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事故车辆在未发出足够预警的情况下撞向临时施工路段隔离墩。这一事件引发了业内对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深刻反思。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事故车辆在未发出足够预警的情况下撞向临时施工路段隔离墩。这一事件引发了业内对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深刻反思。
自动驾驶技术作为人工智能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的代表性应用,其发展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这项技术不仅能显著提升道路安全水平,每年潜在减少数十万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死亡;还将彻底改变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布局,释放大量停车空间,缓解交通拥堵。在经济层面,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突破 4000 亿美元,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此外,自动驾驶技术还将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交通弱势群体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方式,提升社会包容性。
然而,小米SU7事故暴露出当前以单车智能为主导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存在明显局限。当自动驾驶系统从封闭测试场走向复杂多变的真实道路环境,单一技术路线已难以应对全部挑战。车路云协同作为补充和完善单车智能的重要方向,通过整合路侧感知、V2X通信和云端计算等技术,有望突破单车智能的感知边界和决策局限,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技术体系,会如同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样成为智驾系统标配,进而让车主在享受智能驾驶便捷的同时又能保证安全。
这也是我国坚持“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的原因。2024年7月,工信部等五部门批准北京、上海、成都等20个城市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为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落地与规模化应用、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和出行效率、探索形成“车路云一体化”投建运新型商业模式提供了可能。其中,雨前顾问全程助力成都获批“国家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并持续为成都探索“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在自动驾驶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十字路口,单车智能与车路云协同两种技术路线的博弈与融合,将决定这一变革性技术未来的发展轨迹。
小米SU7事故:单车智能的局限性显现
第一,单车智能在复杂多变的真实道路环境中表现出明显局限性。从事故数据看,小米SU7的NOA系统虽然检测到了前方障碍物并开始减速,但从发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警告到驾驶员被迫接管仅有1秒时间,远远不足以让驾驶员充分理解情况并做出最佳反应。这一过程揭示了单车智能在突发施工路段等非标准道路环境下感知与预警能力的不足。
第二,单车传感器存在物理极限。即使是最先进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组合,其感知距离和精度仍受到天气条件、光线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高速行驶状态下,当单车智能系统遇到临时施工路段等非常规场景时,其反应时间窗口极为有限,很难为驾驶员提供足够的安全余量。
第三,单车智能系统与人类驾驶员之间的交互机制存在根本性缺陷。当系统需要驾驶员接管时,驾驶员往往已处于“监督疲劳”状态,难以在极短时间内恢复完全的情境感知和操控能力。从事故数据可见,驾驶员在接管后的方向盘操作呈现出明显的不连贯性(先左转22度,后右转1度),反映出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决策困难。
第四,更为关键的是,单车智能系统无法获取超视距信息。在此次事故中,如果车辆能够提前获知前方存在施工改道信息,驾驶员或系统本可以提前减速或规划更安全的行驶路径。但受限于单车感知范围,系统只能在最后时刻才发现障碍物,留给人机系统的反应时间极为有限。
这一事故表明,尽管单车智能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开放、复杂、多变的真实道路环境中,仅依靠单车感知与决策能力难以应对所有可能的交通场景,尤其是那些罕见但高风险的边缘情况。要真正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单车智能与更广泛的基础设施协同将是不可或缺的发展方向。
车路云协同:自动驾驶的发展必由之路
小米SU7事故所揭示的单车智能局限性,正是车路云协同发展路线价值的有力佐证。车路云一体化作为解决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瓶颈的关键路径,能够从多维度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第一,车路云协同极大地扩展了感知边界。通过在道路基础设施中部署高位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感知设备,可以实现对交通环境的“上帝视角”观测,提前发现单车感知系统无法及时捕捉的潜在风险。若在小米SU7事故路段部署了车路协同系统,前方的施工路段信息可提前数公里传递给车辆,避免驾驶员仅有1秒钟反应时间的危险情况。
第二,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通信技术实现了交通参与者间的实时信息共享。通过车与车(V2V)、车与基础设施(V2I)之间的高效数据交换,各车辆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形成网络化的协同感知与决策机制。当一辆车检测到前方道路危险时,这一信息可立即广播给后方车辆,大大提升系统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时间窗口。
第三,云端计算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决策支持能力。依托云端的交通大数据分析,可实现对车流密度、道路施工、天气变化等全局信息的整合处理,为车辆提供最优的行驶策略。这种基于全局信息的决策支持,远超单车智能系统仅凭局部观测做出的判断。
第四,车路云协同还能显著降低系统整体成本。虽然建设智慧道路需要初期投入,但长期来看,通过路侧基础设施的共享使用,可减少每辆车搭载高精度传感器的需求,使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更具经济可行性。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层面已将车路云协同作为智能交通发展的重点方向,多部委联合出台支持政策,为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顶层设计为车路云协同模式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米SU7事故给到的启示,即使是最先进的单车智能系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真实道路环境时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车路云协同通过整合车辆、道路和云平台三方资源,构建起更加全面、可靠的自动驾驶技术体系,是实现真正安全、高效自动驾驶的必由之路。
在未来交通出行体系中,单车智能与车路云协同将不是对立的技术路线,而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两种模式的深度融合,方能真正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全面赋能。
技术创新与法律体系的双轨并行
小米SU7事故不仅是对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警示,也凸显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紧迫性。当自动驾驶系统与人类驾驶员共同承担驾驶责任时,责任界定的模糊地带亟需明确。
国际上,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在法律层面对自动驾驶责任划分进行了先行探索,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而国内目前仅有深圳、上海、北京等少数城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国家层面的立法尚在推进中。
自动驾驶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技术与法规的协同演进。一方面,车路云协同技术能够提升系统安全性;另一方面,明晰的法律责任体系将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预期。唯有技术创新与法律体系的双轨并行,才能确保自动驾驶这一革命性技术真正安全、健康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来源:Marker科技