“我正寻找用什么办法把全区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集中起来,用什么办法把党的富民政策落实下去,正求师问计。如今,忽然跑出个王翊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看完这份《建议书》,他兴奋得睡不着了,跑到沧州日报社的办公室,连夜起草了文件。第二天一上班,就召开了行署办公会,通过了《沧州行署关于开展“一村一宝、一村一品、一人一计”活动的通知》。

随后,郑老让单玉基通知黄骅团委书记赵国权,把王翊送到地区来。

当时,我刚去军盐场不久,也是自荐找到军盐场龚场长,为养虾场提高虾的产量质量培育动物蛋白含量高的蝇蛆和蚯蚓,当即聘为技术指导。过年刚上班,忽然黄骅团县委来人让我去沧州,在地区招待所得到了郑专员的接见。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宽阔的额门透着高智商,是一位果敢利落、雷厉风行的长者。中午招待我吃饭,陪同的还有地区经委主任王宏烈、单玉基领导,边吃边聊。

郑老亲切地询问了解我的一些情况,问道:“怎么想到要学日语、学其他知识的呀?”

我说:学日语,想把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介绍给中国。

——在生产队每天干活没有时间,主要靠晚上学。白天利用碎闲时间,干活歇畔,别人躺着睡觉,我躲一旁背单词。

——大队承包粮站的活,我每天扛200斤麻袋登粮囤顶,一天蹬跳板一百多个来回,下跳板的空档掏出小本本背单词。

——利用唯一的信息工具收音机,听新闻、青年节目,听北京电台、天津电台日语讲座等。

——有时晚上到几里外的公社看过期的报刊。以获取资讯,丰富思想思维。

——春天跟队长申请打草,打半天就能挣一天工分,为的能有更多自由时间学习。去20里外中捷农场打草,打一会就爬在沟里歇息。掏出单词来背。

说到中捷时郑老感慨万千:“当年我26岁被下放到中捷劳改,逆境中背唐诗、看三国,学文史哲,以解痛苦,充实自己,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说:我26岁时跑到您当年劳改地方打过黄须菜呢。我还说,闻您身上好像还有中捷咸泥土味呢。引得郑老哈哈大笑。

郑老问及怎么想提出开发“一村一品”振兴乡村时,我说:晚上听日本NHK广播新闻,了解到日本大分县成功开展了“一村一品”运动,从最落后贫困的县,快速发展成为先进县。政府组织开展“一村一品”并成立技术中心,提供技术培训、标准制定和营销支持。我意识到这对中国农村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便通过国际信函来往与大分县平松知事建立了联系。他赠我他编著的《一村一品运动》一书。我想翻译出来介绍给中国。

我还通过报刊了解到新西兰的猕猴桃经济产业开发,把有特色的产品作为一项产业化系统开发,是很好的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我向郑专员列举了诸如沿海养殖对虾、水貂、中捷的红高粱、金丝小枣、冬枣、梨、渤海驴、盐碱麦、杂粮、河间驴肉火烧、铸造、武术、杂技,大口河徐福第一出海口等节点,其每个乡村各地都有不同的人文地理资源,越有地方性特色性民族性越有世界性。只要按照产业化开发模式搞,就能成为地域特色的大产业。

郑老说:“很对!我们正在抓‘两白四宝三大块’,还是有局限性,正思索怎样把全区各乡村特色资源挖掘发挥出来。你提出的一村一品、一宝、一特色,很好。我再加一条‘一人一计’,集全区人的智慧计策,把人文资源智慧都调动发挥起来了。”

郑老又问:“你又怎么想到考察,写建议报告的?”

我说:每年去距离家40里外的海堡亲戚家换海货,到码头帮着卸船、分捡海货,对海边有一定的感知了解。我常去中捷农场东部一带打草、打黄须菜喂猪。

郑老说:“当年,我就在那里劳改。”

我说,听说当年还有北京来的大干部、大学问家呢。

郑老说:“是啊,我跟他们学到了很多,也受了很多磨炼。”

我说,我在长芦盐场做农民工,去‌大口河(今黄骅港)推土方垫盐码头,那是长芦盐场海盐近海驳船转运点,听说也是徐福东渡船队的出海集结地,估计当年也曾是浩浩荡荡一片繁华。站在小码头上憧憬这里未来可能会成为渤海湾西岸集港口与旅游的一颗明珠。再望西周边腹地一片滩涂,我就盼望着学习外地,加快开发力度,盐田、水产养殖、‌港口与临港工业区建设合理开发。

我说,在黄骅黄南排干南不远一个辛立灶村,该村周围也是盐碱滩涂寸草不长,发挥滩涂资源优势,用海水晒盐走上了富裕路,在全县乃至全区收入是最高的。

我还说,去大港油田做农民工时,顺着沿海线黄骅二十四海堡从南往北考察开发利用现状。利用到唐山做农民工推土方的机会考察沿海情况,到山东、江苏沿海考察了解滩涂开发养殖业经验。

由此引发了开发环渤海构想,绘制了1:75万比例图。

感悟出乡村振兴、地域发展。只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滩涂养殖、宜盐则盐,扬长避短,不长庄稼可晒盐、养殖、办工厂呀。

郑老说:“好,很好!”

我为了写调研报告,收集资料,不惜一切。

在大港油田做农民工时,有空闲时就去设计院查阅报刊,丰富了思想。《经济参考报》刊发过刘吉写的《新西兰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从品种选育、集约化生产、‌产业链整合与品牌化、营销策略‌产业发展模式)引我关注。我认为其经验对沧州的水产养殖产业、枣梨等林果产业、盐碱地小麦、苜蓿等种植产业、特种动物水貂、獭兔等养殖皮毛加工产业及各地土特产发展有很好的借鉴。

写调研报告时联想起《经济参考报》刊登过那篇《新西兰猕猴桃发展模式》。想抄录下来。但身边没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条件,农村又没休假只能趁刮风下雨后不下地干活时间,去40里外的县城文化馆、县委县府各科室去找,也没找到。我认为县府主抓经济工作的领导机关应有份《经济参考报》,一篇好的经济文章会改变一个产业、一个地方。想到这,便去邮局掏出兜里仅有的6元(那是卖破烂换来的钱准备买书的),给县政府定了半年的《经济参考报》,呈现了一个沿海黄骅人的赤子之心。

在生产队时挑最累的出河工,为的挣高工分挣零花钱。积攒点钱去北京图书馆学习查资料,一天啃一个凉馒头,学经济学、海洋学、农经学、生物学、编辑学、心理学等知识。

郑老说道:“困境逆境中,学习看书是最好的解脱,我在中捷劳改时,就是通过学习来解脱,也磨炼了自己。”

郑老又问道:“怎么去上海与平松知事、上海汪道涵市长认识的?”

我回答说:平松知事回信告知1983年8月2日访华,希望上海晤面。8月1日,临行时去了县里邀领导一同前往,县领导说有事离不开,我便自己前往上海。出车站后打电话给上海市政府把我送到锦江饭店,平松正介绍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和“技术密集城建设”。我又了解到了很多新的信息。大分县开展的一村一品运动振兴乡村的经验引起多国效仿,其技术密集城建设、沿海临港开发、临空经济方面也颇有成效。

宴会间平松知事特向上海市长汪道涵推荐介绍我这个千里迢迢从河北赶来的青年王翊。

汪市长赞赏我的开创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说:“上海将开展‘一厂一品’活动。你们河北与大分县地理条件类似,会有很多合作的可能。”

汪道涵市长邀我在上海与平松一行转转。我谢绝了他的好意,到上海最大书店转了一圈,好书很多,因囊中羞涩,还有几十元,仅够回程。快到德州,想起上海之行收获颇多:日本大分县成功经验,对河北有很好的借鉴,向省领导建议,邀平松一行顺便到河北传经做报告,岂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于是改道去省会。值班秘书派车接到省府见到一省府公职人员,上下打量我这个蓬头垢面从上海赶来的黄骅农民,认为还能与什么日本知事级、上海市长级人物见面?盘查了一番又翻查我的包,没什么物件仅有一些日文资料,也看不懂,半信半疑,也没介绍信什么的,最后按盲流通知黄骅领人。来人领到火车站候车时,我还趁机给石家庄现代化所电话约好去请教一位所里的日本人。来人是领任务来的,肯定不让,只好跟回黄骅了。

在旁边的单玉基说到:人才是放错地方的垃圾。

旁边的王宏烈听后说:“明天我去石家庄找省领导。”

郑老接着说:“我们支持你!行署已决定成立沧州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让你来沧州工作,支持你继续研究并翻译一村一品。已成立沧州地区‘三个一’活动办公室,也将成立沿海开发总指挥部,可辅助开展的‘三个一’活动和沿海开发。”

沧州地区行署发文开展“一村一宝、一村一品、一人一条建议”活动。

纵遇千劫未改志,久旱遇甘霖,终遇我知音,虽与郑老未谋面,但心灵已相通,一见如故,如春涧化冰,百川入海流,一股暖流涌上我心头……

沧州开展的“一村一宝”“一村一品”“一人一计” “三个一”活动在《河北日报》头版刊后引发了强烈反响。永年县长写信向我了解沧州开展的“三个一”活动情况,并邀请我去做报告,并聘请作顾问。

《河北日报》报道沧州开展“一村一品”活动,郑熙亭同志为之配发了评论文章《振兴河北靠人才》。

郑专员说:“不去。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做学问。”

随后《经济日报》1984年4月24日发了记者卞毓方的通讯《陈刘村“一宝”》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经济日报》记者卞毓方报道王翊事迹,先从郑熙亭写《沧州十大优势》说起。

《经济日报》还开辟了《读者编者作者》栏目,报道反响。

辽宁辽阳县长王宪林来信说:“正苦于振兴我县经济之路太窄时,您的事迹,您那‘一村一品’活动的设想及实施要领,激励了我。方便时登门拜访您,也更想有机会邀请您来做报告。”推行了“一村一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多个“专业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

原平县委书记吕日周(电影《新星》原型),看到报道后索取相关资料,借鉴沧州开展“三个一”活动,推行了“一村一厂一品、一人一技一计”活动,使原平县三年内财政收入跃升至周边12县总和,成为全国改革标杆,得到了万里、李鹏等中央领导的肯定。

雁北地委索要一村一品相关资料受到启发后,将“一村一品”与农业科技改良相结合‌,通过“一村一品”特色化路径,为高寒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1985年武汉吴官正市长邀平松到武汉并邀我一同前往会面,平松做了大分县开展一村一品报告,我也介绍了沧州开展“三个一”活动相关情况,武汉也开展“一村一宝”、一村一品等活动,其“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经验被写入湖北省乡村振兴政策。

“一村一品”的报道引起社会反响。

每次与郑老电话,他总是如父母般问我:什么困难吗?在做什么?关注什么啦?”我说,每年中央一号文件我第一时间必看,7000多字10分钟粗浏完,重点的再细看。有几个中央1号文件强调: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

纵观各地做的好发展好的地方,都是走的差不多的路径,再过几十年后也如此。

乡村振兴、地域发展,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一起发力就会快步前进。人才、技术更是关键。

为此,我向日大分县知事提出学习研修“一村一品”运动要领,发挥“两只手”作用。平松爽快答应并发来了邀请,连回来邮寄包裹材料费都给预算了,不用我花一分钱。遗憾的是单位领导没同意放我出去。

如果您老人家在沧州,这些都会迎刃而解的。

一生知音伯乐难遇呀,想起来这些是我更加深切怀念郑老人家。

郑老去省里后.《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报道我故事的《跋涉在希望的滩涂上》,在广大青年中引发反响。时任团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对王翊的事迹,对乡村振兴、沿海开发的探索开创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示赞赏,号召广大青年学习,并推荐申报团中央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获批后亲自颁授证书奖章。

我给郑老汇报:我曾去住复兴门外大街24号拜访杜润生杜老家(中央政研窒主任),受到了热情款待,还带我到中央政研室,了解沧州农村发展情况,对我倡导的一村一品很赞赏,预言会在全国推行实施。

我说,中国农业农民农村是最大问题。农民是占总人口的我一直关注着。农民占总人口狭义约40%、广义超80%,是最大群体。倡导‌建立农协组织(既是社会组织,又应成为人民团体,有话语权)、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目前还是比较弱项)是我重点关注的。世界很多国尤其日韩、欧美都有农协组织,这需要顶层决策。

杜老说他也在谏言,尚待时机成熟,我们共同努力吧,可在县、乡一级先试点。表现出了一位老领导老专家对热心乡村发展事业者青年人的关爱之情。

我还拜访过费孝通费老(社会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最早提出江村经济、苏南模式、发展乡村工业、耿车模式“四轮驱动,双轨运行”,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四个轮子一起转,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协调发展。为国家确定开发黄骅大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我倡导的一村一品振兴乡村模式认为其表述更形象直观简练概括,农民也容易认知实施。

跟郑老汇报:我去拜访过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于老。(中顾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参与起草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主题报告)到中国社科院于老当时正在主持社召开的经济学家座谈会,午餐也不跟专家们一起吃了,特带我到家里招待边吃边交谈,表现出一科学家对青年人的关爱,他对我的社会责任心极为赞赏,倡导的发展“一村一品”振兴乡村,认为思想很好,既是宏观战略,又是微观举措。

于光远给作者的信。

我所接触的几位都是中国最权威的农村及宏观领导又是大家,与他们能交流受益良多。

郑老说:“很好,要多向领导、专家虚心学习请教。继续发扬敢想敢干、锲而不舍的精神。”

我说伯乐难求知音难遇呀。郑老说:“一定会有的。”

我曾建议地区领导邀于老等大家来沧考察,邀平松知事访华。领导说方便时再邀请。也许我没再坚持建言,结果成为遗憾。

在中国我是最早接触日本大分县知事平松的,他是帮中国农民致富最受欢迎的外国友人领导及专家,被多省聘为顾问,因其贡献被中国政府授予了友谊奖、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称号。他所倡导的“一村一品”运动在本地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分县已培育出当地特色的产品从几十种发展到300多种,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位于日本九州地区第一位。引起了世界多国广泛的效仿。在我国多地开展了类似的“一村一品”活动。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战略与举措。

后来平松知事还回信表示有意向愿与沧州及河北省建立友好合作与交流。我曾与地区领导提议过只说还不成熟。

做成事业,时间、机遇,遇到对的人。

如果您在沧州很多事皆为可能。

在中国,咱沧州最早的开展了“一村一宝”调查、“一村一品”开发和“一人一计”活动的。从2011年农业农村部开始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工程,已认定了4000多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初具规模的“一村一品”达几万个乡村。

我跟郑老说:当年您以其深刻领悟感知洞察力高瞻远瞩,抓住乡村振兴、地域发展的瓶颈,提炼总结,抓住了根本,由点面结合,从几大块到遍地开花,发展特色产业,主导推行实施“三个一”活动,是明智之举。此举既是宏观发展战略又是微观实施路径。如果沧州推行两年,定会成为全国引领典范。

“三个一”活动开展不到一年,全区挖“宝”1800多个,开发“一品”900多项,献“一计”2000多条,收到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成效。其仅沿海滩涂开发对虾精养面积由1983年的950亩,1984年一年就开发到9000亩,面积增长了近10倍,到1988年开发到6万亩,增加了63倍;产量由1983年10万斤,到1988年达1470多万斤,产量增了140倍。这是当年是您果断成立了沧州沿海开发综合指挥部,大抓力促的结果。如今沿海开发已成为新的增长极。

郑老说:“已过去了。现任领导做的也很好,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我每次跟郑老通电话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他总是喜欢问:“沧州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什么新信息呀?”

他的《郑熙亭文存》发表后,我推荐给赵刚老师在《诗眼看世界》上连载了郑老多部诗文稿,引起了社会众多关注和反响。普遍认为读郑老其大家的文章,既是享受更是学习。

我说,网上搜郑熙亭—王翊—一村一品,点击已超百万啦。引得老爷子爽朗笑道:“哈,哈!咱又成名人啦。”

春节前给广宇哥微信问老爷子身体,说不能打接电话了,还挺坚强的,初十再询问说已经不能吃东西了,我心一下子悬起来了,准备过了十五跟赵刚等朋友一起看老爷子。还准备汇报在文化领域做些探索研究,开发立体三维书法艺术,正试制新书法工具,一旦成功就能推广,也算给郑老增光彩。也正筹备大运河书画艺术院,将逐步把大运河沿线的书法艺术家网络起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做一些贡献。然而临终未能与老爷子再见一面……成为终生的遗憾。

郑老是集仕者、历史学者、文化大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其人生经历阅历、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深邃的思想智慧、‌卓越的成就贡献,潜移默化地将保佑着、激励着我一路前行。

来源:邯郸赵金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